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志着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融为一体,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推进。独立学院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密切相关,福建省各独立学院也纷纷开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建设,但是课程开设之后却发现困难重重,成效不佳。 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例,针对福建省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现状;对策
1.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全社会及高等院校的高度关注,我国的就业制度已从“统包统分”转向“自主择业”。“自主择业”对毕业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明显增高,要求毕业生对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职业目标设定、职业规划方案制定等方面都要有全面的把握。虽然说“自主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用人单位选材的主动性,但是对于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错误评估,通常会导致毕业生产生许多不应有的彷徨与犹豫,直接影响就业协议的成功签订。
福建省独立学院学生基本上都在本三分数线录取,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等因素,给社会上的用人单位留下“娇生惯养”、“能力不强”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家庭环境的优越也使得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就业目标过高,待发现现实与期待存在较大落差后,再寻求调整已经为时过晚。如何迎接就业制度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解决就业指导工作中发现的毕业生工作新问题,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对独立学院来说就显得意义更为重大。我认为,开设此课程的意义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加强就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政策的分析,提高就业效率和成功率;二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自我认知不足、规划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够、职业认知不够明晰等问题,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2.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开设的准备时间不足,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根据高教厅2007[7]号文件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根据文件要求和就业形势需要,福建省各独立学院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把课程的开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由于部分独立学院的课程安排一般在前一学年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只能在开学后加进课程表,这种无奈之举给上课的学生带来学院重视度不高的误解,也间接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尤其是针对2009届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在原本课程量的基础上增设的,这无形当中给原本课程量繁重的毕业生加重了负担,因此有部分毕业班学生对开设此课程存在抵触心理,并未意识到开设此课程的意义。
2.2 课程内容灵活性强,教材选定难度大
目前,全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很多,既有国内本土教材,也有外文译著,但数量众多的教材却只能作为参考,真正能够活用的教材很少,而权威经典教材缺乏。由于这两门课程与时事结合度高,课程内容相当灵活,必须在独立学院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与本省的经济状况、行业发展状况以及独立学院就业状况相联系,经常性的更换案例,诸多因素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选定非常困难。当前,福建省各独立学院都偏向自行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大纲选择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再辅以网上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2.3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就业工作的一线经验,能较好的把握就业政策,有丰富的实际案例,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尤其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只有对学院各专业的就业状况有所了解并进行过分析,能够结合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才能真正满足这门课程的任课要求。
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专职教师极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学院的政工干部,人手严重不足。就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例,独立学院的老师,年龄普遍偏小,工作经验不足,政工干部兼职教师最多也就只有一年的毕业班工作经验,而要面对的通常是接近两千名的学生,课程任务及其繁重。并且任课老师中,无人获得过全球职业规划师的认证,无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证书,也无人参加过任何专业培训,这就直接影响了这两门课程的授课质量。
2.4 学生重视程度不足,上课积极性不高
在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跟踪中发现,绝大部分毕业生存在毕业后无目的、无计划的乱投简历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本应得到他们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普遍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原因如下:
2.4.1 福建省独立学院收费较一般本科院校高,学生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约30%的学生不存在就业压力,从而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兴趣缺乏
2.4.2 部分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开设的时间是大四上学期,部分课程内容在大三下学期上的意义更为明显,例如报考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的相关内容在大四开设在时间点上就显得太迟
2.4.3 培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一个班200余人,培训往往是简单地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规划。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学生除共性外,个性鲜明,再加上独立学院培养特色不同,需要有更加细致和针对性的理论指导[1]。
3.对策建议
3.1 任课教师专业性不强,亟待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史,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1999年春, 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与摩托罗拉大学联合举办的MBA 班中, 聘请美国学者罗斯维尔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开辟了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先河[2]。在国外,相关培训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而我国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人员大多是政工干部,并且绝大部分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
各独立学院应该积极与专业机构联系,引入外部力量,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现在市场上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设计的培训机构众多,有的在职业测评产品研发上颇具竞争力,有的在师资培训方面有所经验,有的在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质训练上见长,学院可以有选择性地与这些机构进行合作。此外,独立学院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主管担任客座教师,为学生接触职场了解企业提供方便。
3.2 自编教材,合理论证
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理论性较强,具体指导性不足,作为工具书很难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所用教案可以自行编写,任课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编订,但是需要进行合理的论证。自编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增补和修订,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性强。
3.3 多样化教学,增强互动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门系统科学,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长期的跟进和调整。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鲜明,教学完全可以跳脱出仅在课堂传授的现状,把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成功毕业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融进课堂教学,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自我规划的兴趣。
3.4 重视考察和调研,提高课程实效性
实际教学中,即使学生掌握了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前途感到迷茫,更有一部分学生至始至终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上课热情度很低。我认为,必须在课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将规划付诸行动的必要性,而不是让规划流于形式,要养成努力实施既定规划完成目标的习惯,使职业规划具有真实意义。此外,要重视开展社会考察和调研,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经验可能比听一百个专家讲课更有意义,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职场所需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董庆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3.
[2]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9-12.
[3]郭磊.新升本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2.
