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于1993年,但将其搬上银幕却一波三折,从编剧到制片历时长达二十年,堪称“最漫长的电影制作”。实际上,导演已经将小说主线改为田小娥与三个男人的关系,而田小娥在原著中并不是一个主角。这样的改编尽管还保留了小说的某些主旨,但毕竟削弱了原著的历史主题:传统宗族民间社会在现代的瓦解。
也许这才是电影一再延期公映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其中的情欲戏。原著以关中平原白鹿村为背景,描写了白、鹿两大家族三代之间的恩怨争斗,时间跨度自清末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两大家族出于同源,同祭一个祠堂。乡民日子像河水一样安宁地淌着,素有“水深土厚,民风淳朴”之称。但到了族长白嘉轩这一代,世道变了,政权的触须侵入到乡村,鹿姓的头面人物鹿子霖成了新政府委派的乡约,与白嘉轩展开明争暗斗。
接着是民团、农会、内战、抗日等一系列大事件,年青一代也各自投身不同的政治力量,有的死于内战,有的死于自己人之手。但与从前的《红旗谱》不同,作者不再是以阶级史观的立场,而是试图从传统文化视角去解读乡绅。主人公白嘉轩持家谨厚,恪守《朱氏家训》,待雇农鹿三如亲人。围绕着他,小说描写了祠堂、学堂和乡约的民风,描写了修县志、订族谱及放粮赈灾的情形,展示出一个自发的乡村社会。
这个乡村社会是由宗族关系凝结在一起的,当闹红砸祠堂的雇工黑娃最终悔悟,要求回家祭祖时,白嘉轩对儿子说:“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他的姐夫朱先生更是一位传统乡绅的道德化身,他主持《白鹿书院》,埋头重修县志,替人排忧解难,其言行像是一位先知先觉的圣人。正是由于他的提醒,白嘉轩在1949年前就卖掉田产,最终幸免被划成地主。
传统的自治社会虽然以宗族血缘为纽带,但已不同于先秦的宗法社会,或魏晋时期的士族社会,毋宁说它是士族阶层在唐末消亡后,由维系儒家思想的庶族士人对宗族社会的再造。历经宋元明清的教育普及,许多士人无论出仕与否,最后都会回到乡里,成为主持乡里事务的乡绅。如乾隆时期的上海县志记载,曹氏家族第六代曹炳会就“为族子两娶妇,毕又抚其孤。……晚年偕其兄炯会,创置义田,以赡族子。”正是由于乡绅的作用,中国民间社会才得以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西方civil society这一理念,这一术语在大陆译成“市民社会”,在台湾译成“民间社会”,而今天也有许多大陆学者译成“公民社会”,其所指各有不同。若就其自治的含义看,中国自宋以来就一直存在民间社会。因为在过去,国家权力的职能与能力是有限的,政权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乡村实际上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组成底层民间社会,在国家权力之外实行高度的自治,治水、修路、赈灾、办学堂、调解民事纠纷等,甚至参与地方事务。
《白鹿原》小说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但是,它的崩溃不仅是由于战乱和政权更迭,更重要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将家族及其核心价值儒家思想视为束缚个人的专制桎梏,予以猛烈抨击。如“只手打孔家店”的吴虞撰有《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则指出,儒家维护的是家族制度,不符“个人独立之道”。小说正是描写了年青一代离开白鹿书院去城里读新学校,最终促成他们对乡村的背叛,而白灵与家庭决裂、参加革命也是出于对个人独立的追求。
然而,新思想此后却演化为用暴力将传统社会摧毁,把乡绅打倒在地,结果导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屏障——民间社会消失,国家权力史无前例地侵入基层社会,控制个人生活,仁义道德为暴力崇拜所取代。面对传统道德在白鹿村不可避免的崩溃,白嘉轩的内心只有悲凉。而朱先生看到两派政治力量不择手段的争斗时,更是不禁慨叹:“看来都不是君子!”并预言社会从此将陷入无休无止的折腾。
