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含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①
熟语②便是汉语中不可缺少、最具特色、最鲜活生动的部分。它在我们日常口语交际中常常出现,具有一般词语无法替代的语素的集约性和意义的深邃性,包含着汉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留学生来说,这部分词语无疑是很吸引他们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熟语的高度凝练性和意义复杂性,给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曾对入学一年半的越南留学生作了一次调查。首先,我们出了22道选择题,主要测试留学生对熟语的理解程度。测试内容均为中国本族人口语中常使用,而字面意思留学生均已掌握的熟语,如:“有一手”“泼冷水”“车到山前必有路”“七上八下”“说的比唱的好听”等等。被测35人,结果正确率仅为65%。
我们在调查采访中也常听到留学生抱怨:他们在和中国人交谈或是看电视时,常遇到一些词语,字面意思能理解,可是隐含意义就不明白了,更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中用,这使他们感到焦虑。其实他们所说的这些“词语”,有大部分是熟语。实际上,熟语在HSK的听力和阅读理解部分也频频出现。
理解尚且有如此大困难,更何况是使用。因此,如果不注意熟语的教学,可能会使其成为留学生交际的障碍之一。
一、熟语学习中的偏误分析
熟语作为固定短语的一种,它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结构和组成成分的固定性。熟语是长期流传固定下来的结构,除了惯用语能进行有限的替换、扩展、颠倒成分之外,一般来说,熟语的组成成分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插入或附加其他词语。
2.熟语在意义表达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熟语的实在意义常常不是其字面意义,字面意义相对于实在意义来说具有形象比喻作用,在理解时需要联想及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3.使用灵活性。俗语通常为一句话,所以在使用时在恰当的语境中插入“俗话说,……”,即可使用。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能入句充当句子成分,有时是固定搭配,有时得根据其词性来使用,这对于留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假如学生不能掌握好熟语的这三个特点,就容易发生错误。
(一)偏误类型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熟语学习的难点正是在于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熟语的意义与用法,不能准确恰当地使用熟语,具体表现为不清楚熟语的意义限制与搭配,熟语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语境。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平时谈话、作业、作文及考试中出现的熟语,将偏误分为三大类:
1.书写形式上的错误:
(1)百计千方
(2)转败成胜
(3)大料小用
例(1)例(2)是母语的负迁移导致的错误。越南语受到汉语的影响,有许多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与汉语一致,但有的在书写形式上略有不同。如例(1),越南语在表达上习惯于从小到大,因此,“千方百计”误为“百计千方”。又例(2)“成”与“为”同义,同样意义的成语在越南语中选择了“成”这个语素。
“大材小用”是指大的材料用到了小的方面。例(3)的错误在于学生知道“材”就是“材料”的意思。然而熟语具有固定性,其中的语素不能任意替换,如“百闻不如一见”,“闻”为“听”的意思,但也不能因此将其变为“百听不如一见”。
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记忆上的失误、混淆,这类错误经过提醒是很容易纠正和避免的。
2.意义理解不当
A.意义理解错误
(4)你以为我们有七手八脚,一个晚上就能织完这件毛衣吗?
(5)他们三个人都是顺化人,对北部的地方完全莫名其妙。
(6)大家都想去参观桂林山水,只有他别具一格的反对。
例(4)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在越南语中有“三脚四足”,但其意义是形容动作迅速。由于“三脚四足”与“七手八脚”词形相似,因此导致意义理解错误,实际上“七手八脚”是形容人多忙乱,动作不一。
例(5)中,“莫名其妙”意为无法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出稀奇,无法理解或不合常理,语意重点是无法理解,但学生却将其理解为“不了解、不熟悉、陌生”。例(6)学生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异议,但却用了“别具一格”,但“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这类错误中,学生理解的意义与用错的熟语多多少少有一点联系,但是由于理解不够正确,所以导致了错误。
B.意义理解偏窄
在期末测试中,我们曾设两道判断题,正确的打勾(√),错误的打叉(×)并说明原因。
(7)他的工作经常和钱打交道。
(8)男:你不是在广告公司上班吗,怎么会来这儿上班呢?
