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人才战略——中国特色创新体制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要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当前.随着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了国际资本向中国的“长三角”转移。专家预言.我国将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它决定着今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其竞争要素已不再是土地和资本.而是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源.依赖人的知识技能乃至人的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掘。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资源结构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
其他文献
一、现代体育观的基本涵义    传统的体育观是一种生物体育观,强调体育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增强人的体质,其过程就是利用体育手段,对人进行生物学的改造。因此,以往的体育课只考虑到技术的讲解是否完善,大学生动作技术掌握的普及率能否达到90%,整堂课是否使学生上、下肢都得到了锻炼,在考虑了诸多的细节之后却疏忽了这样一板一眼的体育课大学生是否爱上,在过分强调大学生对技术动作完美掌握的同时是否也限
办好学术刊物,有体制问题,有机制问题,更有人才问题。刊物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学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就要吸引编辑人才,还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釉发展空间,建立培
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我们目前的教育系统大多是属于“遗传”性的,把知识从上一代口耳相传给下一代,与创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设计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外语专业教学设计不仅要借鉴英、美等英语国家的经验,也要吸收非英语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基于对“柏林模式”的分析,初步探讨翻译基础课的教学设计。    一、柏林模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教学论模式。其中“柏林模式”较为著名。它是在对当时德国流行的“教养理论教学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教学论影响下的教学设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大学生毕业分配经历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然而,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准备更多的是一次次考试,对于择业方面的准备却知之甚少。面对择业中的种种矛盾,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因此,了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解决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