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探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chP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从模式引进+本土化的道路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从草根选秀模式到专业歌手竞技表演秀模式再到明星+素人同台或竞技或切磋等模式。无疑电视节目自主创新的道路不仅是一条必经之路,而且也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梦想的声音》诞生于浙江卫视原创元年之初,它有着很多创新因子,值得深入研究,当然也需要反思。
  关键词:《梦想的声音》;创新;反思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95-02
  一、背景分析
  早期的音乐类电视节目主要模式是明星表演秀,大牌明星、精美的包装、精良的舞美等为其保驾护航,越到后期越是主打精英的取向。真人秀:(是一种有一定的情景设计和假定规则的、大众参与的、以纪实手段完成的娱乐节目。“真”是特色,体现节目形态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人”是核心,节目必须体现人格和人性;“秀”是手段,要求通过设置虚构的规则完成。)[1]一度是而且现在也是电视节目的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早期草根类选秀类真人节目,比如《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等曾经创下不可攀越的收视高度。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融合娱乐节目的两要素:音乐和真人秀。音乐的广泛普及,真人秀的新形式,这就注定这类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收视基础。[2]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出现的主要模式有:早期草根真人选秀节目,比如此类电视节目的巅峰之作,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以及后起之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随后又出现了明星竞技真人秀节目,像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和江苏卫视的《蒙面唱将》系列等。这两种多是在外国成熟的电视节目的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我国的发展都逐渐趋于成熟,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今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直接更名《中国新歌声》,以一个新的节目出现,而且节目环节的细节设置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和广大的观众的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近又出现了明星和素人同台竞技的节目形态——东方卫视《天籁之战》,它的出现改变以往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固有的两种形式:草根选秀模式和专业歌手竞技模式,而出现素人歌手可以向專业歌手发起挑战的模式。其中专业歌手和素人歌手在竟演结束后,还有现场观众投票的环节,决定素人歌手是否挑战成功。期间竞争的元素依然很明显,当然这也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比如专业歌手和素人歌手之间的可比性或者可以衡量的标准到底有哪些,现场观众的专业程度值得质疑,对专业歌手的心态的挑战。《梦想的声音》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热爱音乐的素人歌手向专业歌手讨教,有明星+素人同台竞技的元素,但竞技的激烈的元素被大大弱化,更多的是音乐前辈对后辈的谆谆诱导,甚至帮助那些音乐挚爱者实现他们的音乐梦想。比起素人和专业歌手同台竞技,一定要在每次竟演结束后,以投票的方式决出素人和专业歌手一方的胜负,《梦想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节目概况
  《梦想的声音》是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原创音乐圆梦节目,于2016年11月4日开播,至今还未完结。其是一档素人歌手向专业歌进行讨教的新模式的电视节目,其以梦想为基石,用切磋的方式让专业歌手与素人歌手直接面对面进行“技艺过招”。素人歌手胜者可以登上巅峰演唱会的舞台,完成音乐梦想。
  具体的模式是这样一起有三到四个素人歌手上台竟演,他们能否能够获得讨教专业歌手的机会由现场观众和专业歌手决定。
  讨教者要演唱他所讨教的歌手的歌曲,这些歌曲一般都是接受讨教歌手的主要代表曲目,比如阿妹的《也许明天》等;林俊杰的《她说》等;羽泉的《最美》等;萧敬腾的《王子的新衣》等;田馥甄的《你就不要想起我》等。素人歌手的重新演绎,让导师们的代表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导师需要演唱的歌曲要在华为“惊”曲榜中挑选。所谓华为“惊”曲榜,是网友为每一位专业的歌手选择的,希望听到歌手演唱的歌曲,对于实力歌手而言这些歌曲与他们的曲风也许完全不同,甚至是惊吓,经过专业唱将和编曲高手们的改编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可以变成惊喜,原本非常经典的歌曲,经过从新的编曲和其他专业重新的重新演绎,让经典歌曲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三、节目新创性分析
  (一)素人选择的创新
  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从平民化的选秀到明星竞技秀,平民化选秀节目时期涌现了一批包括湖南卫视《超级女生》《快乐男声》,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以及后期的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这一时期的选秀的主角儿是普通人,是平民化的选秀,造星,这一时期的星是人们大众投票选出的,大众追的。专业歌手竞技的演唱嘉宾,都是实力的唱将。歌曲的从新改编演绎,再加上顶端的乐队的伴奏,从新打造经典。
