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尽意之古今辨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系辞上》有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回归到人物画里,“象”是具体的人物面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地方,“象”可以直观表现,“意”则是隐藏在“象”背后的绵延深长。古代的人物像麻木冷酷,这与神灵的“偶像崇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徐蒋体系”感悟时代沧桑,中西融合的破冰之举打破脸谱程式;直至现代康晓铭细化情感流露,捕捉生活温情。“象”与“意”的配合古今有变,但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语言学领域开始关注英语拼读法并且围绕英语拼读法与儿童单词解码能力、阅读能力的关系展开各项研究。20世纪90年代,英语拼读法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然而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初中德育的重要途径,它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在现实教学中不少家长和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不值得一学。理由是政
期刊
语言接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不同源的、或虽同源但已分化的语言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规律。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