女:你不知道啊,我已经炒老板的鱿鱼了。
两道题均有不少同学判为错误,因为他们认为例(3)中“打交道”是交朋友的意思,而例(4)中只能是老板炒员工,而员工不能炒老板的鱿鱼。但实际上“打交道”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炒鱿鱼”最初的含义确实只是辞退、解雇别人,但在现代社会中,工作是双向选择,不仅老板可以炒员工鱿鱼,如果员工不满意老板,同样可以炒老板鱿鱼,“炒鱿鱼”的意义已经扩大。
C.使用对象错误(语境不当)
(9)A:老王的家很大啊。
B:老李的家更大,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10)你生病的时候要跟朋友说,要他们帮你,别蒙在鼓里。
(11)在学习方面你比不上他,真是天渊之别。
例(9)中“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对象主要是人,比喻还有本事更高的人,多用来称赞人更有本事。但学生仅根据字面意思认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就是一个比一个更厉害,只要用于比较即可,从而扩大了比较的范围。用例(10)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认为隐瞒事实就是“蒙在鼓里”,但“蒙在鼓里”的语义重点在于比喻对发生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自己理应知道却一点儿都不知道。而“天渊之别”一般比较身份、地位、生活境况等等,但例(11)中却用于比较学习成绩,不妥。
D.语义色彩错误
(12)每当我被别的孩子欺负而感到委屈时,父母总会用甜言蜜语安慰我、鼓励我。
(13)他被学校开除的事情已经家喻户晓了。
(14)(小丽在中国学汉语,毕业后回国)
a.我这次回国,可能以后不能来中国了。
b.那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从字面上他们认为“甜蜜的话”应该是好话,“家喻户晓”就是“大家都知道了”的意思。而实际上这两个成语都不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甜言蜜语”是贬义词,多用来形容为讨好或哄骗别人而说得非常动听的话,“家喻户晓”恰恰相反,只能用在好的方面。例(14)中“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是“比喻一去不复返,多用来说东西拿出去就收不回来了,或人一走就不回来了”。但多用于不好的事情,如借钱不还、不负责任地离开、死亡等等。
产生词义理解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熟语,对其中的关键内容缺乏深刻理解。而熟语难就难在其意义的高度凝炼性与曲折性,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尤其注意熟语中实际的隐含意义,说明使用对象、分清语义色彩。
3.意义理解正确,语法错误
A.句子成分缺失
(15)我们不约而同。
(16)2000年10月,他终于到达桂林了,他对自己发誓说一定要努力学习。第一个学期他确实非常努力。不过重蹈覆辙,他又吸毒了。
越南语中有“不约而见”,可直接作谓语,例(15)中学生想表达的是两人不期而遇,因此将“不约而同”视为“不约而见”。但“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后边还应加上谓语动词。例(16)中“重蹈覆辙”可作谓语,但是前面必须加上主语。
B.对熟语的词性理解错误
(17)A:我要和你参加一个京剧,我可以做唱主角吗?
B:好,你做唱主角,我做跑龙套。
(18)事前不做好调查研究,因此在办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碰钉子。
例(17)中“唱主角”和“跑龙套”都是动词性短语,不能再在前面使用动词。例(18)中“碰钉子”也是动词性短语,在句中却被当作名词性短语作宾语。
C.不了解熟语的使用限制或固定搭配
(19)她说的话毫无一点有条不紊,使大家不懂。
(20)这件事情大家知道,只有她家人还不知道,真是“蒙在鼓里”。
A:阿姨,我好幸福,我的孩子每天打工,赚了很多钱给我。
B:其实,他已经被老板炒鱿鱼了,你怎么蒙在鼓里?
你结婚两个月了,可是怎么蒙在鼓里你的家人?