  《梦想的声音》选择的素人歌手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完全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选手,而是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热爱音乐的选手。比如:挑战成功两轮的赵骏是一名声乐老师,他曾参加央视青歌赛,并获得全国十二强。巴图,宋丹丹的儿子,在影视界已经小有名气,他还曾参加北京卫视明星跨界音乐节目《跨界歌王》,并获得十二强。许馨文也是刚刚签约的新星歌手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增加节目的可观性,特别是在和专业歌手进行讨教的时候,更加公平。
  (二)模式化和环节不定的结合
  模式化是一档电视节目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模式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环节固定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以后制作节目的时候可以有章可循,方便以后节目的制作。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个弊端,每一个环节从头到尾都是一成不变的,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梦想的声音》这档电视节目每期大的环节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确定每个专业歌手的讨教的曲目的要求每期都是不一样的,有时是讨教者决定(这个和《天籁之战》是相同的),有时其他未被讨教的歌手决定,有时候是现场观众投票决定的等。这样做可以在模式中,加入一个变量,可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可以增强观众互动的积极性,可以延缓观众的审美疲劳。   (三)星素竞技的平衡处理
  素人自己選择要讨教的歌手,并唱被讨教歌手的歌曲,在来节目之前素人歌手可以确定一个甚至多个想要讨教的歌手,参加节目之前他们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他们又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素人歌手,这些都为素人歌者增加了有利砝码。对于被挑战的专业歌手,他们要演唱的歌曲存在不确定性的同时,他们只有三个小时时间的对挑中的歌曲进行改编,更有甚者,一期之中有的专业歌手要接受两个素人歌手的讨教,这时编曲时间还是三个小时,因此专业歌手要在三个小时内完成对两首他们并不熟悉的歌曲的编曲。比如12月9日第六期,专业歌手林俊杰同时接受两位素人歌手的讨教,3个小时内完成两首歌曲的改编。这些增加了对专业歌手接受讨教的难度。
  在每一组的讨教过程中,创造对素人歌手的有利的因素,提高对专业歌手的挑战难度。在有利因子多与难度系数高之间,更好地实现素人和专业歌手之间比拼的平衡性。
  四、反 思
  内容为王时代到来,好音乐才能保障收视率;对于音乐真人秀节目而言,音乐为其内核,秀为其手段,无论是早期的草根选秀类还是后期的专业歌手竞技真人秀,做出品质有保障的音乐作品,打造音乐经典才是节目的初衷,虽然平民选秀节目主要的标签是造星,但是音乐类选秀节目还是要看选手的综合素养,要看其能不能创作出或者演绎出好的音乐作品。专业歌手竞技类真人秀打造精良的音乐作品的指向更加的明显。《梦想的声音》也致力于打造精品音乐,素人歌手具有着不凡的实力,专业导师更是有坚实、精良的音乐制作团队作为后盾。
  《梦想的声音》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之间找到平衡;伯明翰学派威廉斯认为,大众文化有两种,一种是masses culture,一种是popular culture前者通常指称那种低俗的、下等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大众文化。[3]后者则指“大众的、民众的,受欢迎的、流行的”的大众文化。平民化的选秀节目无疑是popular culture的一种形式,这类节目像湖南卫视《超级女生》以及后来紧跟创新的步伐制作的相似的节目比如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经过短时间的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过分炒作、过分煽情、审丑等,非专业歌手的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直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转变早期的草根选秀节目很多不利的因素,再度创下收视神话。[4]
  随后又出现了具有明显精英主义取向的专业歌手竞技真人秀节目,像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等。《梦想的声音》中和了法兰克福文化精英主义的取向和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的取向。其是一种科学的取向,伯明翰学派向大众文化的倾斜,法兰克福学派对精英文化的推崇,都有其合理和不足之处,前者对文化民主化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对大众文化过分乐观;后者批判大众文化,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但是其文化精英主义的取向不利于实现文化民主化。
  五、结 语
  虽然《梦想的声音》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的探索,同时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节目规则不明确;其实这也是开始自己原创电视节目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很多机制并不完善,东方卫视的《天籁之战》也面临这样的质疑。其次是竞争被弱化,缺乏亮点;就笔者个人的观点,竞争就一定是真人秀节目的标配吗?所有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都有多样的甚至是复杂的竞赛机制,这已成为一种常态,《梦想的声音》反其道而行之,标榜自身是一档大型音乐互动圆梦节目,把节目的宗旨定位成了为素人歌手助力、圆梦。尽管如此,《梦想的声音》能不能成为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最新爆款,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参考文献:
  [1] 朱礼庆.娱乐的本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 常馨予.我国音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需求分析[J].信息传媒,2015(232).
