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藤通络方外用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龙藤通络方外用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OI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OI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安慰剂组、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龙藤通络方外用,安慰剂组予龙藤通络方安慰剂外用,对照组予甲钴胺片口服,各组疗程均为28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周围神经毒性分级、生存质量(FACT/GOG-Ntx量表评分、EORTC QOL C30 v3.0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①治疗组、安慰剂组共脱落或剔除4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治疗组、安慰剂组各36例,对照组39例.②周围神经毒性疗效:治疗组、安慰剂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16.67%、35.90%,治疗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和对照组(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安慰剂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36.11%、3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和对照组(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患者治疗7d后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开始得到改善(P<0.05),安慰剂组患者治疗21 d后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开始得到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开始得到改善(P<0.05).治疗7d、14d时组间比较,各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时组间比较,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优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优于安慰剂组、对照组(P<0.01),安慰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手足麻木积分减少(P<0.05),安慰剂组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积分减少(P<0.05),对照组手足麻木积分减少(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各组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心悸气短、自汗、手足麻木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P<0.01),神疲乏力、手足麻木积分少于安慰剂组(P<0.05,P<0.01);安慰剂组心悸气短积分少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FACT/GOG-Ntx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FACT/GOG-Ntx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安慰剂组(P<0.05,P<0.01),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FACT/GOG-Ntx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评分升高(P<0.05),安慰剂组躯体、角色、认知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仅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组认知、社会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评分高于安慰剂组(P<0.05,P<0.01),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EORTC QOL C30 v3.0量表各分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治疗前后各组内、组间比较,血清N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龙藤通络方能有效改善OIPN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其他文献
立足中医病因学角度,探讨内生伏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举例分析内生伏邪与临床部分疑难杂病病因病机的关系;认为内生伏邪致病的临床治疗重在调理脏腑经络功能,匡扶正气,疏导气血津液代谢,调整伏邪的性质,引导体内伏邪向正气转化.
目的 探析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随访其再发情况和癌变情况.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基线情况(病理类型、性别、年龄、腺瘤位置、瘤体大小等)、中医辨症分型、再发率、癌变率等.结果 ①本研究期间,最终共收集有效病例316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1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9例;男性(58.54%)占比略多于女性(41.46%);患者年龄以40~ 60岁为多见(65.82%);癌前病变
目的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讨蚕梅方在转录组学层面上抗结直肠癌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来源于《本草纲目》中治疗肠风的核心药物乌梅及僵蚕组方为蚕梅方,对RKO细胞(肠癌细胞)进行干扰,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分别对对照组(RKO-control)和实验组(RKO-treatment)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应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作用.结果 差异基因数为2516个,其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