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a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園新《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利用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而我園地处农村,身边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如何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本土化资源,引导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亲近大自然,是我们长此以来不断研究、追求的目标。平时我们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季节性、地方性,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科学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科学的乐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有效利用来自幼儿周边生活的探究内容。
  孩子们的任何探究活动都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发现分析。
  (一)顺应孩子的兴趣,生成探究内容。
  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而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对接触到的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发现,支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得到发展。如在美丽的春天来临时我们带领幼儿到田野中郊游,在活动时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好玩的植物,于是幼儿们自主的围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自己发现的植物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看到孩子们对植物这么感兴趣,我及时的抓住教学契机,并根据我園的園本课程设计了主题活动“有趣的植物”。
  又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孩子们围在小池塘好象一起在讨论的什么,于是我走进他们,才知道他们发现小池塘里的一些小鱼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死漂在水塘边。看到孩子们对这种现象这么好奇,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讨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便生成主题活动“我们周围的环境”,在交流中,幼儿能根据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二)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我镇的西太湖鱼肥水美,水产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积极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设计具有本土气息的教育活动,并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活动形式来实施,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如我们根据孩子的需求,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可爱的朋友”主题探究活动,甲鱼、乌龟、虾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也是经常食用的,因此介绍起来是头头是道,可是对于“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这些水产品呢?”这一问题孩子们想弄明白却始终弄不明白,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为了使这一话题得到深入研究,我除了让他们认识各类水产,来丰富感性经验外,又确定了以此为线索的探究活动,引导孩子们去探究、发现它的价值。当孩子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开始进行探究活动时,我适时点拔让他们去菜场做个调查或去图书馆、网上查找有关资料等,为孩子们的探究行为指明了方向。没过几天,孩子们收集了许多资料,有的从水产本身的营养来说明,有的从口味上来说明,有的从这些水产的生活环境——水资源阐述。于是,随着孩子们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探究热点又转移到家乡的河水上,并从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例及各种资料中了解到水的可贵之处,也切身体验到了保护家乡、保护水源的强烈愿望,由此,延伸了又一主题活动“爱护家乡水”。
  二、适时提供来自幼儿身边的的探究材料。
  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外,更多的应该是身边易得的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物品。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能让幼儿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还能让幼儿学会创造,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周边到处都有进行探究活动的材料,这时只需教师细心观察,提供足够的材料,并能引发孩子一个个探究活动。
  (一)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对于身处农村的孩子来说,身边有许多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材料,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怀有更高的热情,并极其专注地投入研究和探索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如春暖花开时是我们农民种植花木的好时节,当孩子们去附近田野散步,看到农民伯伯忙着剪插小树苗时,他们显得非常兴奋,很想去试一试(虽然很多孩子家里都种有花木,但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却从没机会去尝试扦插、种植,体验生活)。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究热情和欲望,让孩子们体验到种植花木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农民的辛苦,我和附近有花圃的家长联系后,先组织幼儿观察农民伯伯如何修剪、如何扦插的情况,而后,让孩子们自带采摘工具,组织他们来到地里松土,剪插,浇灌等。了解农民种植花木的辛苦。由此又引出这一主题活动“种植树苗”。
  (二)提供暗含教育价值的材料。
