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协同合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来源 :生态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ui1981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长江经济带设想、建设与发展,我国学者进行了持续研究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题,聚焦于体制机制、生态补偿、流域法治建设、国外借鉴等领域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实证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了解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生态环保协调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前沿,梳理总结2016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制度建设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研究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增长有助于协调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发展并带动绿色技术创新。文章利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建立新疆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通过超效率SBM模型与TOPSIS排序模型,对新疆各县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使用重心转移与空间自相关性方法定量测度空间聚集规模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2000—2016年,新疆区域绿色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2)Ⅰ、Ⅱ与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先后作出一系列具有很强前瞻性、指导性的战略部署,其中更是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视为当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论文在深入解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内涵及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提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与对策,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运用SBM-DEA模型与ML指数,对全国10个集中连片特困区189个县(区)乡村全域旅游的扶贫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扶贫成效,但发展后劲不足,乡村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效率持续下降的趋势;整体上特困区乡村全域旅游经营体系较为完善,乡村全域旅游要素投入量与发展规模较为契合,但是乡村全域旅游的技术改进动力仍显疲乏,产业基础不够强劲,技术进步能力匮乏,尤其是燕山—太行山区、大别山区等区域的纯技术效率较低;各区域间的资源配置、管理能力、技术进步等方面很不
在归纳云南绿色能源扶贫成效与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广泛调查访谈,梳理了影响云南绿色能源扶贫的5个分析维度共26个潜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DEMATEL方法,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咨询研讨的基础上,系统评价、识别了新时期影响云南绿色能源扶贫可持续性的8个关键影响因素.据此,从绿色能源扶贫项目的联合扶贫规划、开发收益共享、市场化资产管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可持续评价监控体系建设5方面,提出了新时期保障云南绿色能源扶贫可持续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增强云南省绿能扶贫项目的长期收益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项目开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是我国林业碳汇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效的重要途径.结合嵌入式社会结构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现阶段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中“协商推动型”“强制推动型”两种组织模式条件下地方政府与退耕农户的利益分析,探析现实运行模式与面临的困境.结果表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两类组织模式均面临不同的现实困境:协商推动条件下的交易成本问题、政府强制推动背景下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低补贴水平导致低参与率的恶性循环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合作社以及农村精英群体三类中介组织的介入可以通过降低项目交易成本有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海洋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环境保护应顺应时势,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绿色转型.因此,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的公共治理问题,抓住了新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期刊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却普遍忽视环境规制可能对“本地—邻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论文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非线性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对“本地”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峰值出现在400~500千米范围内;对“邻地”产业结构调整短期起抑制作用,在长期转为促进作用.进一步的传导机制检验表明,不同程度的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异质性可能由于环境规制引发工业跨区域转移、长期邻地的收入效应使得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文旅融合指标体系,运用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2004-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及分区域的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表现为基本协调,区域发展存在较明显差异,西南及西北地区轻度失调,华北、华中及东北基本协调,而华东及华南达到中度协调状态.(2)绿色文旅融合发展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度递减趋势,存在明显空间分异.(3)绿色文旅融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整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区域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分异.(4)旅游产业基础、文化产业
基于PSR理论构建贫困地区生态—经济脆弱性评价体系,以韶关市8个贫困县为案例地分析其脆弱性时空格局并探讨耦合度和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生态脆弱性整体呈“U”型走势,经济脆弱性呈匀速下降趋势,生态—经济脆弱性呈倾斜且平滑的“L”型阶段性下降趋势.(2)县域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较大,经济脆弱性空间差异缩小,生态—经济脆弱性形成“东高西低、中部适宜”的格局.(3)大部分地区生态—经济耦合脆弱性在中度水平以下,耦合度较高的县主要集中在中部片区.(4)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是影响该地区耦合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年降水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全面剖析2011-2017年山东省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运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定量分析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影响,结论如下:(1)山东省环境规制强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环境规制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沿海、沿河地区以及西部“通道”地区;(2)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增加态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环境规制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呈“U”型关系,具有门槛效应,且2016年以后大部分城市开始逐渐越过门槛值.人力资本、固定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