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汽车·情愫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ac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着时间的隧道回到现实的过去中,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这显然是接近真实的童话;
  沿着深深的记忆隧道回到过去中的现实,这当然是完全真实的还原
  ——因为我最相信自己!
  沿着时问的隧道回到现实的过去中,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显然是接近真实的童话;沿着深深的记忆隧道回到过去中的现实,这当然是完全真实的还原——因为我最相信自己!
  每每在平坦的公路边,看着飞驰而过的各式各样或漂亮或朴素,或豪华或实用,或庞大或玲珑的汽车;听着纹理清晰的车轮碾压在黑黑的柏油马路上发出的“嘶嘶”的声音的时候;我的思绪有时候突然会出现还是孩提时代的记忆场。然后,就会有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时那种短暂的间歇性迷茫,我会
  不由得问自己:这是真的!
  我的记忆大约出现在3岁左右,4岁的事情就有比较完整的轮廓,5岁到25岁的事情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而25岁到昨天的事情我却感到非常遥远。于是,有这样一个非常悲惨的结论出现:你老了!
  大约是在4岁,我的记忆刚刚形成的时候,我的家住在现在的太原市并州西街6号。当时叫做:“并州西路14号1院3排58号”——这是我去“考”青年路小学的时候,唯一的一道“题”,也是我故去十几年的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唯一“辅导”过我的一道“题”。
  我们的大院是当时山西省物资管理局的宿舍院。我家住着的排房,依着记忆去回想,那应该是日本人侵占太原时的兵营;更确切的讲,应该是日本军队中下级军官的家属院。因为,我家房内各屋之间的隔断都是用芦苇夹泥土制成的——这种做法不是当时我们太原人的习惯和方法。各屋之间没有门,
  “门槛”却是离开地面五六十公分的木制推拉门槽轨。种种迹象,这显然是日本式样的“榻榻米”。另外,在院子里还会经常挖出一些骸骨、钢盔、子弹和锈蚀的刺刀。调皮的孩子拿着那刺刀去逗狗,狗会龇着牙,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可见,那里有多少冤魂!
  记忆初始的时间,应该是在1962年。并州西路是当时太原市城区外围(当时太原市的城墙大部分还在)的一条不大不小的街道。早先,这里就是一条普通的土路。与其他土路不同的是,路面上铺着一层拳头大小的“鹅卵石”。钉了掌的牲口踩在上面,会发出“噶哒,噶哒”很响的声音。其实,这也就是当时许多自然形成的路和人工修筑的路之问唯一的区别。
  在这条用“鹅卵石”铺就的道路上,走的最多的就是马车。于是,“马路”这个称谓就由老百姓的口传心授自然形成。以至于,现在我们对公路的称谓依然是“马路”,而不习惯叫它“车路”,或是別的什么。现如今的“马路”上早就没有马和马车的影子了,我们对“马路”的称谓其实也应该改一下了。但是,叫什么呢?
  那时候,马车是太原市里最主要的运输工具。三五挂(当时马车的计量单位就是“挂”)、七八挂,最多的有十来挂不等的马车队,经常从我们院的大门口前走过。由于这条路东高西底,坡度还真不算小。所以,马车从这里下坡时,就会发出刺耳的啸叫声——这是驭手拉着连接木制刹车杆的皮带,让刹车杆和胶皮车轮轮箍铁框之间摩擦时发出的声音。现在,这种刺耳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因为马车没有了,当然这种原始的“刹车系统”也就没有了!
  马车的后面,有时候会悄悄的爬上去几个淘气的娃娃,过一过“坐车瘾”。可是马路边没有过上“坐车瘾”的孩子就会操着地道的太原话大声喊:“赶马车的看后头,后头爬的个死舅舅,舅舅不是个好舅舅,舅舅的屁股光溜溜。”遇到这种情况,心善点儿的驭手也无所谓,你爬就爬、坐就坐;较真的驭手呢,头也不回,把手里的长杆鞭子向后一扬,那些“死舅舅”们就会连滚带爬地跳车逃跑。最过瘾的,是人家赶马车的把手里的长杆鞭子使劲一甩——“叭”。那清脆的响声,会让多少“死舅舅”暗地下决心:等长大了,老子也去赶马车。高兴了,让你们都上车;不高兴了,咱也拿鞭子抽你们!