例(19)中“有条不紊”指的是说话或做是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学生想表达的是“说话颠三倒四,让人无法理解”,因此用了一个否定形式。但是“有条不紊”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使用否定形式。
在造句测试中,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唱主角”“大同小异”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比,“蒙在鼓里”的错误率是最高的,因为“蒙在鼓里”使用时常常涉及到“把”字句、“被”字句、“还”的用法等等,这些语法项目对留学生来说本身就是难点,即使意义理解正确也常出现语法错误。
针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一些熟语(尤其是惯用语和成语)的词性,语法功能和使用时的一些固定搭配,并帮助学生理解熟语与其语法功能间的联系。
(二)偏误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对学生偏误的分析和学习情况的了解,我们认为上述偏误产生的原因有:
1.母语的负迁移。越南语中的熟语既受到汉语的影响又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因此总的来说,汉越熟语的词形、意义、用法三者之间有完全对应,部分对应(有交叉现象)、完全不对应三种情况。根据卢福波③(2002)的看法,语法学习中难度最大的是“杂糅”现象。熟语学习也是如此,对越南留学生来说,词形、意义、用法有交叉现象的部分是最容易出错的、应该特别提出来辨别的一部分熟语。
2.学生对熟语意义大都是囫囵吞枣式的理解,对其所包含的内容缺乏深入分析与深刻理解,甚至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熟语的正确使用。
3.书面色彩较浓的熟语在日常口语中较难使用,即使是一些口语中常见的熟语,学生也会因为害怕出错而采取回避策略,这就使得熟语复练的机会减少,增加出错的可能性。
4.由于教材仅为一条一条以音序排列的熟语,虽然编者已尽量通过增加对话来说明语境,但对留学生来说仍显不足。
5.教师对熟语意义、语法功能和如何使用等讲解得不够详细、透彻等,也是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策略
(一)注意汉越熟语的对比、辨析
由于汉越语熟语有各种对应情况,学生在使用时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对比二者的异同之处,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增加输入
教师上课时常常选用最通俗明了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担心用口语化的熟语学生会听不懂而常常回避使用。但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可有意地引入一些熟语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但让学生觉得有趣、新鲜,而且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三)讲解时注意设置语境
我们讲解熟语,并不是要干巴巴地讲解其含义,否则,学生即使把熟语的意义倒背如流也可能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使用,尤其是一些语义色彩明显的熟语应该着重讲解。教师应该在以意义为先导的前提下设置语境,进行交际训练。尤其是在课堂上和布置造句作业时,一定要让学生先设置语境,安排上下文。
(四)增加文化的导入
在这里,文化和熟语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文化的导入为熟语的学习提供了理解、记忆、使用的背景;熟语的学习也成为了解文化的一种工具和渠道。
注释:
①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第201页。
②本文所说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
③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问题》,《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第56页。
参考文献:
[1]禾木主编.中华谚语词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李茂编著.汉语惯用语辞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温端政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徐宗才、应俊玲编著.外国人说熟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5]余金淳、孙梦梅主编.汉语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张亚茹.试论高级阶段的成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7]张永芳.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满 欣,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含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①
熟语②便是汉语中不可缺少、最具特色、最鲜活生动的部分。它在我们日常口语交际中常常出现,具有一般词语无法替代的语素的集约性和意义的深邃性,包含着汉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留学生来说,这部分词语无疑是很吸引他们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熟语的高度凝练性和意义复杂性,给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曾对入学一年半的越南留学生作了一次调查。首先,我们出了22道选择题,主要测试留学生对熟语的理解程度。测试内容均为中国本族人口语中常使用,而字面意思留学生均已掌握的熟语,如:“有一手”“泼冷水”“车到山前必有路”“七上八下”“说的比唱的好听”等等。被测35人,结果正确率仅为65%。
我们在调查采访中也常听到留学生抱怨:他们在和中国人交谈或是看电视时,常遇到一些词语,字面意思能理解,可是隐含意义就不明白了,更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中用,这使他们感到焦虑。其实他们所说的这些“词语”,有大部分是熟语。实际上,熟语在HSK的听力和阅读理解部分也频频出现。
理解尚且有如此大困难,更何况是使用。因此,如果不注意熟语的教学,可能会使其成为留学生交际的障碍之一。
一、熟语学习中的偏误分析
熟语作为固定短语的一种,它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结构和组成成分的固定性。熟语是长期流传固定下来的结构,除了惯用语能进行有限的替换、扩展、颠倒成分之外,一般来说,熟语的组成成分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插入或附加其他词语。
2.熟语在意义表达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熟语的实在意义常常不是其字面意义,字面意义相对于实在意义来说具有形象比喻作用,在理解时需要联想及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3.使用灵活性。俗语通常为一句话,所以在使用时在恰当的语境中插入“俗话说,……”,即可使用。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能入句充当句子成分,有时是固定搭配,有时得根据其词性来使用,这对于留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假如学生不能掌握好熟语的这三个特点,就容易发生错误。
(一)偏误类型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熟语学习的难点正是在于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熟语的意义与用法,不能准确恰当地使用熟语,具体表现为不清楚熟语的意义限制与搭配,熟语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语境。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平时谈话、作业、作文及考试中出现的熟语,将偏误分为三大类:
1.书写形式上的错误:
(1)百计千方
(2)转败成胜
(3)大料小用
例(1)例(2)是母语的负迁移导致的错误。越南语受到汉语的影响,有许多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与汉语一致,但有的在书写形式上略有不同。如例(1),越南语在表达上习惯于从小到大,因此,“千方百计”误为“百计千方”。又例(2)“成”与“为”同义,同样意义的成语在越南语中选择了“成”这个语素。
“大材小用”是指大的材料用到了小的方面。例(3)的错误在于学生知道“材”就是“材料”的意思。然而熟语具有固定性,其中的语素不能任意替换,如“百闻不如一见”,“闻”为“听”的意思,但也不能因此将其变为“百听不如一见”。
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记忆上的失误、混淆,这类错误经过提醒是很容易纠正和避免的。
2.意义理解不当
A.意义理解错误
(4)你以为我们有七手八脚,一个晚上就能织完这件毛衣吗?
