音乐之魂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电话中知道生茂走了,当夜失眠,一早起来就想写点什么,可是写什么呢?抗日战争末期,1945年,他17岁参军了,就在冀中军区九分区前哨剧社(后来的六十三军文工团)。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很强的奋斗精神,但是没有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条件。全国解放不久,部队保送他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上来就要考钢琴,这是正规作曲入门就该会的功课。可是他们这一批老区和部队来的,已经从事了多年音乐工作的人,却没有一个会的。然而,他们却都能写出相当不错的旋律,如果比群众爱听爱唱的话,那么其能力可能在学院的教师之上。这就是他们那一批,被人戏称为“一二三四”派的人,他们差不多只用简谱。所有正规的作曲、和声、复调、配器,还要加上键盘,加上固定调的耳朵,甚至线谱的识谱能力,都是他们该补齐的缺憾。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这些众多的方面,也许一辈子也没有达到,作为一个“家”该有的高度,这也许正是那一代的中国特色作曲家的一个类型。那么他们的价值在哪里?
  可以说生茂一生办的事很少,就一件:做旋律。且在旋律中,他似乎又只写一种:声乐旋律。而他的歌,除了绝大多数独唱和齐唱之外,也不过以二声部为限,在他的作品集中,三部以上的一个都没有找到。可见,他只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有所作为。然而,生茂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财富?除了现在还长演不衰的《长征组歌》,还有《马儿啊,你慢些走》、《学习雷锋好榜样》、《真是乐死人》、《看见你们格外亲》、《远方书信乘风来》、《老房东查铺》、《祖国一片新面貌》、《说嫂嫂》……等等一长串歌名。只要上点岁数的中国人,说生茂的名字,不一定知道,提起这些歌,就几乎没有不熟悉的。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也可以说生茂一生办的事很多,不过又都是为了一件事。从艰苦的战争年代开始,他就近乎疯狂地吸取民歌营养,每天行军到一个地方,再怎么累,放下背包就去找群众,不管老大爷、大嫂子、大姑娘、小伙子,只要能唱的,就请他们唱给他听,自己就认真记谱。光记还不行,他还要学会唱,把那味儿唱出来,背下来。还要抓紧行军的时间,边走边哼唱着复习,让它们消化为自己的东西。他什么民歌都学,什么戏曲都学(但是很奇怪,他不学京剧,说写歌曲用不上它)。有过记外语单词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开始好记,积攒多了,就越来越难。生茂就这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背着记着。他说:“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民歌”,所以他不懈地“行万里路,记万首歌”,成了民歌专家。随便什么时候,你点个什么地方的民歌,或者什么地方戏曲,让他唱,他张嘴就来。可在他退休以后,又把自己辛辛苦苦记的几纸箱民歌和录音资料,都送给了年轻人。希望后来者能像他一样,做一个热爱民歌的作曲家。而且他自信,肚子里装的民歌,就够自己一辈子用的了。
  也许正是因为生茂“满腹经纶”,让烂熟于心的“死学问”,全都活了起来。所以他对民歌的运用,也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使他只办的那一件事,办得很好。用民歌素材作曲的音乐家很多,但是能用到他那个程度的,就少之又少了。他喜欢在歌里。时不时地用临时升降号,有的时候那是离调,有的时候却不是。它很像是中国的雅乐或清乐调式。例如《祖国一片新面貌》,记谱上所有的四级都是升半音的,但是你很难说它一定就是音阶的第三级,或者是第七级。听着是新疆味道,可是细一看,也并没有什么新疆音调,只是运用了那种欢快的节奏。更有意思的是,后面那甩腔却用了云南彝族的民间音调。能神不知鬼不觉,把天南海北的各种民歌素材灵活组接,是他的“绝活儿”。《藏族儿女怀念周总理》他就在藏族的“朗玛”中,把福建的“南曲”组接进去。《看见你们格外亲》既有山西二人台,又有河北民歌。而《马儿啊,你慢些走》的第一句,就组接了三个地方的音调:
  上面第一行的四个音符,是最熟不过的蒙族音调;而第二行的一小节却是人们熟悉的苏北民歌(舞蹈《担鲜藕》就用过);可是最后那一甩,又甩到河北去了。你看,明明是谁都会的普通音乐素材,可他信手拈来,随意一拼接,就那么自然天成,那么天衣无缝,那么动听,那么有新意,那么有意境!而且他的歌,不管有多少升降记号,看谱子挺吓人的,却一律好唱!他写的合唱,和声相对简单,横向旋律性也较强,他总是想着让群众能唱。
  显然,运用民歌是生茂作曲的主要特色,但是他并不局限在这个范围,比如《真是乐死人》就不在其中。这个歌又表现出他写作多样性的一面,他除了写雄壮的军歌,写抒情的颂歌,还善于写生动活泼的诙谐歌曲。
  生茂所以能一生只办一件事,是因为他身边有一大群人,把他“惯坏了”。这首先就是一个优秀词作家群体,作为他稳定的合作伙伴,他们是洪源、刘薇、石祥,也别忘了德崇。这使生茂从来不发愁没有好词谱曲,所以在他的歌集里,我只找到一首,是他自己写的词。而他的歌曲所以能流传开来,还要感谢另一稳定的合作伙伴,歌唱家群体。他们是马玉涛、马国光、贾士俊等等。把生茂“惯坏”的还有一个重要群体,就是为他的旋律配器的人,没有他们,他就不可能不把更多的精力,用到那些他并不擅长,也没有多大兴趣的方面。遇秋为长征组歌配器,功不可没,这优秀的配器已经和旋律融为一体,就像一部交响乐的旋律和配器一样,不可分割。生茂还有个合作的“非常伙伴”,唐诃。作曲是一种“心灵劳动”,不同人的心思很难重合,这就决定了这种劳动的个体性。两人署名的作品,常常不过是一人写了另一人改,可能已然面目全非,也可能只动了几个音符,共同署名是一种相互尊重。可是我看到他们俩的歌集中,竟有三十多个作品两人合作!这现象,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完全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我至今弄不清,他俩是怎么做到的。只听生茂说过唐诃:“俺俩差不多,我会的他都会,他会的我也都会。”短短的一句话,只说了两人有匹敌的学识,但是能这么长期合作,内涵应当丰富得多,比如共同的审美情趣,共同的思想观念,共同的写作习惯……也许总起来该叫“共同的心灵”?
