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凝聚力:画派的生命力所在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您认为究竟怎样才能称为一个“画派”?
  李劲堃(以下简称李):作为一个画派,应经由主要的创始人,基于一种共同的美学观念,形成学术主张,并身体力行把这一主要宗旨,发展成为一个美术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明确的学术纲领。
  高剑父先生当年针砭时弊,认为明清以降,中国画临摹之风,已使传统的中国本土绘画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于是撰写了《我的现代绘画观》,明确提出“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学术主张。他的观点与主张在当时画坛领风气之先,他身后一批岭南文化人从广东通过上海把这一重要的中国画改革的方案推向全国。“二高一陈”诸位先生,从办学、改写教材、学习“宋画”,试图建立“新宋元的绘画高度”。提倡写生,鼓励学生留学日本,试图透过改良后的日本绘画,了解西方绘画的精神。而高剑父的重要学生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等更身体力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祖国游历写生,使中国画气象为之一变,而这一学术行为,渐成规模,而最终形成一影响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画派。
  所以一个画派必须建立在同一的学术宗旨上,产生一种学术的影响力的美术群体,而最终通过时间被史学作出定论的称之为画派。
  《中国美术》:岭南画派的称呼由何而来?据说二高一陈主张折中,对“岭南画派”的提法觉得并不合适?岭南画派在领军人物过世后发展情况如何?
  李:据学者说,“岭南画派”始称“折衷画派”、“新国画”等。20世纪上半叶,广东岭南一批画家,在上海开展学术活动并产生影响。见诸于当时的文献,由于主要的画家的身份都是岭南人,于是把这一学术活动的人群称为“岭南画派”。但具体准确什么时间开始定下这个称谓则没有明确的文献可证。就像“印象派”、“野兽派”等都是在社会某一称谓流传而逐步成为该学术组织的标志。
  岭南画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直接影响中国画发展进程,是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并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及美术教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关于岭南画派的称谓,是后期约定俗成的。高剑父先生开始以“新宋元”、“新国画”、“折衷画派”等作为主张及称谓,在确定一种艺术主张的时候,明确它并不是一个地方性的画派,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艺术主张,后来学者根据这个艺术群体,称为岭南画派,这是符合一个画派形成的规律的。
  《中国美术》:有观点认为,画派在领军人物过世后会走向衰落,您觉得呢?
  李: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第一、第二代部分领军人物的过世,他们这一学术主张往往并没有因他们的离去而消亡。相反,如岭南画派前辈的学术观点被坚持和随着时代而补充更多的学术因素:
  第一,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形成,当时许多包括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何磊、赵崇正等一批重要的代表,他们悉数进入新中国的中国画教学中,编新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他们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迅速成为新中国南方地区中国画教学支柱性的教学基地,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形成产生重要贡献,而这一学术行为为岭南画派在美术拓展、美术思想、创作方向、传承与改进产生重要影响,并形成当代岭南中国画创作人良好基础。
  第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当代岭南的学人,同样面对着他们前辈的问题。艺术经过长时间发展又进入一种常态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根据世界美术及国内美术已经发生了变化的现状,是继续“折衷中外”,还是“回望传统”,这便是我们当代岭南学人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岭南画派的学术主张在教育与传承方面导入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方式,不断改良,并逐步形成海内海外的文化影响力。加上在1991年建成了岭南画派纪念馆,在研究整理、教学及联络海内外艺术家的功能上,作出规范性的学术梳理。使岭南画派成为目前最具规模及活跃的一个画派之一。
  我认为,他们所提倡的“新”“后”等,只是一种学术策略,其真实的是学术上的思考,即如何把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或较长的学术流派,他们的学术现状使之产生变化的策略,通过各种文化改良使其学术流派有更多新的面貌与内涵。想法是好的,但把这种文化理想得以实现,必须有严谨、持续的学术探索及有学术担当的人群共同的努力才可以成立的文化理想。
  《中国美术》:您对目前画坛部分人一味追新、求异,盲目成立画派的现象怎么看?
  李:目前,画坛的各类学术团体,提出各种学术主张,除了个别有一些盲目的倾向,但绝大部分的艺术家是抱有改变艺术世界的志向,当然会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求新是艺术的特性,选择则是社会与历史。
  《中国美术》:那么,您对当代我国画派良性发展有何建议?
  李:我认为画派的良性发展,必须符合历史及艺术规律。首先,要求总结画派在历史上的作用。梳理画派在特定历史的作用,通过整理的经验,作为画派提高的基础资料。其次,画派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再次,共同提出新的学术主张及创作成果,丰富画派内涵,使其艺术主张得以发展。
  《中国美术》:有人提出”打造”,或者换一种说法“扶持与培育”,认为可以宣传本土文化,促进美术事业发展,您怎么看?
