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角下的心理治疗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1209WT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后,萨提亚的治疗理念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最喜欢的部分摘录如下:(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的改变有限,内部的改变仍然可能存在。(2)人们在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成长。(3)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拥有他们。(4)父母教育下一代时通常会重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模式,即使这种教育模式是功能不良的。(5)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父母都是尽其所能做到最好。(6)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我们不能只是与他们的角色沟通,去掉角色,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7)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8)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件,但是可以改变他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模式,即使这种教育模式是功能不良的。(5)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父母都是尽其所能做到最好。(6)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我们不能只是与他们的角色沟通,去掉角色,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7)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8)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件,但是可以改变他
  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人的人格发展以及行为模式的形成均受家庭系统的影响。近年来,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咨询中运用比较普遍,本书阐述的家庭治疗理念与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家庭治疗和心理治疗实务领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冰山理论、家庭重塑和沟通应对姿态技术。
  一、“冰山理论”,解读行为的密码
  “冰山理论”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样,能够被人们看到的只是浮在表面很小一部分的外部行为,而潜藏在水底的大部分内在常被忽略掉。探索冰山,我们便能看到个体生命中内在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及生命力,看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找到自我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冰山,在心理咨询中,通过与个案探索他们的冰山,对于理解个案以及揭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考试焦虑的孩子。他经常与父母吵架,父母认为他逆反,不断地批评指责他;孩子认为父母对他干涉太多,只看成绩,看不到他的努力。最初,个案分析停留在亲子冲突这个层面,咨询难以继续。
  阅读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后,笔者转换切入角度与方法,用冰山图来探索个案的内在。在行为层面,表现为和父母争吵,这样的行为让他产生了愤怒、焦虑不安的情绪,对这种感受的感受便是内疚、内心冲突。他对自己的看法是“我一定要考好,考好了父母才喜欢我,我才有价值,否则我就是没有价值的”。他内心期待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努力,渴望被接纳、被爱、被肯定。笔者通过探索个案的冰山,让他意识到自己常与父母争吵发火的真正原因。同时,与家长沟通,探索家长的冰山,发现家庭成员有共同的渴望,希望彼此被爱、被看见,期待孩子学习成绩好。笔者在家庭的共同点上寻找突破,帮助家庭进行正向沟通,各自的冰山都被理解,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获得了成长。
  通过本书的学习与实践,笔者体会到,在做青少年咨询时,父母是我们的治疗联盟,在开展工作中,探讨孩子的冰山以及父母自身的冰山都非常必要。通过探讨彼此的冰山能促使父母与孩子互相理解,降低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后续的行为改进。
  二、“压力下的应对姿态”,揭开沟通的秘密
  萨提亚认为,个体为维护自尊,在压力情境下发展出特定的生存应对模式,这种应对模式通常以个体沟通的方式表现出来。萨提亚用夸张的雕塑形式将这四种应对模式展现出来,称之为应对姿态,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这些应对姿态的典型语言、行为、心理影响及生理表现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代表着一种低自尊的沟通姿态。
  应对姿态将人们内部的心理过程外化,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个体沟通时的潜在信息,让当事人不仅用头脑,而且用整个身心去体验,去感受情境,促使觉察和思考更深入。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与孩子谈话时过多批评、指责,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总是低头不语,讨好家长,低自尊地应对父母。在学习了应对姿态技术后,笔者意识到,沟通中要尊重孩子,觉察孩子的内在感受,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当然,更应该学习一致性的沟通技巧。
  萨提亚认为,个体高自尊的应对姿态应该是“表里一致”的,称为一致性沟通。处于一致性沟通状态的个体更能欣赏自我的独特性,更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爱自己也爱他人,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面对改变。一致性沟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感受”层面的一致,个体能够觉察、承认、管理好自己的感受;其次是“自我”层面的一致,个体通过与他人、情境和谐积极的相处展示高自尊;最后是“生命力”的一致,个体能够体悟普遍存在的生命力量,支持和促进生命成长。
  三、“家庭重塑技术”,重悟原生家庭的影响
  “家庭重塑技术”是治疗师通过设立情境、发展演员阵容、雕塑、结束等过程,把个案在家庭中的成长经历展现出来,帮助个案重新面对那些令人耿耿于怀的痛苦情境,学习用更恰当的方式应对来自家庭的影响。在家庭重塑过程中,个案重新去体验、去觉知过往的经历,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重新看待家庭成员以往的态度与行为,走出心理困扰,从而与自己和解,与家庭成员和解。
  在书中,萨提亚描述了“家庭重塑技术”。个案坐在治疗师面前,在治疗师的引导下,经历各类场景、应对模式、家庭动力过程、在原生家庭中的感觉,以及未被满足的期望等,采用聚焦方法,将关注点放在未被满足的期望以及某个关键影响上,从而促成改变。