作者简介:董斌彬(1984—),女,助教,管理学学士,现供职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辅导员办公室。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现状;对策
1.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全社会及高等院校的高度关注,我国的就业制度已从“统包统分”转向“自主择业”。“自主择业”对毕业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明显增高,要求毕业生对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职业目标设定、职业规划方案制定等方面都要有全面的把握。虽然说“自主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用人单位选材的主动性,但是对于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错误评估,通常会导致毕业生产生许多不应有的彷徨与犹豫,直接影响就业协议的成功签订。
福建省独立学院学生基本上都在本三分数线录取,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等因素,给社会上的用人单位留下“娇生惯养”、“能力不强”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家庭环境的优越也使得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就业目标过高,待发现现实与期待存在较大落差后,再寻求调整已经为时过晚。如何迎接就业制度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解决就业指导工作中发现的毕业生工作新问题,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对独立学院来说就显得意义更为重大。我认为,开设此课程的意义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加强就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政策的分析,提高就业效率和成功率;二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自我认知不足、规划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够、职业认知不够明晰等问题,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2.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开设的准备时间不足,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根据高教厅2007[7]号文件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根据文件要求和就业形势需要,福建省各独立学院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把课程的开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由于部分独立学院的课程安排一般在前一学年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只能在开学后加进课程表,这种无奈之举给上课的学生带来学院重视度不高的误解,也间接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尤其是针对2009届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在原本课程量的基础上增设的,这无形当中给原本课程量繁重的毕业生加重了负担,因此有部分毕业班学生对开设此课程存在抵触心理,并未意识到开设此课程的意义。
2.2 课程内容灵活性强,教材选定难度大
目前,全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很多,既有国内本土教材,也有外文译著,但数量众多的教材却只能作为参考,真正能够活用的教材很少,而权威经典教材缺乏。由于这两门课程与时事结合度高,课程内容相当灵活,必须在独立学院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与本省的经济状况、行业发展状况以及独立学院就业状况相联系,经常性的更换案例,诸多因素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选定非常困难。当前,福建省各独立学院都偏向自行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大纲选择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再辅以网上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2.3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就业工作的一线经验,能较好的把握就业政策,有丰富的实际案例,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尤其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只有对学院各专业的就业状况有所了解并进行过分析,能够结合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才能真正满足这门课程的任课要求。
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专职教师极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学院的政工干部,人手严重不足。就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例,独立学院的老师,年龄普遍偏小,工作经验不足,政工干部兼职教师最多也就只有一年的毕业班工作经验,而要面对的通常是接近两千名的学生,课程任务及其繁重。并且任课老师中,无人获得过全球职业规划师的认证,无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证书,也无人参加过任何专业培训,这就直接影响了这两门课程的授课质量。
2.4 学生重视程度不足,上课积极性不高
在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跟踪中发现,绝大部分毕业生存在毕业后无目的、无计划的乱投简历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本应得到他们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普遍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原因如下:
2.4.1 福建省独立学院收费较一般本科院校高,学生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约30%的学生不存在就业压力,从而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兴趣缺乏
2.4.2 部分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开设的时间是大四上学期,部分课程内容在大三下学期上的意义更为明显,例如报考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的相关内容在大四开设在时间点上就显得太迟
2.4.3 培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一个班200余人,培训往往是简单地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规划。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学生除共性外,个性鲜明,再加上独立学院培养特色不同,需要有更加细致和针对性的理论指导[1]。
3.对策建议
3.1 任课教师专业性不强,亟待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史,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1999年春, 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与摩托罗拉大学联合举办的MBA 班中, 聘请美国学者罗斯维尔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开辟了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先河[2]。在国外,相关培训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而我国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人员大多是政工干部,并且绝大部分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
各独立学院应该积极与专业机构联系,引入外部力量,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现在市场上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设计的培训机构众多,有的在职业测评产品研发上颇具竞争力,有的在师资培训方面有所经验,有的在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质训练上见长,学院可以有选择性地与这些机构进行合作。此外,独立学院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主管担任客座教师,为学生接触职场了解企业提供方便。
3.2 自编教材,合理论证
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理论性较强,具体指导性不足,作为工具书很难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所用教案可以自行编写,任课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编订,但是需要进行合理的论证。自编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增补和修订,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性强。
3.3 多样化教学,增强互动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门系统科学,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长期的跟进和调整。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鲜明,教学完全可以跳脱出仅在课堂传授的现状,把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成功毕业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融进课堂教学,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自我规划的兴趣。
3.4 重视考察和调研,提高课程实效性
实际教学中,即使学生掌握了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前途感到迷茫,更有一部分学生至始至终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上课热情度很低。我认为,必须在课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将规划付诸行动的必要性,而不是让规划流于形式,要养成努力实施既定规划完成目标的习惯,使职业规划具有真实意义。此外,要重视开展社会考察和调研,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经验可能比听一百个专家讲课更有意义,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职场所需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董庆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3.
[2]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9-12.
[3]郭磊.新升本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2.
作者简介:董斌彬(1984—),女,助教,管理学学士,现供职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辅导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