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新制礼乐研究

来源 :黑龙江史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11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礼、乐于社会早期虽已有可考历史,但二者真正合并成体系却是周初,于春秋末期经历了“礼崩乐坏”.在礼乐制的发展过程中,齐梁是个特殊时代.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制礼乐制度,将西周礼乐再一次搬上历史舞台,于音乐史而言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从梁武帝时期入手,从音乐方面阐述梁武帝的礼乐制以及他对改编、创新诗歌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面对前所未有的动荡变局,清政府发动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正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翻译出版的教育机构和洋务学堂,它的建立对当时教育革新起到了示范作用,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学生来源、课程设置与考试制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出其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发掘情感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所在,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涵义以及内在机理,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倾向性、效能性、感染性特点,提出情感认同是“物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外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本质以及“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体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内在机理、特点以及作用三个角度提出铸牢路径,将情感认同贯彻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层层递进、久久为功,进而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