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两点”偏离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p85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如明知故问、模棱两可、节外生枝、面面俱到等。归结起来,这些课堂提问偏离了“起点”和“终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一、忌偏离“起点”
  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切忌偏离“起点”。
  1. 忌问题过易,没有思考余地。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浅白,因为太浅白了,学生就不需要思考,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是索然无味,不感兴趣的。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时,这样设计课堂提问:
  师:昨天小明做了3道加法的竖式计算,同学们帮他查一查有没有错误。(把竖式出示在黑板上)
  65 76334
  +243 +646+ 569
  ————————————
   208712893
  师:先仔细的观察一下有没有错误,然后把你发现的问题和同桌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
  学生观察并讨论。
  ……
  师:第一个竖式,订正的对不对?
  生齐喊:对!
  师:第二个竖式,订正对不对?
  生齐喊:对!
  师:第三个呢?
  生齐喊;对!
  这个改错的环节中,教师指名板演,评价时每次都问学生对不对,细细斟酌一下,这种问题的价值可以说没有,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回答,根本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会逐渐使学生形成思维上惰性。
  2. 忌问题过难,让人难以琢磨。忌偏离“起点”,还意味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一年级时候,有一次观看完海豚表演,要求学生用“先总后分”的段式说一说“海豚做算术”。学生们瞪大了双眼,感觉茫然。于老师及时调整,做了示范,说了下面一段话:“海豚做算术真有趣。一位叔叔拿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3+5=?’海豚看了看,张开嘴连叫了8声,观众立刻为它鼓掌……正是因为于老师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的问题照顾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使学生经过思考作答。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使学生“跳一跳,摸得到”。
  二、忌偏离“终点”
  课堂的提问终点是引发学生思考,因此要清楚、明确。切忌 “漫谈式”的提问,单求课堂“热闹”。
  1. 忌问题过宽,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往往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一年级上册“跳绳”(8,9的加减法)这一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跳绳”的情境活动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只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然后汇报你发现了什么?(或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于教师本身问题的不明确,所以学生提出了“我发现图中有一座大楼”、“旗杆比大楼高”等等偏离本课教学重点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明确观察的范围,并提出:“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容易集中到跳绳的小朋友身上,进而提出本课时将讨论的相关加减法的问题。
  2. 忌问题过大,无针对性。过大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的情况,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他在创编小故事的同时,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
  本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案例分析是对真实物流管理情况和问题的书面描述。物流管理案例一般有两种类型。在许多案例分析中都会给学习者分配一个角色,在案例分析中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
朗读是学生基于理解层面的声音表达,是一种内外兼修的阅读方式。学生以读传情进而领会文本情感,感受文本意境,在声情并茂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从而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初中几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关其证明题也是变化无穷。莫测高深。因此一般同学在刚开始学习几何时都会感到有困难。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就连有多年解题教学经验的老师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在解几何题时。每一步每一环都要有严格的理由。这些理由可以是问题所给的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定理、推论等等,记住公理、定理等是学好几何的第一步积累。在开始学几何之时,找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题来做,切忌好高鹜远,欲速则不迭呀
对国内外DRGs医保付费基本概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进行综述,认为按DRGs付费具有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缩短患者住院周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等优点,但也存在
摘要: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文章就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会计处理的演变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对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的会计处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全费用;会计处理    2008年12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对煤炭企业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以下简称安全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逐渐成为一种商品,信息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讨论了信息商品的特征,并探索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商品的价格策略。
目的探讨急性胃肠炎实施西咪替丁+左氧氟沙星治疗疗效及药学分析。方法将内科44例急性胃肠炎患者(2017年1月~2019年8月间)纳入研究,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组(n=22)
实物教具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借助实物教具辅助教学,往往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一方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玩转卡片,培养数感。深化知识理解  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