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职教观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涵盖了社会所有成员。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新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渠道。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市场主导的技能证书培训模式;市场主导下的学历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的技能培训模式;公益性的人文教育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外来务工人员 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汪敏生(1958- ),男,江苏东台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王益宇(1971- ),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上海2012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对策与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0611)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29-03
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工流入城市,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令人深思。1994年全国大约有4000万农民外出打工,今天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8亿,从而使“三农”问题演化为“四农”问题。它虽然已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但相对于9亿农村人口、5亿多农村劳动力来说,这一迁移仅仅是个开始,还将延续到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
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应届学生,还将涵盖社会所有成员。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所在,通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生活质量。同时,教育培训作为一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笔者认为大量的农民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城市,而且从事的大多是建筑类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旦中国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些农民工留不下(没有技能竞争力)也回不去(没地种),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一、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行动研究
1.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模式。第一,市场主导的技能证书培训模式。我们针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宝山校区附近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特点,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技能证书培训。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参加技能证书培训,可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虽然参加培训考证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而且学费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承担,但学费的投入可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入,会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较大的回报。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政府、企业等并不给予外来人员资助,是一种以培训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培训模式。我校在培训中一方面加大宣传,让外来人员认识到参加技能培训的意义;另一方面,对成绩优秀的学员还给予一定的奖励,减轻他们的负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市场主导下的学历教育模式。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需求是多元化的,一些外来人员需要技能培训以提高生存条件,还有一部分外来人员想追求更高的发展空间。这部分外来人员有着较强的能力,他们想通过努力获得更高的学历,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自我发展。这就催生了我们的“川沙模式”——一种以市场为主导的学历教育模式。我们给予了外来人员很多关注,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教学,使他们通过学习收益颇多。第三,校企合作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外来务工者主观上对接受继续教育态度积极,但在客观现实中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问题,他们很难实现继续教育的梦想。于是我们以企业为突破口,把企业培训和提高外来务工者素质修养相结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期外来务工者培训班终于在嘉定马陆镇成功举办。我们受乔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对第一批40人进行了“企业生产基层管理”培训,受到企业领导者的肯定和外来务工者的欢迎。第四,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的技能培训模式。我校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下的浦东新区金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了适应浦东新区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从2006年年底就开始对在浦东的建筑工人开展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帮助这些建筑工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自身的技能素质,从而从总体上提高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至2007年6月底总共收到近50家企业63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报名,共举办了6期培训。第五,公益性的人文教育模式。除上述的五种模式外,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无偿的公益性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2006年6月18日,我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在嘉定马陆举行了“外来务工者(嘉定)培训中心”挂牌仪式暨“城市文化与市民基本素养”公益性免费讲座。这场讲座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了上海城市文化和市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我校还介入了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社区永盛公寓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义务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
2.对上述五种教育培训模式的评析。这五种模式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多种教育需求,有的侧重技能培训,有的侧重学历教育、有的侧重企业岗位培训、有的侧重人文素质教育。这五种模式也说明了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需求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也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上述五种模式中有的是市场主导的、有的是企业主导的、有的是政府主导的、有的是学校主导的。我们通过实践和调查发现: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特殊性,纯粹市场主导的教育培训并不适合外来人员;对外来人员的教育培训需要政府、社会等的扶持和介入,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1.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培训方面遇到的困难。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从农村进入城市,参加教育培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接受教育培训在许多方面还面临重重困难。
第一,在时间、精力和经费方面的困难。他们在城市往往从事的是超负荷、高强度的劳动,长期加班加点,很少有业余时间和精力用来继续学习。经济上的贫困和家庭的重负使得他们没法负担培训的费用,而不能参加教育培训又让他们没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75.3%的外来务工人员不能自己承担培训费用,43.1%的外来人员没有时间或没有固定时间接受教育培训,46.8%的外来人员每周只有时间参加一次培训,10.1%的外来人员每周有时间参加二次培训。第二,信息的缺乏。对于城市生活的不熟悉等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缺乏有关教育培训方面的信息,他们虽然很想参加培训,但不知哪里有培训,怎么参加培训,这种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88%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不了解教育培训的相关信息。第三,文化背景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种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如观念的差异、不同的话语系统等也会给他们参加教育培訓带来困难。
