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乐学”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px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学”是个古老的话题,孔子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乐学”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把“乐学”与落实“情感目标”结合起来,开展了以“乐学”为主的课题研究。促进“乐学”这一课题在新课改中的新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在初步实验阶段——重视在传承中创新。成功的课改必须继承传统的优秀经验。学校要求教师收集各刊物发表的课始“激趣导入”和课终“结课存趣”的案例,并通过修改、加工后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过去教学只重课始和课终的激趣与存趣,而不重视课中“乐学”问题的弊端,把一节课结构细化剖析,分成“课始‘乐学’段。课中‘乐学’段,课末‘乐学’段”三段式来研究,找到课题研究有价值的切入点。课中“乐学”段着重进行“异步指导,自主乐学”、“快乐动手操作”、“乐练提高”等“乐学”策略研究,同时,开展“乐学主味”诸因素研究,如“乐学”与幽默、“乐学”与游戏、“乐学”与多媒体等。这样“传承”部分教师熟悉,“创新”部分难度不大,整个过程教师有事做,懂得做,做得好,课题研究的展开十分顺利。
  在深入实验阶段——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我们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把“乐学主味”与落实“情感目标”结合起来,开展了:(1)“自主乐探”研究;(2)“快乐合作,共同进步”研究;(3)新教材“乐学”素材开发研究;(4)“情知交融,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5)情感化考试研究。这样教师看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与目前最热门的“转变学习方式研究”的大课题研究也很接近,消除时课题研究的神秘感,进一步推进了课题研究。
  在提高实验阶段——引导理性思辨。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认识必然会提高,这时我们及时把“以‘乐学’为主味”研究从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行了:(1)“乐学”理论的源流研究。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愉快教育”,再与“以‘乐学’为主味”等全方位进行梳理,系统进行回顾,全面展示“乐学”研究的历史轨迹与新视野。(2)进行课题概括。在一次公开观摩课评课时,县教研员田奇述老师针对几节数学课作了《问这几节数学观摩课学什么》的专题发言,从几节数学课“乐学”情境的创设以及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在全县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乐学”研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轴,发展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基础上,概括为“以‘乐学’为主味”的新课堂教学观,使其成为“N为主”教学思想延伸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素质教育观。(3)“乐学”的辨证思考研究。从“乐学”与勤学的关系、“乐学”与苦学的关系、“乐学”与责任的关系等多角度引导实验教师思辩。这样从纵横两方面思辩,让教师“既见古人,又见来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提高对课题研究价值的认识。
  在推广实验阶段——不断充实完善。许多课题研究是有联系性的,我们把“以乐学为主味”研究与其他已实验成功的课题结合,使“以乐学为主味”课题研究在“海纳百川”中日臻完善。如,把“以乐学为主味”研究与“和谐教育”研究结合,开展了《“乐”在和谐》研究,提出了主动与强迫和谐是一种快乐,探究与接受和谐是一种快乐,自学与合作和谐是一种快乐……的观点;又如,与尝试教学法结合,开展了《“乐”在尝试》研究,总结出从“好奇——尝试”中得到快乐、从“尝试——会学”中得到快乐、从“尝试——成功”中得到快乐、从“尝试——拥有”中得到快乐等做法。这样使“以乐学为主味”课题研究能够达到长研常新。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本着“古为今用”原则,融入新课程新理念,将古老的“乐学思想”推陈出新,拓展了“乐学”研究新视野。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先后有《异步指导 自主乐学》、《最美的故事是数学童话》、《以乐学为主味》、《“单元主题图”情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快乐伴随学生成长——“以乐学为主味”教学个案研究》、《将“主题图”生动起来》等50多篇论文在《福建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现代中小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30多家刊物发表。《“以乐学为主味”实验报告》、《“以乐学为主味”教学案例探真》等一批优秀论文获全国、省、市一等奖,课题研究取得了实际成效。现在随着实验的深入,《“以‘乐学’为主味”研究》还不断提出新的子课题。“以乐学为主味”课题研究承载的新课改的新理念。已融入教师的头脑,化作教师课堂教学的自觉行动。课题实验促进了教师成长,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课题实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爱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中应该身体力行,把爱每一个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众所周知,在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差”的范围,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厌学、不学,在做人上表现为品德低劣。这些学生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智商水平低,学习接受能力差、反应慢,这种学生是极少数;另一种则相反,智商水平较高,聪明活泼,他们缺乏理想和意志,
1病例报告患者,女,65岁,教师,无吸烟史及其它不良嗜好。因“活动后气短1月,伴双下肢水肿7d”于2017年4月10日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诱因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平地步行300 m左右
合作探究必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课堂和实际脱节、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现象,这导致了不少学生只懂书本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学科知识时,教师往往按课本上的计算法则:“长×宽=面积”进行教学。为了维护课堂秩序,让学生按教科书上的计算公式埋头完成练习题,很少对实物进行面积大小的计算和对比。结果,虽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参与    案例:华应龙老师教学“神奇的带子”一课  师(出示一张白纸条):请拿出这样的白纸条。这张纸条有几条边。几个面?  生(齐声):四条边。两个面。  师:现在我会变魔术,我能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会吗?(学生摆弄
文章针对传统纤维含量显微镜测定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AI横截面自动检测仪的原理,即通过图像采集、语义分割等方法对单根纤维横截面进行分割生成蒙版图,根据蒙版图计算每种纤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师资队伍也壮大了很多,高校的师资管理工作也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文章主要阐述了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教师招聘、职称评聘、人员考核以及人员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它是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个重要教学理念,转化成正确的教学行为,那么课堂教学必然是真实又有效的。下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创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以下是笔者在教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的一些尝试。  一、游戏入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儿童是伴随着游戏而长大的,将游戏引入课堂,会令课堂教学轻松有趣,而将课程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便可以激发学生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