(5)他们三个人都是顺化人,对北部的地方完全莫名其妙。
(6)大家都想去参观桂林山水,只有他别具一格的反对。
例(4)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在越南语中有“三脚四足”,但其意义是形容动作迅速。由于“三脚四足”与“七手八脚”词形相似,因此导致意义理解错误,实际上“七手八脚”是形容人多忙乱,动作不一。
例(5)中,“莫名其妙”意为无法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出稀奇,无法理解或不合常理,语意重点是无法理解,但学生却将其理解为“不了解、不熟悉、陌生”。例(6)学生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异议,但却用了“别具一格”,但“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这类错误中,学生理解的意义与用错的熟语多多少少有一点联系,但是由于理解不够正确,所以导致了错误。
B.意义理解偏窄
在期末测试中,我们曾设两道判断题,正确的打勾(√),错误的打叉(×)并说明原因。
(7)他的工作经常和钱打交道。
(8)男:你不是在广告公司上班吗,怎么会来这儿上班呢?
女:你不知道啊,我已经炒老板的鱿鱼了。
两道题均有不少同学判为错误,因为他们认为例(3)中“打交道”是交朋友的意思,而例(4)中只能是老板炒员工,而员工不能炒老板的鱿鱼。但实际上“打交道”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炒鱿鱼”最初的含义确实只是辞退、解雇别人,但在现代社会中,工作是双向选择,不仅老板可以炒员工鱿鱼,如果员工不满意老板,同样可以炒老板鱿鱼,“炒鱿鱼”的意义已经扩大。
C.使用对象错误(语境不当)
(9)A:老王的家很大啊。
B:老李的家更大,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10)你生病的时候要跟朋友说,要他们帮你,别蒙在鼓里。
(11)在学习方面你比不上他,真是天渊之别。
例(9)中“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对象主要是人,比喻还有本事更高的人,多用来称赞人更有本事。但学生仅根据字面意思认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就是一个比一个更厉害,只要用于比较即可,从而扩大了比较的范围。用例(10)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认为隐瞒事实就是“蒙在鼓里”,但“蒙在鼓里”的语义重点在于比喻对发生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自己理应知道却一点儿都不知道。而“天渊之别”一般比较身份、地位、生活境况等等,但例(11)中却用于比较学习成绩,不妥。
D.语义色彩错误
(12)每当我被别的孩子欺负而感到委屈时,父母总会用甜言蜜语安慰我、鼓励我。
(13)他被学校开除的事情已经家喻户晓了。
(14)(小丽在中国学汉语,毕业后回国)
a.我这次回国,可能以后不能来中国了。
b.那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从字面上他们认为“甜蜜的话”应该是好话,“家喻户晓”就是“大家都知道了”的意思。而实际上这两个成语都不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甜言蜜语”是贬义词,多用来形容为讨好或哄骗别人而说得非常动听的话,“家喻户晓”恰恰相反,只能用在好的方面。例(14)中“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是“比喻一去不复返,多用来说东西拿出去就收不回来了,或人一走就不回来了”。但多用于不好的事情,如借钱不还、不负责任地离开、死亡等等。
产生词义理解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熟语,对其中的关键内容缺乏深刻理解。而熟语难就难在其意义的高度凝炼性与曲折性,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尤其注意熟语中实际的隐含意义,说明使用对象、分清语义色彩。
3.意义理解正确,语法错误
A.句子成分缺失
(15)我们不约而同。
(16)2000年10月,他终于到达桂林了,他对自己发誓说一定要努力学习。第一个学期他确实非常努力。不过重蹈覆辙,他又吸毒了。
越南语中有“不约而见”,可直接作谓语,例(15)中学生想表达的是两人不期而遇,因此将“不约而同”视为“不约而见”。但“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后边还应加上谓语动词。例(16)中“重蹈覆辙”可作谓语,但是前面必须加上主语。
B.对熟语的词性理解错误
(17)A:我要和你参加一个京剧,我可以做唱主角吗?
