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園新《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利用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而我園地处农村,身边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如何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本土化资源,引导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亲近大自然,是我们长此以来不断研究、追求的目标。平时我们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季节性、地方性,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科学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科学的乐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有效利用来自幼儿周边生活的探究内容。
孩子们的任何探究活动都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发现分析。
(一)顺应孩子的兴趣,生成探究内容。
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而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对接触到的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发现,支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得到发展。如在美丽的春天来临时我们带领幼儿到田野中郊游,在活动时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好玩的植物,于是幼儿们自主的围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自己发现的植物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看到孩子们对植物这么感兴趣,我及时的抓住教学契机,并根据我園的園本课程设计了主题活动“有趣的植物”。
又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孩子们围在小池塘好象一起在讨论的什么,于是我走进他们,才知道他们发现小池塘里的一些小鱼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死漂在水塘边。看到孩子们对这种现象这么好奇,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讨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便生成主题活动“我们周围的环境”,在交流中,幼儿能根据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二)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我镇的西太湖鱼肥水美,水产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积极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设计具有本土气息的教育活动,并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活动形式来实施,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如我们根据孩子的需求,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可爱的朋友”主题探究活动,甲鱼、乌龟、虾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也是经常食用的,因此介绍起来是头头是道,可是对于“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这些水产品呢?”这一问题孩子们想弄明白却始终弄不明白,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为了使这一话题得到深入研究,我除了让他们认识各类水产,来丰富感性经验外,又确定了以此为线索的探究活动,引导孩子们去探究、发现它的价值。当孩子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开始进行探究活动时,我适时点拔让他们去菜场做个调查或去图书馆、网上查找有关资料等,为孩子们的探究行为指明了方向。没过几天,孩子们收集了许多资料,有的从水产本身的营养来说明,有的从口味上来说明,有的从这些水产的生活环境——水资源阐述。于是,随着孩子们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探究热点又转移到家乡的河水上,并从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例及各种资料中了解到水的可贵之处,也切身体验到了保护家乡、保护水源的强烈愿望,由此,延伸了又一主题活动“爱护家乡水”。
二、适时提供来自幼儿身边的的探究材料。
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外,更多的应该是身边易得的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物品。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能让幼儿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还能让幼儿学会创造,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周边到处都有进行探究活动的材料,这时只需教师细心观察,提供足够的材料,并能引发孩子一个个探究活动。
(一)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对于身处农村的孩子来说,身边有许多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材料,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怀有更高的热情,并极其专注地投入研究和探索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如春暖花开时是我们农民种植花木的好时节,当孩子们去附近田野散步,看到农民伯伯忙着剪插小树苗时,他们显得非常兴奋,很想去试一试(虽然很多孩子家里都种有花木,但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却从没机会去尝试扦插、种植,体验生活)。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究热情和欲望,让孩子们体验到种植花木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农民的辛苦,我和附近有花圃的家长联系后,先组织幼儿观察农民伯伯如何修剪、如何扦插的情况,而后,让孩子们自带采摘工具,组织他们来到地里松土,剪插,浇灌等。了解农民种植花木的辛苦。由此又引出这一主题活动“种植树苗”。
(二)提供暗含教育价值的材料。
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应跟随幼儿的兴趣不断为幼儿提供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使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并逐渐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如在《神奇的无花果》主题活动中,我除了组织幼儿带上各种工具去无花果園采集果子,还开展了综合活动《无花果果制品》,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我还出示无花果饮料,引导幼儿讨论:“这个无花果的汁是如何取出来的?”“用什么办法榨出汁来的?”这一话题马上成了孩子们议论的热点。为了满足孩子们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亲身实践尝试,我和他们共同收集了各种一次性纸杯、勺子、纱布、吸管、小棒,开展了榨汁的活动,启发孩子们选一样工具榨出汁来。通过多次操作,他们发现榨汁原来有多种方法,可以用纱布挤、用勺子压、用小棒捣、用吸管戳洞后挤,而且通过亲身尝试操作、比较,他们还发现用纱布挤榨的果汁最多。可见在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设想,发展技术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且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发现了相应的关系,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交流与分享的社会化行为也得以培养。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景观,这是《幼儿園教育纲要》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家乡自然、人文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宝贵的,它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它是书本所无法代替的活教材,不仅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和社会性地发展;还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让幼儿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的心田,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幼儿園江苏213153】
