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段跨越2000多公里的守望相助。
这是一段坚守8000多个日夜的千里结亲。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24年来,福建与宁夏,用智慧、心血和决心,向贫穷发起挑战,创造了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模式”。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1996年,根据“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与深处西北内陆的宁夏,结成了对口帮扶的兄弟。从此,闽宁两省区跨越时空,携手相牵。
福建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他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闽宁模式”的灵魂。对口扶贫协作,当年的国务院文件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12字原则,福建确定闽宁协作大原则时增加了“长期协作”,发展为16字原则。“长期协作”不仅体现了闽宁两省区长期协作的决心,也在漫长的岁月中造就了闽宁协作的纵深度。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习近平就推动建立了两省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和重点,根据福建所能、宁夏所需进行紧密对接,落实协作责任。这样的党政联席会议,一开就是24年,从未间断。
在第二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亲自签署决定,为宁夏贫困地区打水窖2万眼,援建希望小学16所,发动福建省企业到宁夏联办创办经济实体,互派干部挂职,扩大宁夏对闽劳务输出,在彭阳县开展菌草示范生产。之后,每年召开的联席会议上都会确定具体的帮扶项目和协作内容。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长期坚持,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帮扶的效果越来越好,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有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去落实。2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人从大海边走向黄土高原,把数百万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把帮扶宁夏作为一件大事、一种责任。
1996年,时任福建省脱贫办主任的林月婵肩负着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如何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马铃薯卖不出去,农民整夜排队守候在加工厂门口;没有教室,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写字;艰险的山路上,拉水的人和毛驴走得小心翼翼……眼前的一切刺痛了林月婵。就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有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退休后,林月婵被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顾问”,操心的依旧是闽宁协作。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最多的号码的归属地是宁夏。
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携家带口帮扶,把“家”搬到了宁夏。2016年他来宁夏挂职,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夏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年仅11岁的儿子。如今,李仲福推动建设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市多地开花,“宁货闽卖”消费扶贫成为他与固原市原州区贫困户扯不断的连线;陈莹牵线在固原市第五中学设立的“船政班”,让更多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这年11月,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挂职干部,樊学双作别刚满4个月大的儿子,加入援宁队伍。两年后,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工作期满,他又主动申请加入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在他看来,作为援宁干部,从前辈手里接过了闽宁协作的接力棒,就一定要把党和人民交代的任务完成好。
从闽江水畔到六盘山下,24年来,11批183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他们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接力走好扶贫开发新的长征路。
固原和周边的海原县等地一起,被称为“西海固”。这里干旱少雨、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曾经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被视作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就根植在1997年春天这片塞北腹地。
当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进行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习近平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村——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
在宁夏,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被称为“吊庄移民”,有将村庄直接“吊”过来的意味。很快,在福建援助资金的支持下,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了,第一批移民从西海固地区搬出,走向新家园。
曾经的西海固环境有多恶劣?一位当地领导干部说到这样一个细节:“缺水缺到啥地步呢?领导们共用一盆洗脸水,我洗脸的时候是第七个了。”
第一批福建援宁干部刚到这样严酷的环境,就备受考验,在海拔2050米的隆德县,高原反应让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几乎每天都会流鼻血,喝了这里的水,他们会连续几天拉肚子。
从最艰难的打井窖、改梯田开始,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在黄土沟奋战了80天,在海原县甘城乡打出了一口400多米深的井,打开了贫困之锁。出水那天,当地农民含着泪,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水。
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民兄弟忘不了他们的“恩人”——林占熺。
1997年,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着6箱草种,到宁夏推广菌草种植技术。二十几年来,他频繁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进行科技扶贫,不仅与宁夏贫困群众同住在窑洞里,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还天南海北地帮农民跑起菌菇销售。
这是一段坚守8000多个日夜的千里结亲。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24年来,福建与宁夏,用智慧、心血和决心,向贫穷发起挑战,创造了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模式”。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久久為功,24年从未间断的联席会议
1996年,根据“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与深处西北内陆的宁夏,结成了对口帮扶的兄弟。从此,闽宁两省区跨越时空,携手相牵。
福建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他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闽宁模式”的灵魂。对口扶贫协作,当年的国务院文件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12字原则,福建确定闽宁协作大原则时增加了“长期协作”,发展为16字原则。“长期协作”不仅体现了闽宁两省区长期协作的决心,也在漫长的岁月中造就了闽宁协作的纵深度。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习近平就推动建立了两省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和重点,根据福建所能、宁夏所需进行紧密对接,落实协作责任。这样的党政联席会议,一开就是24年,从未间断。
在第二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亲自签署决定,为宁夏贫困地区打水窖2万眼,援建希望小学16所,发动福建省企业到宁夏联办创办经济实体,互派干部挂职,扩大宁夏对闽劳务输出,在彭阳县开展菌草示范生产。之后,每年召开的联席会议上都会确定具体的帮扶项目和协作内容。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长期坚持,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帮扶的效果越来越好,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有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去落实。2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人从大海边走向黄土高原,把数百万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把帮扶宁夏作为一件大事、一种责任。
1996年,时任福建省脱贫办主任的林月婵肩负着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如何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马铃薯卖不出去,农民整夜排队守候在加工厂门口;没有教室,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写字;艰险的山路上,拉水的人和毛驴走得小心翼翼……眼前的一切刺痛了林月婵。就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有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退休后,林月婵被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顾问”,操心的依旧是闽宁协作。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最多的号码的归属地是宁夏。
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携家带口帮扶,把“家”搬到了宁夏。2016年他来宁夏挂职,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夏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年仅11岁的儿子。如今,李仲福推动建设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市多地开花,“宁货闽卖”消费扶贫成为他与固原市原州区贫困户扯不断的连线;陈莹牵线在固原市第五中学设立的“船政班”,让更多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这年11月,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挂职干部,樊学双作别刚满4个月大的儿子,加入援宁队伍。两年后,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工作期满,他又主动申请加入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在他看来,作为援宁干部,从前辈手里接过了闽宁协作的接力棒,就一定要把党和人民交代的任务完成好。
从闽江水畔到六盘山下,24年来,11批183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他们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接力走好扶贫开发新的长征路。
水滴石穿,“干沙滩”变“金沙滩”
固原和周边的海原县等地一起,被称为“西海固”。这里干旱少雨、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曾经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被视作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就根植在1997年春天这片塞北腹地。
当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进行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习近平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村——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
在宁夏,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被称为“吊庄移民”,有将村庄直接“吊”过来的意味。很快,在福建援助资金的支持下,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了,第一批移民从西海固地区搬出,走向新家园。
曾经的西海固环境有多恶劣?一位当地领导干部说到这样一个细节:“缺水缺到啥地步呢?领导们共用一盆洗脸水,我洗脸的时候是第七个了。”
第一批福建援宁干部刚到这样严酷的环境,就备受考验,在海拔2050米的隆德县,高原反应让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几乎每天都会流鼻血,喝了这里的水,他们会连续几天拉肚子。
从最艰难的打井窖、改梯田开始,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在黄土沟奋战了80天,在海原县甘城乡打出了一口400多米深的井,打开了贫困之锁。出水那天,当地农民含着泪,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水。
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民兄弟忘不了他们的“恩人”——林占熺。
1997年,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着6箱草种,到宁夏推广菌草种植技术。二十几年来,他频繁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进行科技扶贫,不仅与宁夏贫困群众同住在窑洞里,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还天南海北地帮农民跑起菌菇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