2.教育培训质量问题。第一,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不仅需要技能培训,还需要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以及如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生活知识。但是,目前的教育培训体系还不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不仅表现为总体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不能满足需要,还表现为培训课程中以技能培训为主,而其他的如生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课程比较缺乏,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教育也很少。第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但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针对城市人口的,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往往不能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学习和工作矛盾冲突明显,因此,他们希望老师能在课后有其他形式的辅导,如网络辅导等,这样他们就可以灵活地利用学习时间,而不影响工作。第三,部分培训机构教育质量较低。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培训质量较低。这些培训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唯利是图,把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
3.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乏组织协调。目前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乏有序的组织协调,各个培训机构主要是各自为政,在培训资源、培训信息等方面都缺少整合。比如,有的培训机构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只能把报名需要培训的外来人员拒之门外;而有的培训机构虽然有充足的培训资源,但缺少生源,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许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许多外来人员失去了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因此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进行组织协调,使得各种信息可以畅通,资源可以互享。
4.社会支持的缺乏。第一,正式社会支持的缺乏。虽然国家和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政策的涉及人群比例还较低。从整体来说,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少正式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被排斥在教育福利体系之外,另一方面有利于外来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制度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也基本缺失。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帮助,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学业。第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缺乏。虽然很多研究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在找工作、租房等工作生活方面主要得到非正式社会支持。但我们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培训中很少得到非正式的社会支持,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在继续学习方面很少能从非正式关系中得到信息等工具支持,也很少能得到鼓励、尊重、理解等情感支持。
三、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1.凸显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基本权益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就决定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不能完全以市场为主导。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教育培训,如高技能、高学历的教育培训主要以市场为主导,但这也有别于一般市场为主导的教育培训,体现出针对弱势群体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而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应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立足于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政府和社会应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大力投入,教育培训机构也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从我校的五个培训模式以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中看出,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需求是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对技能培训的需求,但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又有不同的层次,有些需要简单技能操作培训;有些需要高级技能培训;还有些能力较强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以寻求更高的发展;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需要生活知识、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如家庭保健、计划生育、家庭教育、上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基本文化知识的普及,如扫盲等。因此,我们应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对企业内部外来务工人员的在职培训也应尽到相应的责任。这些培训有的是以市场为依托,如高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帮助等工作;有些培训应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福利性培训,如扫盲教育、社区教育等。
3.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一方面,完善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对各个培训机构的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监督和服务,以保证教育培训质量,进一步良性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第一,政府可采用竞争招标的方式,聘请有资质的和有极高社会责任感的机构来负责“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的工作。第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应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研究,如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探索等,并把研究成果推广到教育实践中。第三,“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应对各个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估。第四,对各个培训机构提供各种服务,如开设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网站、提供各类信息、对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对各个培训机构的教师组织培训等,还可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服务。第五,促进各个培训机构的资源整合,加强各个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第六,建立准入制度。建立准入制度是保证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有力措施,培训机构的资质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的优劣,所以,应该建立严格的标准,并且由第三方对机构进行评估。
4.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体系。从我们的实践和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他们又缺乏社会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外来人员进行帮助和鼓励。