他的哀叹不仅是对乡绅社会的一曲挽歌,而且是对历史谬误的一句谶言。
也许这才是电影一再延期公映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其中的情欲戏。原著以关中平原白鹿村为背景,描写了白、鹿两大家族三代之间的恩怨争斗,时间跨度自清末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两大家族出于同源,同祭一个祠堂。乡民日子像河水一样安宁地淌着,素有“水深土厚,民风淳朴”之称。但到了族长白嘉轩这一代,世道变了,政权的触须侵入到乡村,鹿姓的头面人物鹿子霖成了新政府委派的乡约,与白嘉轩展开明争暗斗。
接着是民团、农会、内战、抗日等一系列大事件,年青一代也各自投身不同的政治力量,有的死于内战,有的死于自己人之手。但与从前的《红旗谱》不同,作者不再是以阶级史观的立场,而是试图从传统文化视角去解读乡绅。主人公白嘉轩持家谨厚,恪守《朱氏家训》,待雇农鹿三如亲人。围绕着他,小说描写了祠堂、学堂和乡约的民风,描写了修县志、订族谱及放粮赈灾的情形,展示出一个自发的乡村社会。
这个乡村社会是由宗族关系凝结在一起的,当闹红砸祠堂的雇工黑娃最终悔悟,要求回家祭祖时,白嘉轩对儿子说:“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他的姐夫朱先生更是一位传统乡绅的道德化身,他主持《白鹿书院》,埋头重修县志,替人排忧解难,其言行像是一位先知先觉的圣人。正是由于他的提醒,白嘉轩在1949年前就卖掉田产,最终幸免被划成地主。
传统的自治社会虽然以宗族血缘为纽带,但已不同于先秦的宗法社会,或魏晋时期的士族社会,毋宁说它是士族阶层在唐末消亡后,由维系儒家思想的庶族士人对宗族社会的再造。历经宋元明清的教育普及,许多士人无论出仕与否,最后都会回到乡里,成为主持乡里事务的乡绅。如乾隆时期的上海县志记载,曹氏家族第六代曹炳会就“为族子两娶妇,毕又抚其孤。……晚年偕其兄炯会,创置义田,以赡族子。”正是由于乡绅的作用,中国民间社会才得以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西方civil society这一理念,这一术语在大陆译成“市民社会”,在台湾译成“民间社会”,而今天也有许多大陆学者译成“公民社会”,其所指各有不同。若就其自治的含义看,中国自宋以来就一直存在民间社会。因为在过去,国家权力的职能与能力是有限的,政权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乡村实际上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组成底层民间社会,在国家权力之外实行高度的自治,治水、修路、赈灾、办学堂、调解民事纠纷等,甚至参与地方事务。
《白鹿原》小说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但是,它的崩溃不仅是由于战乱和政权更迭,更重要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将家族及其核心价值儒家思想视为束缚个人的专制桎梏,予以猛烈抨击。如“只手打孔家店”的吴虞撰有《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则指出,儒家维护的是家族制度,不符“个人独立之道”。小说正是描写了年青一代离开白鹿书院去城里读新学校,最终促成他们对乡村的背叛,而白灵与家庭决裂、参加革命也是出于对个人独立的追求。
然而,新思想此后却演化为用暴力将传统社会摧毁,把乡绅打倒在地,结果导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屏障——民间社会消失,国家权力史无前例地侵入基层社会,控制个人生活,仁义道德为暴力崇拜所取代。面对传统道德在白鹿村不可避免的崩溃,白嘉轩的内心只有悲凉。而朱先生看到两派政治力量不择手段的争斗时,更是不禁慨叹:“看来都不是君子!”并预言社会从此将陷入无休无止的折腾。
他的哀叹不仅是对乡绅社会的一曲挽歌,而且是对历史谬误的一句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