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所有父亲一样,邓世敏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本以为青春活泼的女儿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却没想到那只是噩梦的开始——女儿竟然患上了躁狂性抑郁症……
喜讯来临时,女儿却面临精神崩溃
2004年12月20日下午,正在上班的四川宜宾驻渝办公室主任邓世敏,接到在川外附中上高三的女儿邓莉娇发来的短信:爸爸,我被保送到浙江大学了!邓世敏顿时欣喜不已。
邓莉娇出生于1987年春,自幼活泼可爱,乖巧懂事。在邓世敏眼里,女儿就是他的宝贝,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只要一想到女儿,他心里就会升腾起阵阵暖意。
2002年9月,邓莉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川外附中,为此她高兴了好几天。平静下来后,她心里隐隐约约有种紧迫感,因为她从网上了解到,很多高中学子为了考大学而拼命努力,邓莉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她觉得自己不能落后于人,也应该奋力一搏。
上高中后,即使上的是全校最好的班,邓莉娇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她总是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一定要做到最好!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到家里她也一刻不闲,一吃完饭就到自己的房间看书或是做习题。
时间转眼到了2004年下半年,邓莉娇上高三了,成绩非常优异。邓世敏从来不担心女儿的学习,也从来不要求女儿将来一定要上什么样的大学,他只想女儿过得快乐,能做她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当邓世敏得知女儿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的消息时,心里虽然很高兴很欣慰,却并不意外。他本以为,一切都会像想象中那样顺利地发展,但没有想到,上帝会在他和女儿的命运中安排一个转折,让他措手不及。
邓莉娇被保送浙江大学后,紧绷的神经似乎一下子松弛下来。这种松弛,就像是突然失足跌下悬崖,无休止地往下坠落、坠落,身体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措感——以前为了上大学,她拼命学习,虽然紧张,但过得充实而满足,可是现在,除了发发呆,她不知道该干什么。几天下来,她感到特别不适,内心越来越焦躁。
12月末,正在上班的邓世敏突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爸爸,快来接我回家,不然我就从楼梯滚下去!”女儿歇斯底里的声音对邓世敏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顿时慌了神,紧张地问:“娇娇,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邓莉娇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说:“你快点接我回家!快点接我回家!快点!”邓世敏一边答应着,一边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忙赶往学校。
见面时邓莉娇已经平静下来,却没有往日见到爸爸时的那股高兴劲,而是面无表情地说:“我要回家,我不想待在这里。”邓世敏连忙点头答应,小心地拉着女儿上了车。
第二天,邓世敏来到川外附中,向老师询问女儿的情况。心理老师的话让邓世敏吓了一跳:邓莉娇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长期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太大,被保送浙江大学后,突然放松导致精神崩溃。走出学校的大门,心头的压力让邓世敏觉得连呼吸都不太顺畅了。
这该怎么办呢?
女儿患病艰难挣扎,父亲记下日记寻求办法
回到家,邓世敏没有告诉女儿她患病的情况,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地顺着她。几天下来,女儿似乎也没什么不正常,照吃照喝照睡,闲的时候看看书,或者上上网。邓世敏心想,也许女儿只是一时情绪不好,调整过来就没事了。
一天,邓世敏下班回家,女儿笑着跑过来,亲昵地挽着他的手臂说:“爸,我不想再去学校了,我想报一些学习班,然后再把驾照考了。”一听这话,本以为女儿没事了的邓世敏又担心起来,他觉得女儿不对劲,但又不敢不答应女儿的要求。
那天,邓世敏翻开笔记本,记下了女儿生病后的第一篇日记:“娇儿生病了,我很担心……我打算从今天开始写日记,记录女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主要是想从中找点规律,或许能够找到治疗女儿的方法……”
有段时间,邓莉娇显得特别焦躁,莫名其妙地像受了很大刺激,整天急躁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看到碍眼的东西还会拿起来用力地往地上摔。每当这时,邓世敏就急忙劝阻女儿,并轻声细语地安慰、开导她,让她安静下来。
情绪稳定的时候,邓莉娇忙着上学习班和考驾照,邓世敏表面上若无其事,心却一直悬着。好在邓莉娇的情绪一点点在好转,半年以后,焦躁不安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2005年8月,邓莉娇顺利成为浙江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邓世敏专门送女儿去了浙大,并带她在浙江游玩了一圈。临别的时候,邓莉娇挽着他的胳膊很认真地说:“爸爸,其实我明白自己的心理有些问题,谢谢你一直容忍我。我想,上大学了,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可能会好些。”邓莉娇认真的表情让邓世敏有些欣慰。他拍拍女儿的肩膀说:“好孩子,一切都过去了。”在机场,父女俩依依惜别。
对邓世敏来说,女儿上了大学,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他万万想不到,这不仅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反而是一个噩梦的序幕。