  在家庭重塑技术实施过程中,由于观点各异,每个成员雕塑出来的家庭图像会有差别。这种差别能让家庭成员更形象地觉察家庭关系状态,激发家庭动力,让家庭成员和谐共处,达成一致性沟通。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害怕分离的五年级学生个案,他在三岁时被寄养在爷爷家。多年来,父母离开时的分离情境一直困扰着他,他一想起追著父母乘坐的汽车哭着跑的场景就流泪不已。在咨询中运用家庭重塑技术可以缓解他的焦虑情绪。如让个案重新体验三岁时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期待与渴望,让个案认知重构,重新看待父母当时为赚钱养家不得已与他分离的无奈,从而帮助个案面对分离,与父母和解,舒缓害怕的情绪。
  书中阐释的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是萨提亚几十年工作经验的结晶,操作性强、实用性好。作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咨询对象是学生,家庭治疗必不可少,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给咨询带来了惊喜,学习书中的理论与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咨询水平,也能帮助我们自己成长。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让笔者深切体会到,相遇萨提亚,是生命中的美好相遇,它让我们学习悦纳自我、欣赏自我的每一个角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资源,学习承担责任,学会采用多种选择,探析冰山下的内在帮助自己成长,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让生命更彰显力量。
其他文献
编者按: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13年,学校基于“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核心理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逐步形成“全员育心、积极渗透、有效辅导”的工作思路。学校通过以“点面结合、专博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让每个学生健康、幸福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这棵大树在校园里枝繁叶茂、茁壮成长。2016
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时间多么紧张,刘亚楼始终都未放松履行航校校長的职责。他十分重视依靠航校的技术力量,做好接收国民党空军人员、设备的工作。辽沈战役中,东北老航校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刘亚楼的具体要求,抽调了40多名干部和一批地勤人员,组成人员接收组、机场工厂看管组、航材搜集组等,及时顺利地完成了接收国民党空军遗弃在长春、沈阳、锦州、鞍山的人员和器材设备的任务。东北野战军进军华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这“四个坚持”,既是对新中国国家制度和国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使得外来生的数量逐年增长,面对突变的环境和较大的学习压力,外来生会出现自信心缺失的现象,导致一系列问题,因此,提升外来生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情,设立校本心理课程,遵循相关原则,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让外来初中生尽快融入新环境,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外来生;自信;校本心理课
从1924年北京第一辆进口的有轨电车通车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有轨电车对城市经济建设与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市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笔者依据民国档案和相关史料,回首北京有轨电车百年历史往事。  有轨电车筹备与通车  自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周边的里特希菲尔德问世后,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有轨电车风靡全球,成为公共交通的主要工具。  189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北
1937年故宫日历  和中国历史上若干个“牛年”一样,1937年不过是诸多“牛年”中的一年,可当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只能以阳历新年为准,禁止民间过阴历春节,传统意义上的“过年”也就成了“过元旦”。因此,1937年阳历新年的到来,是以“元旦”这一国家法定假日(全国放假三天)为标志的。受此官方规定影响,南北各地民众虽然都在1937年“过元旦”,但其过节的方式与风味,也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南京、上
主持人:李惠君      ·主持人语·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技术即积极团体技术,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元素的团体带领技术。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技术拥有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脑科学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理论的支持,是符合人脑运作规律和人本理念的充满积极动力的心理学技术。由这些技术创建的教育情境更能激发青少年的成长动力,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专题介绍了相关概念
一、换个视角看待孩子的“恶”  大人们常常把孩子做的错事看成是一种恶行。但如果不急于下结论,换个视角看,就是在大人的监护下,孩子以“恶”的形式实现自我成长。长大,作为走向自立的第一步,首先迎来的就是“反抗”——与父母对抗,而孩子采取的手段在父母看来就是“恶”,如撒谎、偷窃、偷懒、暴力、对性的兴趣等。当然,理解孩子们所做的“恶”,并不意味着容许或者姑息这种“恶”,而是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前提下,给他们一
一、小宇的新生活  小宇,男,7岁,一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父亲硕士毕业,母亲本科毕业,他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姐姐,在同一所学校上二年级。姐姐性格沉稳,是乖乖的、能干的孩子。因父母工作繁忙、精力有限,不能同时照顾好两个孩子,所以小宇3岁时离开父母,由农村的奶奶抚养,直到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开学第一天,小宇就出现了新生不适应情况,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缓慢,对于老师发出的“起
【摘要】在团体沙盘游戏的制作过程中尝试设限,为成员提供学习适应和感悟他人心理的途径,为成员提供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为成员提供一致性的游戏环境,使个体因团体的约束而更好地发展,团体也因个体的发展而更和谐、更有成效,从而促进个体和团体的成长。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设限;尝试;成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6-0032-03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