B:好,你做唱主角,我做跑龙套。
(18)事前不做好调查研究,因此在办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碰钉子。
例(17)中“唱主角”和“跑龙套”都是动词性短语,不能再在前面使用动词。例(18)中“碰钉子”也是动词性短语,在句中却被当作名词性短语作宾语。
C.不了解熟语的使用限制或固定搭配
(19)她说的话毫无一点有条不紊,使大家不懂。
(20)这件事情大家知道,只有她家人还不知道,真是“蒙在鼓里”。
A:阿姨,我好幸福,我的孩子每天打工,赚了很多钱给我。
B:其实,他已经被老板炒鱿鱼了,你怎么蒙在鼓里?
你结婚两个月了,可是怎么蒙在鼓里你的家人?
例(19)中“有条不紊”指的是说话或做是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学生想表达的是“说话颠三倒四,让人无法理解”,因此用了一个否定形式。但是“有条不紊”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使用否定形式。
在造句测试中,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唱主角”“大同小异”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比,“蒙在鼓里”的错误率是最高的,因为“蒙在鼓里”使用时常常涉及到“把”字句、“被”字句、“还”的用法等等,这些语法项目对留学生来说本身就是难点,即使意义理解正确也常出现语法错误。
针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一些熟语(尤其是惯用语和成语)的词性,语法功能和使用时的一些固定搭配,并帮助学生理解熟语与其语法功能间的联系。
(二)偏误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对学生偏误的分析和学习情况的了解,我们认为上述偏误产生的原因有:
1.母语的负迁移。越南语中的熟语既受到汉语的影响又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因此总的来说,汉越熟语的词形、意义、用法三者之间有完全对应,部分对应(有交叉现象)、完全不对应三种情况。根据卢福波③(2002)的看法,语法学习中难度最大的是“杂糅”现象。熟语学习也是如此,对越南留学生来说,词形、意义、用法有交叉现象的部分是最容易出错的、应该特别提出来辨别的一部分熟语。
2.学生对熟语意义大都是囫囵吞枣式的理解,对其所包含的内容缺乏深入分析与深刻理解,甚至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熟语的正确使用。
3.书面色彩较浓的熟语在日常口语中较难使用,即使是一些口语中常见的熟语,学生也会因为害怕出错而采取回避策略,这就使得熟语复练的机会减少,增加出错的可能性。
4.由于教材仅为一条一条以音序排列的熟语,虽然编者已尽量通过增加对话来说明语境,但对留学生来说仍显不足。
5.教师对熟语意义、语法功能和如何使用等讲解得不够详细、透彻等,也是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策略
(一)注意汉越熟语的对比、辨析
由于汉越语熟语有各种对应情况,学生在使用时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对比二者的异同之处,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增加输入
教师上课时常常选用最通俗明了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担心用口语化的熟语学生会听不懂而常常回避使用。但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可有意地引入一些熟语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但让学生觉得有趣、新鲜,而且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三)讲解时注意设置语境
我们讲解熟语,并不是要干巴巴地讲解其含义,否则,学生即使把熟语的意义倒背如流也可能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使用,尤其是一些语义色彩明显的熟语应该着重讲解。教师应该在以意义为先导的前提下设置语境,进行交际训练。尤其是在课堂上和布置造句作业时,一定要让学生先设置语境,安排上下文。
(四)增加文化的导入
在这里,文化和熟语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文化的导入为熟语的学习提供了理解、记忆、使用的背景;熟语的学习也成为了解文化的一种工具和渠道。
注释:
①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第201页。
②本文所说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
③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问题》,《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第56页。
参考文献:
[1]禾木主编.中华谚语词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李茂编著.汉语惯用语辞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温端政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徐宗才、应俊玲编著.外国人说熟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5]余金淳、孙梦梅主编.汉语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张亚茹.试论高级阶段的成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7]张永芳.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满 欣,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