  汽车,在那个时候,太少见了!如果有一辆汽车路过,就会有人喊:
  “汽车来咧——!”我们这帮满脸泥土的孩子就会风一样的跑到马路边去看汽车。其实,看到的也不过是和电影《南征北战》里差不多的那种当时称作“嘎斯”的方头四轮大卡车。叮呤当啷、稀哩哗啦的大卡车扬着尘土从我们身边走过。坐在驾驶室的司机,叼着烟卷,趾高气扬地按着洪亮的汽喇叭,用眼睛乜斜着我们这些“土老冒”。我们有时候也会捡块石头,扔到它的破“马槽”上。但是,没有谁敢去打人家的驾驶室和“牛哄哄”的司机。
  后来,我在奶奶家住了一年多,大院儿门口的马路就变平了,上面还铺上了黄豆大小的石子和“臭油”(这是我们当时对沥青的称谓。直到现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有这么称沥青的)。当然,车也比先前多了些,最多的就是“解放”牌大卡车。偶尔也会出现一辆小“吉普”,我们这帮孩子就会跟着人家跑,然后气喘嘘嘘、灰头土脸地对它品头论足。
  再后来,马路上出现的摩托车开始吸引我们这帮孩子的眼球了。当时的摩托车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偏斗式三轮摩托车,这种摩托车在打仗的电影里出现的最多。不管是好人骑,还是坏蛋骑,真威风!另一种是带“轿子”(驾驶室)的三轮摩托车,一开始是圆的方向盘,后来也有的是车把。我们院里一个叫“吴骥”的满脸麻子的男人,就开着这样一辆带小“马槽”的摩托车。对这个人之所以印象深,就是因为这家伙爱喝酒,喝完酒就撒“酒疯”,撒“酒疯”的时候还会打我们这帮小孩儿,所以我们都特别怕他。再有一种就是二轮摩托车了,这种摩托车是邮局用来送电报的。后来,我才发现大人们最怕这种摩托车,因为家里一有电报来,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事儿。二轮摩托车,后来用的最多的是各个电影院之间来回倒换电影片子的人。摩托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八成就是因为开车的人发动车时候的“架势”了:脚踩启动杆,手拧油门把,排气筒发出的“嗵,嗵,嗵,……”的声音,尽管踩了多少下,车还是没有启动——就那样也“过瘾”!摩托车发动起来的时候,“嘟……”的声音——嗯,会让你更过瘾!   那时候,个人拥有摩托车是不可能的。为了显示“威风”,我们院儿有自己的自行车的“高干子弟”,就会把硬纸片插在自行车锁和后车叉的缝隙里。骑车的时候,后车轮的辐丝就会拨动硬纸片,发出很像是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嘟……”,我们看着人家,真的觉得也很威风!
  后来,我们院儿门口的马路终于又要修了。这次修路,我记得非常清楚:先是把马路向下挖四五十公分,第一层放的是太钢倒出的大“瓷猴”——其实就是炼铁的铁渣,有好多人还捡里面有铁的“瓷猴”,鼓捣着卖点儿钱。接着是一层半头砖大小的青石,然后再放一层鸡蛋大小的青石。总之,石头一层比一层小。到最后两层时,工人就把“臭油”放进架在路边的大铁锅里烧化了,用两三米长把的大铁勺子把滚烫的“臭油”泼洒在石子上面。最后,轧道机就上阵了!我们都是第一次见轧道机,大家伙儿长时间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个叮呤咣铛、喘着粗气的大家伙是怎么压道的。当时的轧道机还是用蒸汽来做动力的,个头和声音都大的吓人,还能像火车一样响笛!最后一层是带着灰尘和碎末的小石子,撒在最上面,“臭油”就不黏糊车轱辘和脚丫子了,马路也就告成了。但是,马路上的小石子要等到第二年的夏天“臭油”被太阳晒软了,小石子才能被慢慢地压到“臭油”里面去,马路上才会慢慢地干净起来。怎么能像现在这样:用不了几天,大铺路机一过,黑黝黝、平整整的马路就出现了。我们院儿门口那条马路也就二三百米长,却好像修了有大半年。对了,那时候已经有马路牙子了。虽然很窄,但也足够我们坐在上面看汽车了。
