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如明知故问、模棱两可、节外生枝、面面俱到等。归结起来,这些课堂提问偏离了“起点”和“终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一、忌偏离“起点”
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切忌偏离“起点”。
1. 忌问题过易,没有思考余地。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浅白,因为太浅白了,学生就不需要思考,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是索然无味,不感兴趣的。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时,这样设计课堂提问:
师:昨天小明做了3道加法的竖式计算,同学们帮他查一查有没有错误。(把竖式出示在黑板上)
65 76334
+243 +646+ 569
————————————
208712893
师:先仔细的观察一下有没有错误,然后把你发现的问题和同桌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
学生观察并讨论。
……
师:第一个竖式,订正的对不对?
生齐喊:对!
师:第二个竖式,订正对不对?
生齐喊:对!
师:第三个呢?
生齐喊;对!
这个改错的环节中,教师指名板演,评价时每次都问学生对不对,细细斟酌一下,这种问题的价值可以说没有,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回答,根本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会逐渐使学生形成思维上惰性。
2. 忌问题过难,让人难以琢磨。忌偏离“起点”,还意味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一年级时候,有一次观看完海豚表演,要求学生用“先总后分”的段式说一说“海豚做算术”。学生们瞪大了双眼,感觉茫然。于老师及时调整,做了示范,说了下面一段话:“海豚做算术真有趣。一位叔叔拿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3+5=?’海豚看了看,张开嘴连叫了8声,观众立刻为它鼓掌……正是因为于老师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的问题照顾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使学生经过思考作答。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使学生“跳一跳,摸得到”。
二、忌偏离“终点”
课堂的提问终点是引发学生思考,因此要清楚、明确。切忌 “漫谈式”的提问,单求课堂“热闹”。
1. 忌问题过宽,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往往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一年级上册“跳绳”(8,9的加减法)这一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跳绳”的情境活动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只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然后汇报你发现了什么?(或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于教师本身问题的不明确,所以学生提出了“我发现图中有一座大楼”、“旗杆比大楼高”等等偏离本课教学重点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明确观察的范围,并提出:“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容易集中到跳绳的小朋友身上,进而提出本课时将讨论的相关加减法的问题。
2. 忌问题过大,无针对性。过大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的情况,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他在创编小故事的同时,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
本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忌偏离“起点”
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切忌偏离“起点”。
1. 忌问题过易,没有思考余地。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浅白,因为太浅白了,学生就不需要思考,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是索然无味,不感兴趣的。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时,这样设计课堂提问:
师:昨天小明做了3道加法的竖式计算,同学们帮他查一查有没有错误。(把竖式出示在黑板上)
65 76334
+243 +646+ 569
————————————
208712893
师:先仔细的观察一下有没有错误,然后把你发现的问题和同桌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
学生观察并讨论。
……
师:第一个竖式,订正的对不对?
生齐喊:对!
师:第二个竖式,订正对不对?
生齐喊:对!
师:第三个呢?
生齐喊;对!
这个改错的环节中,教师指名板演,评价时每次都问学生对不对,细细斟酌一下,这种问题的价值可以说没有,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回答,根本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会逐渐使学生形成思维上惰性。
2. 忌问题过难,让人难以琢磨。忌偏离“起点”,还意味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一年级时候,有一次观看完海豚表演,要求学生用“先总后分”的段式说一说“海豚做算术”。学生们瞪大了双眼,感觉茫然。于老师及时调整,做了示范,说了下面一段话:“海豚做算术真有趣。一位叔叔拿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3+5=?’海豚看了看,张开嘴连叫了8声,观众立刻为它鼓掌……正是因为于老师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的问题照顾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使学生经过思考作答。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使学生“跳一跳,摸得到”。
二、忌偏离“终点”
课堂的提问终点是引发学生思考,因此要清楚、明确。切忌 “漫谈式”的提问,单求课堂“热闹”。
1. 忌问题过宽,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往往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一年级上册“跳绳”(8,9的加减法)这一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跳绳”的情境活动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只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然后汇报你发现了什么?(或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于教师本身问题的不明确,所以学生提出了“我发现图中有一座大楼”、“旗杆比大楼高”等等偏离本课教学重点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明确观察的范围,并提出:“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容易集中到跳绳的小朋友身上,进而提出本课时将讨论的相关加减法的问题。
2. 忌问题过大,无针对性。过大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的情况,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他在创编小故事的同时,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
本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