第一,政府支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表现在制定各种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上,如建立各种鼓励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激励政策,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降低或者减免农民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费用,实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权利的措施等。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益性、福利性的教育培训,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使得他们能顺利参加教育培训。政府还应大力宣传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倡导全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关注。第二,企业支持。企业应明确自身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应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同时企业应鼓励、支持外来人员的业余培训,而不是歧视和阻挠,把企业的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同步起来。第三,社会支持。各种社会组织、社区组织是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社会工作站、志愿者组织、工会妇联、居委会等应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如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社会宣传和呼吁等,帮助外来人员解决教育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增加社会捐助,如可成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基金,充分吸收社会慈善资金。第四,教育培训机构的支持。各类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各类培训机构都应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利用自身的资源,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中,应给予他们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培训项目和课程,并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的同时,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关爱和鼓励,并在学费等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减免政策。教育培训机构还应积极寻求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的合作,共同开展外来务工人員的教育培训。
5.建立外来务工者集中社区管理体系。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区教育作为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切入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课题组在本课题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外来务工者集中社区管理的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人口的管理效果,而社区是外来人口管理的关键所在。社区教育是充满人性化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通过社区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外来人口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外来人员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侧重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自我发展。社区教育可涉及家庭教育、婚姻沟通、计划生育、医疗保健、人文修养、人生规划、文体爱好等多方面,它是面向各个年龄层的所有社区人群,它可贯穿于人一生的各个阶段。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本身,对外来人员来说还意味着是一种社会支持,它可促进人际交往与沟通。通过教育者和外来人员之间的互动,可使外来人员进一步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促进文化交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外来人口社区管理可以考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准社区模式。在准社区里居住的人员有较为相近的文化、习俗、习惯及经历等,相对而言他们更少自卑和被歧视;经过准社区的适应期,他们将更从容地融入真正的城市社会中去,如许多国家都有华人集中居住的“唐人街”。另一种是对于散居的外来人口进行虚拟社区管理的模式,居住者分散在普通社区中,社区管理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来实现。这两种模式为外来人口的“自主管理”提供了可能。在帮助外来人口融入本土社会方面,欧洲同样碰到了类似的问题,并进行了立法、志愿者服务等有益的尝试。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移民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外来人口进行超前研究,探索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社区管理模式,这将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长久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不僅体现了社会职责,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有机联系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可以把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3).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陈安民,刘晓霞.中国农民工——历史与现实的思考[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4]黄平,杜铭那克.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
[6]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7]郑玉华,白正府.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6(2).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外来务工人员 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汪敏生(1958- ),男,江苏东台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王益宇(1971- ),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上海2012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对策与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0611)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29-03
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工流入城市,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令人深思。1994年全国大约有4000万农民外出打工,今天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8亿,从而使“三农”问题演化为“四农”问题。它虽然已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但相对于9亿农村人口、5亿多农村劳动力来说,这一迁移仅仅是个开始,还将延续到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
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应届学生,还将涵盖社会所有成员。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所在,通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生活质量。同时,教育培训作为一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笔者认为大量的农民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城市,而且从事的大多是建筑类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旦中国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些农民工留不下(没有技能竞争力)也回不去(没地种),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一、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行动研究
1.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模式。第一,市场主导的技能证书培训模式。我们针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宝山校区附近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特点,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技能证书培训。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参加技能证书培训,可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虽然参加培训考证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而且学费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承担,但学费的投入可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入,会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较大的回报。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政府、企业等并不给予外来人员资助,是一种以培训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培训模式。我校在培训中一方面加大宣传,让外来人员认识到参加技能培训的意义;另一方面,对成绩优秀的学员还给予一定的奖励,减轻他们的负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市场主导下的学历教育模式。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需求是多元化的,一些外来人员需要技能培训以提高生存条件,还有一部分外来人员想追求更高的发展空间。这部分外来人员有着较强的能力,他们想通过努力获得更高的学历,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自我发展。这就催生了我们的“川沙模式”——一种以市场为主导的学历教育模式。我们给予了外来人员很多关注,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教学,使他们通过学习收益颇多。第三,校企合作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外来务工者主观上对接受继续教育态度积极,但在客观现实中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问题,他们很难实现继续教育的梦想。