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走马灯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long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山走马灯是佛山彩灯的一种,是随着佛山秋色的兴起而兴起的,在当地又称灯色。在佛山,灯色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俗活动。宋代以来,随着元宵灯会、中秋赏灯等风俗的兴起,佛山彩灯应运而生。明清时期,佛山民间又兴起艺术赛会,其中,以巡游方式展示各式彩灯的“提灯会”尤为盛行,彩灯的生产也逐渐兴盛。随着南洋华侨的增多,他们将家乡的民俗活动带到当地,成为南洋各国的相关民俗。佛山彩灯又成为出口贸易的重要工艺品种。清代,各种门类的扎制工艺细分成各种独具的行业,“扎作行”具的业务非常兴盛。
其他文献
期刊
十四、被单戏(饣胡)口江湖走,一人即戏班。手中多傀儡,自喜掌王权。就清末所见,已改此立势为坐势,两足击以乐器,五体并用,锣鼓喧天,热(口巿)非凡。以一人成为一戏班,双称[一人班]。
博物馆是民族志书写与表征的重要场域与方式,但民族学研究上的一个误区是,人们常常将史前及土著造型艺术视为对宗教观念的表现。通过对爱斯基摩民族志资料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的确许多艺术品的创作与其传统的萨满教仪式和宗教观念有关。这一类的艺术品包括用于萨满教仪式上的面具,由萨满本人或在其指导下由工匠制作。还有一类造型艺术是对氏族或村落中发生事件和日常生活的记录,具有一种历史性意识。除了萨满仪式面具,大量的面具用于节日庆典上的娱乐。爱斯基摩人的民族志资料证明,北美土著造型艺术源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动因。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南地区传统花丝工艺及纹饰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项目负责人:李詹璟萱,批准号:16EG191:研究周期:2016年8月16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一、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花丝工艺作为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广泛存在于各地,历史上对于我国花丝工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艺探讨上,而对流派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的理论部分主要梳理西南花丝与京派花丝的区别。
李詹璟萱,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为国内首位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的职业珠宝设计师。2014年至今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现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陈少芳,女,1937年11月生于广州,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广绣设计创作,1993年退休后成立广绣艺术研究所,旨在抢救、保护、创新、发展广绣艺术。
1958年新民歌运动,由毛泽东发起,自上而下席卷全国,这一运动的参与人群、创作数量、创作速度都可说“史无前例”,堪称全民卷入文艺。在这一大众化运动中,民间文学出现了大繁荣,民歌带动了诗风的改变,打破了“民间艺人”与“作家”的阈限,新型的“农民诗人”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先锋”,他们与作家共同抒写新的政治生活与劳动生活,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目标受众”都发生了转换。民间文学这次进入主流的“越界”,使得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改变了其作为民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存在意义,成为国家话语的反映与应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郭克俭。项目批准号:16ZD05,研究周期: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郭克俭(1967-),男,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担任浙江省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学科负责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音乐学专业负责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声乐》课程负责人;
段晴认为新疆洛浦出土的五块氍毹,在其承载着神话叙事的精美图案背后是一场人祭祈雨仪式,这场人祭祈雨仪式是具有斯基泰人/塞种人民族特性的人祭仪式,可能是于阗原始信仰的复现。参与评议和讨论环节的同学就这五块氍毹的图像学分析、神话与仪式的对应关系、“龙鼓传说”的性质与细节因素、多种文明因素的交汇与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共同探索对洛浦氍毹解读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