  李:任何扶持都有可能让这个画派变成弱势的保留项目,只有文化的认同度积聚而成的学术凝聚力才能使一个画派在自我更新中继续拥有学术生命力。
其他文献
被称为健神星(Hygiea)的小行星带天体或许是矮行星家族中的新成员。  通常被分类为小行星的健神星已经符合成为矮行星4项要求中的3项:围绕太阳运行,不是卫星,以及没有像成熟的行星那般将自身轨道上的其他太空物体扫除干净。现在,最新的望远镜图像显示出健神星几乎为球形,這将成为检验其能否获取矮行星资格的最后1个环节。  如果按照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官方重新分类,健神星将有可能成为太阳系中少数矮行星中的一员
近两年,创客运动在中国迅猛发展,如火如荼。以酷爱科技、热衷实践和擅长思考為特点的创客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所提倡,其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成熟理论相结合,正在形成“创客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在创客教育的实践中,无论是要建设创客空间、设计创客课程的学校,还是要实际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创客活动的教师,对于如何理解和开展创客教育,如何设计创客课程,如何将社会上的创客活动放入课程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等问
研究背景    直接储存商业档案且意外地被他人开启,这实在是十分危险的。其实,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加密软件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可是,它们始终未能吸引使用者使用。有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司没有将储存在U盘的商业文件加密,所以推出一种方便使用者保护档案的软件是十分必要的。  只将文件加密并不够安全,因为文件加密后,乱码数据还会引起不怀好意者的疑心,他们可能会尝试破解文件真正的内容。因此需要更好地隐藏加密文
《中国美术》:绘画史上画派名目繁多,您认为究竟怎样才能称为一个“画派”?  徐湖平(以下简称徐):画派是个画史的渊源,自写绘画史以来,就有画的流派。过去说两大派,南派和北派,南派又可细分很多。据我所知,中国的画派都是些自发的群体,不是有严密组织的团体,是民间自然形成的,没有严格的界定,就是根据地域性、传承性,人们所习惯的一种称谓。一是地域性,比如南方北方,还有吴门四家,娄东画派就是太湖流域,是个地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重要的是加强了对于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并通过艺术的文化学研究,即艺术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的文化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现象的规律,更准确地描述艺术现象,更精确地认识艺术的特殊精神价值,从而巩固和强化艺术学科的独立性。  今天,“实验艺术”被列为国家美术系统的二级学科,这或许是一种激励机制手段亦或是为了应用课题评估体系的缘故,
[编者按]  绘画史上画派名目繁多,有因所画对象而得名,如清初的黄山画派有石涛、梅清、渐江等人;有因画家群体的籍贯或者所在地而得名,如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组成的(新安画派的形成与新安文化的浸润、新安一地自然环境的培育是分不开的),还有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也有根据作品风格的,如油画写实画派、金石画派。在画派的界定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类包括“
(上接2012年第2期)  空间的诞生  世界当代雕塑历史中,英国现代雕塑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当代雕塑史上一面飘扬的旗帜。半个多世纪前,以亨利·摩尔、芭芭拉·霍普沃思为代表的英国雕塑家探索并创立了负空间雕塑—在雕塑上挖坑、凿洞。原本应该是立体、饱满的人物、动物、果实等造型,此时却是“百孔千疮”,被挖出数个凹坑与孔洞,好像有一张无形的的嘴,在啃食掉苹果的大部分肉,只剩下部分形体与果核。这种负空间
关键词:STEM 科技实践 创新思维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未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了适应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学习新的创新教学方法。基于美国为推动社会发展为目的而开始实行的STEM教育,让笔者想到,是不是可以把STEM理念融合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转变学生的实踐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以下简称NGSS)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美国国家科学教学协会(NSTA)、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和Achieve,Inc.共同协作完成,于2013年正式发布。其中文版于2020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正式出版。《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描述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证的科学教育新理念,以标准的形式呈现出对学生的科
“流动天文馆”是以天文科普宣传车为载体,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将天文知识呈现给更多公众的科普项目,是北京天文馆践行“走出去”的科普服务理念而创立的品牌。流动天文馆以充气式移动天象厅为核心,辅以天文互动体验、天文知识展览、天文科普讲座、天文活动课和望远镜观测等多项活动内容,构成一个浓缩的天文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用最灵活便捷的方式,把天文知识送到学校,带到老百姓家门口,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