  [3] 菲斯克.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唐寅玲.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传播[J].学术探讨,2016.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主题新闻策划是主流媒体围绕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运用各类新闻手段进行宣传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职责所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提振精神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新闻策划,从主题切入点、时机最佳点、效益最大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是主题新闻策划的一次成功实践。  【关 键 词】:主题新闻策划;正能量;道德模范;梯纵引爆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在国际新闻报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摆脱国际报道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困境,一直是困扰众多地方媒体的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从角度转换、材料整合、视角延伸、前瞻预测等四个层面就地方媒体如何强化国际新闻的策划报道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角度转换;材料整合;视角延伸;前瞻预测  【作者简介】:喻扬,女,长江出版集团湖北大家报刊社大家文摘报头版责任编辑,主要从事国际新
期刊
【摘 要】:会议新闻报道是城市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充分利用会议新闻资源,做强做活会议报道,尤其是重大会议的报道,成为了新闻业务改革的突破口。本文结合《西安日报》近两年在“两会”报道上的策划与创新实践,从业务操作层面对改进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从理念到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会议新闻;策划;创新;会外现场;报网互动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舆论传播场域,互联网舆论空间的结构与发展,是把握中国传媒变局的重要面向,本文从近年我国舆论场域的分化与主导态势入手,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舆论场作解读和阐释,尝试寻找不同场域间可沟通的共同性、自主性与独特性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布尔迪尔;惯习;场域理论;当代阐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
期刊
摘 要: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媒体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不仅会影响社会大众的老年观,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对自身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到积极老龄社会的建设。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新民晚报》近十年有关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并基于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对象、报道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新民晚报》呈现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特点。  关键词:老年人;媒介形象;新民晚报  “彭宇案”之后,老年人在媒介中的负面
期刊
摘 要:关注弱势群体、真实全面地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给予弱势群体真诚的人文关怀,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媒体和社会的责任。基于国内弱势群体报道现状,本文以《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切入点,研究其弱势群体报道模式,为其他媒体更好地发挥职能提出借鉴。  关键词:弱势群体报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0-03  
期刊
摘 要:IP孵化已不僅仅是影视创作的发展重点,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二次开发的新方向与新思路。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而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和IP价值。通过对洛阳白马寺IP价值的有效挖掘与研究,从多重路径实现洛阳白马寺的IP价值孵化,打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可以帮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IP价值的提炼与升华。  关键词:IP孵化;价值内核;普世
期刊
摘 要:扶贫和消除贫困是一项世界性问题,由于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的贫困报道历经生产自救、虚假浮夸、讨薪维权和规模化报道几个阶段。在扶贫力度加大和媒介融合格局下,人民网创办扶贫频道专门报道扶贫信息,在报道实践中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符号多元、官方视角鲜明。也存在自制信息少、栏目发展失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频道特色,构建多维的传播体系,增强信息的贴近性和有用性,加强对贫困群体、一线扶贫人员的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城市形象等软实力方面的展现,拥有一个优秀的城市形象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城市微电影凭借其传播优势,逐渐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主力军。本文以《盐城之恋》系列微电影为切入点,对该微电影进行视觉语言解读,探讨该城市形象宣传片对盐城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形象;城市微电影;《盐城之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2016年随着韩剧《太阳的后裔》与爱奇艺方面合作实现“零时差”同步上线,缔造最贵韩剧和最高点击量韩剧的神话。本文通过对《太阳的后裔》收视率、运营策略、衍生品开发以及韩剧运营模式的相关考察分析,探究以韩剧为代表的传媒产品的运营的特点与规律,以及如何实现影响力最大化和价值链增值,以期为我国的电视剧制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影响力;传媒经济学;《太阳的后裔》;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