邓莉娇上大学不到两个星期,就开始有些不正常了。邓世敏知道后一天给女儿打好几个电话,女儿要么接了就沉默,要么干脆连电话都不接。邓世敏在电话这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天,邓世敏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爸,给我钱,我要去买东西。”邓世敏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女儿:“娇娇啊,只要你不做傻事,按时吃饭,你要多少钱我都给。”他话音刚落,女儿那边就挂断了电话。
邓世敏马上给女儿汇了钱。邓莉娇开始疯狂购物,几天时间就花了好几千元。邓世敏不仅没有半点责怪,还安慰女儿:“只要你能发泄出来,花钱就花钱吧!”可花钱并没有解决邓莉娇的心理问题,她越来越疯狂,三天两头闹休学、搞绝食。
以前,一直没有带女儿去检查,是因为邓世敏觉得女儿的情况并不严重,不想让女儿心理上受到更大的影响。但现在看来,不给女儿检查一下不行了,他决定去浙江带女儿去看医生。临行前,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娇儿情绪波动很大,思想偏激,说服工作不起任何作用……”
2005年年底,通过检查,邓莉娇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病——躁狂性抑郁症。现实病例中,躁狂性抑郁症患者如不医治,大多数有自杀倾向。邓世敏更加忧心。
返回重庆后,邓世敏每天都要给女儿的同学、老师打电话了解女儿的情况。得知邓莉娇虽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按时吃药,却没有任何效果。她时常感到绝望,认为活着就是一种折磨,经常痛苦地抱着头往墙上撞,耳边还有个声音对她说:“太痛苦了,太痛苦了,不如死了算了……”好多次,她疯了一样用头撞墙,同学们阻止不了,只好叫来老师,好几个人合力把她摁住,才让她渐渐平静下来。
自从女儿患病后,邓世敏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中,每次女儿一来电话,他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儿,生怕女儿又有什么意外。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都在女儿患病的噩梦中痛苦地度过。
不管工作多忙,邓世敏都不会忘记一件事,就是给女儿打电话,然后记下女儿每一天的情况。而且,每个月他都会去浙江看望女儿一两次,有时候女儿很热情,什么话都愿意对他说,有时候情绪很糟糕,理都不理他。
落泪的心情日记,父亲带女儿走出抑郁阴霾
2008年,邓莉娇的抑郁症到了最严重的阶段。9月23日,邓世敏突然接到女儿的短信:“这种生活,我不想过了,我会选择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你不要来找我。”邓世敏顿时慌了,赶紧订了去浙江的机票。在飞机上,他掏出日记本,沉重地写道:“我一边收拾衣物,一边订飞浙江的机票,一边和学校联系,一边给女儿发短信稳住她……”
当邓世敏半夜赶到浙江大学时,女儿却不愿见他。没办法,那天夜里他一直守在女儿的寝室楼下,寸步不离,更不敢打一下盹。9月的沿海城市,空气中透着湿湿的热度,而邓世敏的心却异常寒冷。
喜讯来临时,女儿却面临精神崩溃
2004年12月20日下午,正在上班的四川宜宾驻渝办公室主任邓世敏,接到在川外附中上高三的女儿邓莉娇发来的短信:爸爸,我被保送到浙江大学了!邓世敏顿时欣喜不已。
邓莉娇出生于1987年春,自幼活泼可爱,乖巧懂事。在邓世敏眼里,女儿就是他的宝贝,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只要一想到女儿,他心里就会升腾起阵阵暖意。
2002年9月,邓莉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川外附中,为此她高兴了好几天。平静下来后,她心里隐隐约约有种紧迫感,因为她从网上了解到,很多高中学子为了考大学而拼命努力,邓莉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她觉得自己不能落后于人,也应该奋力一搏。
上高中后,即使上的是全校最好的班,邓莉娇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她总是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一定要做到最好!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到家里她也一刻不闲,一吃完饭就到自己的房间看书或是做习题。
时间转眼到了2004年下半年,邓莉娇上高三了,成绩非常优异。邓世敏从来不担心女儿的学习,也从来不要求女儿将来一定要上什么样的大学,他只想女儿过得快乐,能做她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当邓世敏得知女儿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的消息时,心里虽然很高兴很欣慰,却并不意外。他本以为,一切都会像想象中那样顺利地发展,但没有想到,上帝会在他和女儿的命运中安排一个转折,让他措手不及。
邓莉娇被保送浙江大学后,紧绷的神经似乎一下子松弛下来。这种松弛,就像是突然失足跌下悬崖,无休止地往下坠落、坠落,身体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措感——以前为了上大学,她拼命学习,虽然紧张,但过得充实而满足,可是现在,除了发发呆,她不知道该干什么。几天下来,她感到特别不适,内心越来越焦躁。
12月末,正在上班的邓世敏突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爸爸,快来接我回家,不然我就从楼梯滚下去!”女儿歇斯底里的声音对邓世敏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顿时慌了神,紧张地问:“娇娇,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邓莉娇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说:“你快点接我回家!快点接我回家!快点!”邓世敏一边答应着,一边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忙赶往学校。
见面时邓莉娇已经平静下来,却没有往日见到爸爸时的那股高兴劲,而是面无表情地说:“我要回家,我不想待在这里。”邓世敏连忙点头答应,小心地拉着女儿上了车。
第二天,邓世敏来到川外附中,向老师询问女儿的情况。心理老师的话让邓世敏吓了一跳:邓莉娇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长期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太大,被保送浙江大学后,突然放松导致精神崩溃。走出学校的大门,心头的压力让邓世敏觉得连呼吸都不太顺畅了。
这该怎么办呢?