  时间,大约到了1964年左右。这段记忆中最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车”——自行车。那时候的自行车,是每家向往的、必须的、必备的、也是最昂贵的财产。家里拥有一辆自行车的那种自豪、那种得意,一点儿也不亚于现在的家庭中拥有一辆小轿车的感觉。我家就有一辆自行车,那是我父亲最看重的一件东西。据妈妈讲,这辆自行车大约是在1958年买的,价格大约是180元。对于当时爸爸和妈妈的工资加到一起才110元的我们家来说,买这样一辆自行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爸爸和妈妈的110元工资要养活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还要接济农村老家的爷爷奶奶和那些“七姑八姨”。之所以买这辆自行车,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这是一辆苏联生产的“钻石牌”自行车,当时我们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很好,苏联进口的东西很多。比如说:花布、毛料、自行车等,卖不出去可能会影响两国的关系。于是,上级号召,甚至分配给单位的职工:必须买!实在没有钱的可以每月扣工资——这也许是我国最早的“分期付款”吧。于是,这辆“宝贝疙瘩”苏联自行车,在扣了我爸我妈两个人将近一年的工资之后,就成了我们家最值钱的东西。值钱归值钱,不过还真的没有在意它是不是会丢,那个时候似乎没有丢东西的概念。不像现在,丟辆自行车就跟玩儿似的。那天有位女士说:近几年她家居然丢了16辆自行车!相比之下,这几年我自己丢的6辆自行车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我家的宝贝自行车,当时并没有让我觉得自豪。因为我懂事的时候,它已经旧了。另外,我压根就别想碰它一下——除了爸爸让我擦它的时候。最主要是因为,那是一个单腿支架的自行车,不能够像别人家的那种全支架的自行车,支好以后,“后衣架子”上能坐人,还可以用手使劲转它的脚蹬子,然后看着后轱辘飞快的转。那种感觉,一个字——爽!我家隔壁的路叔叔就有一辆全支架的“飞鸽”自行车。路叔叔是一个非常勤快的人,他会把自行车擦的贼亮贼亮,已经买了好几年的自行车就跟新的一样。有时候路叔叔还会让我去转转那辆崭新自行车的脚蹬子,看着后车轮带着风“呜呜”地转,我特别高兴。然后,就会好好地和他家比我小三岁的儿子“虎虎”玩儿。
  有一天,爸爸的自行车被撞了。我和几个伙伴跑去看的时候,我家的自行车躺在院儿门口的大马路上,前轱辘已经扭成了“麻花”。“肇事者”是跟大姐同岁的艾华,他的妈妈和我爸爸是同事,他的爸爸和我妈妈是同事,艾华和我的哥哥又是同学。艾华在路边捂着脸哭,那辆毫无损伤的“肇事车”——和路叔叔家一样的“飞鸽牌”加重自行车一一停在一边。倒是我爸爸去安慰羞愧难当而又泣不成声的“肇事者”——这就是当时人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
  快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马路上的汽
  车渐渐多起来了,站在路边时大约五六分钟能看到一辆,我们的稀奇劲儿也小了。但是,见一辆小轿车那还是挺稀罕的。后来,有的小孩儿能念出来什么“伏尔加”、“华沙”、“雪弗莱”,我只知道说的是小轿车,但哪个好哪个差?哪个便宜哪个贵?不清楚!我最向往的,是毛主席检阅红卫兵时候坐的“红旗”轿车。当时听说太原有一辆,可是我始终没有见上。那时候,是多么渴望坐一坐汽车。不管什么车,坐在上面看着所有的一切都甩在你的身后,风呼呼的吹在脸上,真是享受。如果能够有一个熟人看到了,然后再跟他招一招手,那就更威风了,美的不得了!可是,哪有机会坐汽车呢?公共汽车,3站四分钱、6站八分钱、9站一毛二。当时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绝对是:“价格不菲”!