于是我们以企业为突破口,把企业培训和提高外来务工者素质修养相结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期外来务工者培训班终于在嘉定马陆镇成功举办。我们受乔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对第一批40人进行了“企业生产基层管理”培训,受到企业领导者的肯定和外来务工者的欢迎。第四,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的技能培训模式。我校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下的浦东新区金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了适应浦东新区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从2006年年底就开始对在浦东的建筑工人开展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帮助这些建筑工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自身的技能素质,从而从总体上提高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至2007年6月底总共收到近50家企业63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报名,共举办了6期培训。第五,公益性的人文教育模式。除上述的五种模式外,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无偿的公益性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2006年6月18日,我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在嘉定马陆举行了“外来务工者(嘉定)培训中心”挂牌仪式暨“城市文化与市民基本素养”公益性免费讲座。这场讲座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了上海城市文化和市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我校还介入了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社区永盛公寓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义务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
2.对上述五种教育培训模式的评析。这五种模式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多种教育需求,有的侧重技能培训,有的侧重学历教育、有的侧重企业岗位培训、有的侧重人文素质教育。这五种模式也说明了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需求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也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上述五种模式中有的是市场主导的、有的是企业主导的、有的是政府主导的、有的是学校主导的。我们通过实践和调查发现: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特殊性,纯粹市场主导的教育培训并不适合外来人员;对外来人员的教育培训需要政府、社会等的扶持和介入,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1.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培训方面遇到的困难。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从农村进入城市,参加教育培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接受教育培训在许多方面还面临重重困难。
第一,在时间、精力和经费方面的困难。他们在城市往往从事的是超负荷、高强度的劳动,长期加班加点,很少有业余时间和精力用来继续学习。经济上的贫困和家庭的重负使得他们没法负担培训的费用,而不能参加教育培训又让他们没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75.3%的外来务工人员不能自己承担培训费用,43.1%的外来人员没有时间或没有固定时间接受教育培训,46.8%的外来人员每周只有时间参加一次培训,10.1%的外来人员每周有时间参加二次培训。第二,信息的缺乏。对于城市生活的不熟悉等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缺乏有关教育培训方面的信息,他们虽然很想参加培训,但不知哪里有培训,怎么参加培训,这种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88%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不了解教育培训的相关信息。第三,文化背景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种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如观念的差异、不同的话语系统等也会给他们参加教育培訓带来困难。
2.教育培训质量问题。第一,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不仅需要技能培训,还需要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以及如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生活知识。但是,目前的教育培训体系还不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不仅表现为总体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不能满足需要,还表现为培训课程中以技能培训为主,而其他的如生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课程比较缺乏,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教育也很少。第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但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针对城市人口的,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往往不能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学习和工作矛盾冲突明显,因此,他们希望老师能在课后有其他形式的辅导,如网络辅导等,这样他们就可以灵活地利用学习时间,而不影响工作。第三,部分培训机构教育质量较低。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培训质量较低。这些培训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唯利是图,把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
3.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乏组织协调。目前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乏有序的组织协调,各个培训机构主要是各自为政,在培训资源、培训信息等方面都缺少整合。比如,有的培训机构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只能把报名需要培训的外来人员拒之门外;而有的培训机构虽然有充足的培训资源,但缺少生源,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许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许多外来人员失去了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因此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进行组织协调,使得各种信息可以畅通,资源可以互享。
4.社会支持的缺乏。第一,正式社会支持的缺乏。虽然国家和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政策的涉及人群比例还较低。从整体来说,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少正式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被排斥在教育福利体系之外,另一方面有利于外来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制度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也基本缺失。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帮助,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学业。第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缺乏。虽然很多研究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在找工作、租房等工作生活方面主要得到非正式社会支持。但我们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培训中很少得到非正式的社会支持,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在继续学习方面很少能从非正式关系中得到信息等工具支持,也很少能得到鼓励、尊重、理解等情感支持。
三、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1.凸显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基本权益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就决定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不能完全以市场为主导。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教育培训,如高技能、高学历的教育培训主要以市场为主导,但这也有别于一般市场为主导的教育培训,体现出针对弱势群体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而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应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立足于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政府和社会应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大力投入,教育培训机构也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从我校的五个培训模式以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中看出,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需求是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对技能培训的需求,但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又有不同的层次,有些需要简单技能操作培训;有些需要高级技能培训;还有些能力较强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以寻求更高的发展;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需要生活知识、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如家庭保健、计划生育、家庭教育、上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基本文化知识的普及,如扫盲等。因此,我们应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对企业内部外来务工人员的在职培训也应尽到相应的责任。这些培训有的是以市场为依托,如高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帮助等工作;有些培训应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福利性培训,如扫盲教育、社区教育等。