女儿患病艰难挣扎,父亲记下日记寻求办法
回到家,邓世敏没有告诉女儿她患病的情况,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地顺着她。几天下来,女儿似乎也没什么不正常,照吃照喝照睡,闲的时候看看书,或者上上网。邓世敏心想,也许女儿只是一时情绪不好,调整过来就没事了。
一天,邓世敏下班回家,女儿笑着跑过来,亲昵地挽着他的手臂说:“爸,我不想再去学校了,我想报一些学习班,然后再把驾照考了。”一听这话,本以为女儿没事了的邓世敏又担心起来,他觉得女儿不对劲,但又不敢不答应女儿的要求。
那天,邓世敏翻开笔记本,记下了女儿生病后的第一篇日记:“娇儿生病了,我很担心……我打算从今天开始写日记,记录女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主要是想从中找点规律,或许能够找到治疗女儿的方法……”
有段时间,邓莉娇显得特别焦躁,莫名其妙地像受了很大刺激,整天急躁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看到碍眼的东西还会拿起来用力地往地上摔。每当这时,邓世敏就急忙劝阻女儿,并轻声细语地安慰、开导她,让她安静下来。
情绪稳定的时候,邓莉娇忙着上学习班和考驾照,邓世敏表面上若无其事,心却一直悬着。好在邓莉娇的情绪一点点在好转,半年以后,焦躁不安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2005年8月,邓莉娇顺利成为浙江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邓世敏专门送女儿去了浙大,并带她在浙江游玩了一圈。临别的时候,邓莉娇挽着他的胳膊很认真地说:“爸爸,其实我明白自己的心理有些问题,谢谢你一直容忍我。我想,上大学了,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可能会好些。”邓莉娇认真的表情让邓世敏有些欣慰。他拍拍女儿的肩膀说:“好孩子,一切都过去了。”在机场,父女俩依依惜别。
对邓世敏来说,女儿上了大学,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他万万想不到,这不仅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反而是一个噩梦的序幕。
邓莉娇上大学不到两个星期,就开始有些不正常了。邓世敏知道后一天给女儿打好几个电话,女儿要么接了就沉默,要么干脆连电话都不接。邓世敏在电话这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天,邓世敏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爸,给我钱,我要去买东西。”邓世敏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女儿:“娇娇啊,只要你不做傻事,按时吃饭,你要多少钱我都给。”他话音刚落,女儿那边就挂断了电话。
邓世敏马上给女儿汇了钱。邓莉娇开始疯狂购物,几天时间就花了好几千元。邓世敏不仅没有半点责怪,还安慰女儿:“只要你能发泄出来,花钱就花钱吧!”可花钱并没有解决邓莉娇的心理问题,她越来越疯狂,三天两头闹休学、搞绝食。
以前,一直没有带女儿去检查,是因为邓世敏觉得女儿的情况并不严重,不想让女儿心理上受到更大的影响。但现在看来,不给女儿检查一下不行了,他决定去浙江带女儿去看医生。临行前,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娇儿情绪波动很大,思想偏激,说服工作不起任何作用……”
2005年年底,通过检查,邓莉娇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病——躁狂性抑郁症。现实病例中,躁狂性抑郁症患者如不医治,大多数有自杀倾向。邓世敏更加忧心。
返回重庆后,邓世敏每天都要给女儿的同学、老师打电话了解女儿的情况。得知邓莉娇虽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按时吃药,却没有任何效果。她时常感到绝望,认为活着就是一种折磨,经常痛苦地抱着头往墙上撞,耳边还有个声音对她说:“太痛苦了,太痛苦了,不如死了算了……”好多次,她疯了一样用头撞墙,同学们阻止不了,只好叫来老师,好几个人合力把她摁住,才让她渐渐平静下来。
自从女儿患病后,邓世敏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中,每次女儿一来电话,他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儿,生怕女儿又有什么意外。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都在女儿患病的噩梦中痛苦地度过。
不管工作多忙,邓世敏都不会忘记一件事,就是给女儿打电话,然后记下女儿每一天的情况。而且,每个月他都会去浙江看望女儿一两次,有时候女儿很热情,什么话都愿意对他说,有时候情绪很糟糕,理都不理他。
落泪的心情日记,父亲带女儿走出抑郁阴霾
2008年,邓莉娇的抑郁症到了最严重的阶段。9月23日,邓世敏突然接到女儿的短信:“这种生活,我不想过了,我会选择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你不要来找我。”邓世敏顿时慌了,赶紧订了去浙江的机票。在飞机上,他掏出日记本,沉重地写道:“我一边收拾衣物,一边订飞浙江的机票,一边和学校联系,一边给女儿发短信稳住她……”
当邓世敏半夜赶到浙江大学时,女儿却不愿见他。没办法,那天夜里他一直守在女儿的寝室楼下,寸步不离,更不敢打一下盹。9月的沿海城市,空气中透着湿湿的热度,而邓世敏的心却异常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