  就是这一大群合作伙伴,成就了生茂能一生只办一件事,做旋律。现在电视中,有些歌让我震惊:他怎么有本事把歌写得这么难听?早年的通俗歌曲,像《外婆的澎湖湾》,像《同桌的你》,不是都挺美的吗?为什么现在越写越难听?这些歌所以有人唱,大多是因为歌词宣泄了年轻人心中想说而生活中不便说的一些话,音乐本身却贫瘠得可怜,有的甚至算不上是旋律,离开歌词一钱不值。不可忘记,旋律是音乐之魂!
  生茂一生只在声乐旋律这一个狭小的空间徜徉,但是他的音乐之魂已经在亿万人的心上,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长歌云天,还将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滔滔而不绝!
  向生茂遗体告别,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没有奏悲切的哀乐,却代之以高亢的《长征组歌》。灵堂前挂着的挽联,是他多年共事的老战友词作家洪源所写,上联为:“一个音符,一声军号,军旗下走来平凡的你”;下联是“一曲长征,一部经典,乐坛上升起明亮的星”;横批不是通常的四个字,而是星空的一声呼唤:“生茂,天堂需要歌声,等你谱曲呢”!
  
  
  责任编辑 张 宁
其他文献
覃江梅的《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以下简称“覃著”)是基于她博士论文而出版的专著。该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当代北美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发表评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英文文献”的同时也确实有利于拓宽“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视域”。但书的立场和某些观点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鉴于该书主体内容主要来源于雷默与埃利奥特的代表性专著,且这些专著均有中译
周庆云,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清末民初人,浙江吴兴南浔儒商。民国时期,周庆云以盐商身份闻名于上海商界,直接参与大量社会活动。他支持和投资浙江铁路公司,参加浙江拒款保路运动,创设浙江兴业银行、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开办天章丝织厂等等,确定了他爱国大资本家的社会身份。  生于书香之家的周庆云,4岁开学,饱读经书,擅长诗书绘画,参加过科举考试,后任永康教谕。杭州文澜阁四库整理时,周庆云不仅斥巨资支持文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70年代末,歌曲《美  丽的草原我的家》一经推出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该歌曲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教材。人们不仅从歌曲中领略了辽阔壮美的大草原,更感受到了蒙古族儿女对草原的无比热爱。歌曲的作曲是谁?那就是从科尔沁草原走出的草原雄鹰阿拉腾奥勒。  2007年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对于阿拉腾奥勒来
作为评委听了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全部决赛作品,很有感触,当然,这种感触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应该说,这次“中国之声”的举办?熏从组织角度来看还是很成功的,无论就初评、终评、研讨会、颁奖大会及音乐会等,安排的紧凑、简练、井井有条。院领导、科研处、作曲系、艺术实践处的领导同志和全院广大师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从参赛作品来看,有个别作品还是不错的,看得出来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但总体听下来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展演评述    2008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上海展演周举行。六场音乐会把我们带入了深情的回眸与历史的记忆之中。曾记否,1929年,在日后成为上海国立音专教授并享有盛誉的华人作曲家黄自,将自己对已故女友的深情眷恋,写进了他在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校的毕业作品之中,殊不知,正是这首名为《怀旧曲》的管弦乐序曲,成就了一个开始:中国作曲家正式涉足交响乐这
我与周维民同志年龄相仿但素不识,此前对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和歌唱艺术造诣亦毫无所知。在他艺50周年纪念演唱专辑《祖国的画》行将出版之际,我的老友和上音兄卞祖善先生专门来电对他做了热举荐,此后维民同志又将他演唱的1首歌曲CD及厚厚一摞文字资料(其包括他的艺术简历、发表的论文、——写在周维民从艺50周年纪念专辑出版之际作的诗歌作品及朋友、学生的来信等)寄给我,以帮助我对他做进一的了解。待我逐一聆听了他
我国传统的音乐学专业的建设通常以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为建设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学科建设开始出现了诸如音乐治疗、音乐新闻等跨学科专业方向,这种新情况是对音乐学科建设的一个考验。本文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为例,从该专业开办的原因、培养计划、师资组成、学生就业,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策略。  一、市场需求催生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 
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孩子们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帮助小学生减少并解决心理问题,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地成长。  家校共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晴朗心空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育教
读《阿镗乐论》后甚喜,人们的书架上又该增添一本好书了!身在台湾的作者阿镗(黄辅棠)是一位多产作曲家,写有大量声乐曲、室内乐和交响音乐,更写了一部歌剧《西施》,连演八场,博得好评;早年曾留学美国专攻小提琴,获硕士学位;返回台湾后投身音乐演奏和教育,创“黄钟教学法”,今已桃李满天下;他还是一位著述家,出书11种之多。《阿镗乐论》集作曲、演奏、教学、研究、欣赏等多方面的亲身音乐体验而成书,是理论与实践相
作为西方世界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学术专著,由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组织编写的《新音乐教学研究手册》(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以下简称《手册》)①反映了西方音乐教育教学研究领域近年来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作为一本综述性文献,本书由理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