  记忆中最早的一次坐汽车,是在1966年的年初。一年级的我,刚刚放了寒假。爷爷领着我们姊妹四个,还有爸爸的“堂兄”——我们叫“二大爷”——家的两个调皮的堂哥哥一起回老家。先是从当时还在“正太街”(现在的位置大约在“三晋国际饭店”)的太原火车站坐上火车,到平遥。然后,再从平遥坐大半天的“班车”,沿着崎岖颠簸的山间土路,到沁源县的王陶。天哪,真幸福!一下子火车、汽车都坐了。
  第一次坐火车,肯定是什么都新鲜,8岁的我只顾紧紧地拉着爷爷的袄襟襟。火车的样子和电影里的“旧社会”的火车差不多,凳子也是像公园里的那种长条凳一样,用木条钉的。上面的油漆已经被蹭的没有了,光溜溜的。所谓“班车”,其实就是一辆大卡车,马槽上连棚子都没有,只是在马槽的尾部架着一个用粗钢筋焊成的爬梯而已——后来的这种“班车”,马槽上也支上了绿色帆布棚子。
  记的当时的规定是,5岁以下的小孩儿不要钱。我虽然已经快8岁了,但是个子非常小,身体又瘦弱。所以,当卖票的人操着平遥话问我“几个生日儿了?”(读音:zi Huai Shi Li,意思是:几岁啦?)爷爷连忙说:“五个生日儿”。于是,我也跟着说:“五个生日儿”,然后就被大人们连拖带拽拎上了车。
其他文献
蒋介石问:“你既是黄埔学生、复兴社社员,又在我身边干了这么多年,为何还不是党员?”戴笠:“我以往一心追随校长,不怕衣食有缺、前途无望,入党不入党,决不是学生要注意的事。高官厚禄,非我所求。”  “中国的盖世太保”戴笠恶名昭著。他任国民党军统局长8年,曾密令残杀了许多革命人士,但戴笠却没有加入国民党,这是为何?  赌博帮助戴笠成为黑帮份子  戴笠从少年时起便是一个受人尊敬但并不总讨同学喜欢的“彪悍”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盛宣怀家族从晚清中下层官僚一跃到大清豪门,前后花了近百年时间。盛宣怀运气好,赶上了历史潮流,他27岁时经友人推荐走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并很快获得器重。盛宣怀精明过人,在李鸿章操办洋务的背景下,他既是官场中的商人,又是商人中的官吏,集官商于一身。在辛亥革命之前,盛宣怀家族的财富也达到了顶点。不过盛极而衰,作为清朝末代铁道部长,盛宣怀国有化铁路的政策激起的反抗最终淹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电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电视数字化发展以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三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而其中以“村村通”中星九号直播星牵头的卫星数字电视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通过一、二、三期的招标,“直播星中星9号”、“中星6B”以及“中星6A”这三大电视信号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偏远地区,且数字化和传输安全化的
跟今天比起来,民国时代的房价是高还是低?单纯看房价,民国的房子比现在便宜,可是民国时普通百姓收入太低,房子虽便宜,仍然买不起,从这个角度看,那时候的房价并不算低。  民初成都小市民死也买不起房  民国初年,成都一座带小花园院落售价440两银子,据说不足半年就涨到了500两,业主庆幸:“以今日房钱之涨,若未买此宅,即减除月给亦恐不敷。”而那时的成都普通人一年最多也就攒下5两银子。民国元年,少城栅子街
导演郑晓龙曾说过,拍《甄嬛传》是要“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历史”,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大赞这部戏“外沿出社会复杂、隐性文化”。在《甄嬛传》版权即将远渡海外的今天,我们也发现“隐性文化”的这个评价真是一语中的,《甄嬛传》在故事内核被国内观众充分吸收的情况下,现在正通过英文恶搞被赋予多层内涵,这就好比日前的网络热帖《与我十年长跑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和电影《少年派》,总有那么点儿神似的穿越感。  NO.1本土恶
《最后的闺秀》是张允和的随笔集,1999年曾出过一版。张允和去世10年间,多有读者向出版社打听购书。一本原本发行星不大的“小书”,为何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时间流逝中常被人提起?  大家闺秀的炼成  张允和的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洋务重臣。在淮军中是仅次于李鸿章的将领,曾任两广总督。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受祖辈余荫,坐拥万顷良田,每年有10万石的田租收入。张家迁居到苏州九如巷后,住的是宽敞的花园房子,有亭台
“滚动得太快了,一定要在旁边打上名字你必须要让观众有印象。”湖北卫视总监向培凤指着正在播放的短片,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配着一段明快激昂的交响乐,范冰冰、成龙、房祖名、费翔等一干明星的形象在屏幕上一闪而过。  这是湖北卫视今年春晚的片花,晚会以“全球华人年夜饭”为主题。虽然是“年夜饭”,这台晚会却最终定在除夕的前一晚播出。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避开除夕当晚过于激烈的竞争。  “基本上今年再不进入前十,就
同煤集团燕子山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抓点带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梯度式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三剂”助推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在落实上狠下功夫,用统一的文化标识系统建设树立形象,用一流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用先进的行为文化规范员工行为,为燕子山矿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管理文化助推企业科学发展  燕子山矿在全矿范围内推进军事化管理,全面推行干部下井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