  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应跟随幼儿的兴趣不断为幼儿提供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使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并逐渐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如在《神奇的无花果》主题活动中,我除了组织幼儿带上各种工具去无花果園采集果子,还开展了综合活动《无花果果制品》,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我还出示无花果饮料,引导幼儿讨论:“这个无花果的汁是如何取出来的?”“用什么办法榨出汁来的?”这一话题马上成了孩子们议论的热点。为了满足孩子们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亲身实践尝试,我和他们共同收集了各种一次性纸杯、勺子、纱布、吸管、小棒,开展了榨汁的活动,启发孩子们选一样工具榨出汁来。通过多次操作,他们发现榨汁原来有多种方法,可以用纱布挤、用勺子压、用小棒捣、用吸管戳洞后挤,而且通过亲身尝试操作、比较,他们还发现用纱布挤榨的果汁最多。可见在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设想,发展技术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且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发现了相应的关系,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交流与分享的社会化行为也得以培养。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景观,这是《幼儿園教育纲要》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家乡自然、人文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宝贵的,它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它是书本所无法代替的活教材,不仅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和社会性地发展;还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让幼儿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的心田,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幼儿園江苏213153】
其他文献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在提高国民体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体质,养成学生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一、低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领悟到:科学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科学区的开放性让幼儿活动的时间比较灵活,晨间、午间、离园前都是孩子可活动的时间。区域活动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玩的自然,玩得投入。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很容易被激发。因此科学角是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在种植饲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  美丽的春天来了,带着孩子们来到田
今天,家里来了一些亲戚,表弟、表姐也来了。  吃過午饭,我们小孩到房间里玩。我和表姐进行背古诗比赛,我刚背“鹅,鹅,鹅”,表弟赶紧接上:“曲项向天歌。”表姐背:“床前明月光。”表弟又来一句:“疑是地上霜。”我和表姐叫他“插话小王子”。  进来拿东西的妈妈听到了,说:“哇,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这么厉害,都赶上你们了。”得了表扬的表弟更得意了,又背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表姐悄悄对
一、对实践性作业进行课题探究的缘起  1、国内教育现状带来的深思。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让学校在孩子们眼里成为了刑场,所谓巩固知识、锻炼技能的作业既单调又枯燥,毫无乐趣,让他们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遏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也就无从实现对于知识的自主建构。  2、美国教育带来的感触。美国小学生作业其实也不少,但他们的作业重在实践,内容延伸至社会,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如
昨天,我和爸爸一起回乡下奶奶家。  奶奶养了一群可爱的小鸡,嫩黄嫩黄的,它们跑来跑去,就像行走的小毛球一样。奶奶把米粒、菜叶扔在地上,它们就从很遠的地方跑过来,开心地边吃边唱歌。我请奶奶让我来喂小黄鸡,奶奶同意了。  怎么喂呢?我想起来江老师在数学课上说过,就连小动物都能分辨“多得多”和“多一些”,所以我想做个实验,试试看小黄鸡能不能认出哪个碟(dié)子里的米粒多。我先把小黄鸡用鸡笼罩(zhào
科学课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提供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器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充分、细实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首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平台。下面就科学课的课前准备谈谈本人从教多年来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老师科学知识的准备  老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知识水平要处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能引领孩子走进诗的世界,背诵经典古诗文,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更多的则是让我们的孩子做有根的人。    一、孩子带给我的灵感  记得有一次在北海双语学校听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咏鹅》。当老师问道:“鹅啊鹅,你伸长脖颈看到了什么?”时,一个孩子大方而天真的说:“它身长脖颈看到了你,你在赏鹅啊!”会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这掌声为的是孩子的天真,为的是孩子的与众不同,为的是
先人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令文明的星火光耀世界成为一种可能。而阅读,把这种可能化为了现实。还记得童年时读的那篇《数星星的孩子》,一个名字,一个故事,让童年的我第一次仰望星空,第一次思考“星空中有什么?”。课外阅读把一颗颗好奇的种子种在了我们年少的心田。  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把握时代的科技进展,关注科普阅读是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然要求。有鉴于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引入了大量的科普读
2011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本市小学《科学》说、讲、评教学比武,活动安排在本市比较有名的一所小学举行。  组委会的精心布置让活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经过第一轮激烈地说课比拼,我幸运的进入到下一轮的讲课比赛中。根据要求,我要现场做一节20分钟的《科学》微型课。授课对象是该校四年级某班的学生。比赛规定可在上课前一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熟悉学生,于是在组委会安排下,我在授课的前一天下午开始了与这些陌生孩子
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离不开“读”。学生对文本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语句,熟读体验情感。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具体的阅读教学的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来达到其效果。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情悟意。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训练语文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静思会文 品读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