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董耀武(1975~),男,吉林榆树人,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校长助理,讲师。
二十世纪初以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次召开之前,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有三种政党关系的实践模式,即民国初年竞争性的多党制、国民党时期垄断性的一党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正是在对比分析总结上述政党关系的实践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党政治实践成为我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直接实践来源,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上述实践的基础上走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民国初年的多党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过程,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在此过程中,促成了中国多种新兴政治力量的兴起,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新兴阶级的产生,各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和政体在中国确立起来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激发起广大民众特别是社会的精英人士参与政治的要求,他们设想像西方议会民主政治那样通过组建政党参与政治斗争。其中有影响力的大党主要是孙中山和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黎元洪领导的共和党以及汤化龙领导的民主党。在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召开的体现一定民主精神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大获全胜。但随着袁世凯于1913年3月刺杀了宋教仁以及国民党的解散,标志着民国初年的竞争性多党制度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首先是各个政党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为民众提供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所谓的政党活动和革命运动都成了无根的浮萍,其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主制度不健全,再加上国内外反动势力强大,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致这种带有民主特色的多党制的失败。这说明,竞争性的多党制不适合在中国的土壤上生存。
二、国民党时期的一党制
在民国初年竞争性的多党制失败之后,袁世凯、曹锟和段祺瑞等又尝试了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但都因其违背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而夭折。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推行一党专制与个人独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即使在同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仍然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同时压制国统区内民主势力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迫于压力与中共在重庆举行和谈,但随即公开撕毁协议,悍然发动内战,企图继续一人独裁与一党专政。国民党最终因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走民主倒退之路,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结束了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国民党一党制的终结,根本原因在于其独裁统治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一党独裁制造成外部监督机制的缺失和内部制度化水平过低,并导致统治集团腐化堕落,进而加剧了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在这种政党制度下,国民党不可能领导和团结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实现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失败的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在反蒋抗日的联合斗争中,中共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正式开始了政治协商与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全面升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全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此同时,为了发动人民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充分调动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三三制”民主政权有一套完整的议事程序及制度,保证了协商民主的有效施行,它通过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开展讨论和发扬民主,充分体现了合作共事的精神。“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第一次成功尝试,是我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民主执政的成功实践,它的议事程序及制度框架的构建也成为后来我国政治协商会议的雏形。邓小平指出:“‘三三制’政权不仅是抗战时期的最好政权形式,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应采取的政权形式。”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拒绝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仍然幻想维护一党专政,不能容忍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合法性,最终导致内战全面爆发,许多民主党派也开始了政治转向,纷纷站在了中共一边,加强了与中共的公开协商合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各民主党派同中共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之所以形成并得以巩固壮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了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它是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体现了对新中国政治体制的深层次思考,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应用。
四、结束语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政治协商会议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它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
本文为2012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招标项目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CQSY1206
参考文献
[1]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2]朱真等.马列统一战线学说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0.
[3]段明学.简论人民政协的三大理论基石[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ol]. 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
二十世纪初以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次召开之前,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有三种政党关系的实践模式,即民国初年竞争性的多党制、国民党时期垄断性的一党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正是在对比分析总结上述政党关系的实践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党政治实践成为我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直接实践来源,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上述实践的基础上走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民国初年的多党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过程,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在此过程中,促成了中国多种新兴政治力量的兴起,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新兴阶级的产生,各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和政体在中国确立起来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激发起广大民众特别是社会的精英人士参与政治的要求,他们设想像西方议会民主政治那样通过组建政党参与政治斗争。其中有影响力的大党主要是孙中山和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黎元洪领导的共和党以及汤化龙领导的民主党。在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召开的体现一定民主精神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大获全胜。但随着袁世凯于1913年3月刺杀了宋教仁以及国民党的解散,标志着民国初年的竞争性多党制度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首先是各个政党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为民众提供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所谓的政党活动和革命运动都成了无根的浮萍,其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主制度不健全,再加上国内外反动势力强大,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致这种带有民主特色的多党制的失败。这说明,竞争性的多党制不适合在中国的土壤上生存。
二、国民党时期的一党制
在民国初年竞争性的多党制失败之后,袁世凯、曹锟和段祺瑞等又尝试了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但都因其违背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而夭折。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推行一党专制与个人独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即使在同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仍然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同时压制国统区内民主势力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迫于压力与中共在重庆举行和谈,但随即公开撕毁协议,悍然发动内战,企图继续一人独裁与一党专政。国民党最终因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走民主倒退之路,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结束了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国民党一党制的终结,根本原因在于其独裁统治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一党独裁制造成外部监督机制的缺失和内部制度化水平过低,并导致统治集团腐化堕落,进而加剧了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在这种政党制度下,国民党不可能领导和团结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实现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失败的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在反蒋抗日的联合斗争中,中共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正式开始了政治协商与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全面升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全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此同时,为了发动人民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充分调动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三三制”民主政权有一套完整的议事程序及制度,保证了协商民主的有效施行,它通过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开展讨论和发扬民主,充分体现了合作共事的精神。“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第一次成功尝试,是我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民主执政的成功实践,它的议事程序及制度框架的构建也成为后来我国政治协商会议的雏形。邓小平指出:“‘三三制’政权不仅是抗战时期的最好政权形式,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应采取的政权形式。”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拒绝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仍然幻想维护一党专政,不能容忍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合法性,最终导致内战全面爆发,许多民主党派也开始了政治转向,纷纷站在了中共一边,加强了与中共的公开协商合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各民主党派同中共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之所以形成并得以巩固壮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了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它是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体现了对新中国政治体制的深层次思考,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应用。
四、结束语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政治协商会议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它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
本文为2012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招标项目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CQSY1206
参考文献
[1]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2]朱真等.马列统一战线学说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0.
[3]段明学.简论人民政协的三大理论基石[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ol]. 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