一、有效利用来自幼儿周边生活的探究内容。
孩子们的任何探究活动都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发现分析。
(一)顺应孩子的兴趣,生成探究内容。
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而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对接触到的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发现,支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得到发展。如在美丽的春天来临时我们带领幼儿到田野中郊游,在活动时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好玩的植物,于是幼儿们自主的围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自己发现的植物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看到孩子们对植物这么感兴趣,我及时的抓住教学契机,并根据我園的園本课程设计了主题活动“有趣的植物”。
又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孩子们围在小池塘好象一起在讨论的什么,于是我走进他们,才知道他们发现小池塘里的一些小鱼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死漂在水塘边。看到孩子们对这种现象这么好奇,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讨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便生成主题活动“我们周围的环境”,在交流中,幼儿能根据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二)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我镇的西太湖鱼肥水美,水产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积极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设计具有本土气息的教育活动,并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活动形式来实施,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如我们根据孩子的需求,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可爱的朋友”主题探究活动,甲鱼、乌龟、虾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也是经常食用的,因此介绍起来是头头是道,可是对于“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这些水产品呢?”这一问题孩子们想弄明白却始终弄不明白,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为了使这一话题得到深入研究,我除了让他们认识各类水产,来丰富感性经验外,又确定了以此为线索的探究活动,引导孩子们去探究、发现它的价值。当孩子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开始进行探究活动时,我适时点拔让他们去菜场做个调查或去图书馆、网上查找有关资料等,为孩子们的探究行为指明了方向。没过几天,孩子们收集了许多资料,有的从水产本身的营养来说明,有的从口味上来说明,有的从这些水产的生活环境——水资源阐述。于是,随着孩子们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探究热点又转移到家乡的河水上,并从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例及各种资料中了解到水的可贵之处,也切身体验到了保护家乡、保护水源的强烈愿望,由此,延伸了又一主题活动“爱护家乡水”。
二、适时提供来自幼儿身边的的探究材料。
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外,更多的应该是身边易得的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物品。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能让幼儿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还能让幼儿学会创造,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周边到处都有进行探究活动的材料,这时只需教师细心观察,提供足够的材料,并能引发孩子一个个探究活动。
(一)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对于身处农村的孩子来说,身边有许多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材料,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材料,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怀有更高的热情,并极其专注地投入研究和探索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如春暖花开时是我们农民种植花木的好时节,当孩子们去附近田野散步,看到农民伯伯忙着剪插小树苗时,他们显得非常兴奋,很想去试一试(虽然很多孩子家里都种有花木,但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却从没机会去尝试扦插、种植,体验生活)。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究热情和欲望,让孩子们体验到种植花木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农民的辛苦,我和附近有花圃的家长联系后,先组织幼儿观察农民伯伯如何修剪、如何扦插的情况,而后,让孩子们自带采摘工具,组织他们来到地里松土,剪插,浇灌等。了解农民种植花木的辛苦。由此又引出这一主题活动“种植树苗”。
(二)提供暗含教育价值的材料。
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应跟随幼儿的兴趣不断为幼儿提供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使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并逐渐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如在《神奇的无花果》主题活动中,我除了组织幼儿带上各种工具去无花果園采集果子,还开展了综合活动《无花果果制品》,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我还出示无花果饮料,引导幼儿讨论:“这个无花果的汁是如何取出来的?”“用什么办法榨出汁来的?”这一话题马上成了孩子们议论的热点。为了满足孩子们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亲身实践尝试,我和他们共同收集了各种一次性纸杯、勺子、纱布、吸管、小棒,开展了榨汁的活动,启发孩子们选一样工具榨出汁来。通过多次操作,他们发现榨汁原来有多种方法,可以用纱布挤、用勺子压、用小棒捣、用吸管戳洞后挤,而且通过亲身尝试操作、比较,他们还发现用纱布挤榨的果汁最多。可见在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设想,发展技术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且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发现了相应的关系,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交流与分享的社会化行为也得以培养。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景观,这是《幼儿園教育纲要》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家乡自然、人文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宝贵的,它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它是书本所无法代替的活教材,不仅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和社会性地发展;还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让幼儿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的心田,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幼儿園江苏2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