3.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一方面,完善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对各个培训机构的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监督和服务,以保证教育培训质量,进一步良性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第一,政府可采用竞争招标的方式,聘请有资质的和有极高社会责任感的机构来负责“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的工作。第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应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研究,如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探索等,并把研究成果推广到教育实践中。第三,“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集散中心”应对各个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估。第四,对各个培训机构提供各种服务,如开设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网站、提供各类信息、对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对各个培训机构的教师组织培训等,还可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服务。第五,促进各个培训机构的资源整合,加强各个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第六,建立准入制度。建立准入制度是保证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有力措施,培训机构的资质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的优劣,所以,应该建立严格的标准,并且由第三方对机构进行评估。
4.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体系。从我们的实践和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他们又缺乏社会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外来人员进行帮助和鼓励。
第一,政府支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表现在制定各种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上,如建立各种鼓励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激励政策,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降低或者减免农民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费用,实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权利的措施等。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益性、福利性的教育培训,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使得他们能顺利参加教育培训。政府还应大力宣传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倡导全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关注。第二,企业支持。企业应明确自身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应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同时企业应鼓励、支持外来人员的业余培训,而不是歧视和阻挠,把企业的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同步起来。第三,社会支持。各种社会组织、社区组织是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社会工作站、志愿者组织、工会妇联、居委会等应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如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社会宣传和呼吁等,帮助外来人员解决教育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增加社会捐助,如可成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基金,充分吸收社会慈善资金。第四,教育培训机构的支持。各类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各类培训机构都应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利用自身的资源,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中,应给予他们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培训项目和课程,并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的同时,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关爱和鼓励,并在学费等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减免政策。教育培训机构还应积极寻求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的合作,共同开展外来务工人員的教育培训。
5.建立外来务工者集中社区管理体系。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区教育作为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切入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课题组在本课题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外来务工者集中社区管理的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人口的管理效果,而社区是外来人口管理的关键所在。社区教育是充满人性化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通过社区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外来人口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外来人员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侧重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自我发展。社区教育可涉及家庭教育、婚姻沟通、计划生育、医疗保健、人文修养、人生规划、文体爱好等多方面,它是面向各个年龄层的所有社区人群,它可贯穿于人一生的各个阶段。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本身,对外来人员来说还意味着是一种社会支持,它可促进人际交往与沟通。通过教育者和外来人员之间的互动,可使外来人员进一步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促进文化交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外来人口社区管理可以考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准社区模式。在准社区里居住的人员有较为相近的文化、习俗、习惯及经历等,相对而言他们更少自卑和被歧视;经过准社区的适应期,他们将更从容地融入真正的城市社会中去,如许多国家都有华人集中居住的“唐人街”。另一种是对于散居的外来人口进行虚拟社区管理的模式,居住者分散在普通社区中,社区管理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来实现。这两种模式为外来人口的“自主管理”提供了可能。在帮助外来人口融入本土社会方面,欧洲同样碰到了类似的问题,并进行了立法、志愿者服务等有益的尝试。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移民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外来人口进行超前研究,探索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社区管理模式,这将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长久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不僅体现了社会职责,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有机联系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可以把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3).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陈安民,刘晓霞.中国农民工——历史与现实的思考[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4]黄平,杜铭那克.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
[6]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7]郑玉华,白正府.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