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11”恐怖袭击已过九周年,但美国民众对那段痛苦的历史仍记忆犹新。当今年8月纽约市政府最终为在世贸遗址附近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和清真寺放行时,美国境内立即展开了一场有关宗教自由和民众情感的全民大论战。
7月27日晚上,一抹温柔的阳光优雅地发着余光,整个曼哈顿的纽约市政厅壮丽生辉,上班族们匆匆走向地铁前往郊区。在市政厅邻近的舞蹈学习中心,一个韩裔美国男孩与一个墨西哥裔女孩正在排练。登上短短的台阶后,你会看见几百人在礼堂集结,准备公众集会。这种集会是当地最有代表的定期集会之一,人们可以任意向董事会人员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公交交通、医院、社会保险……
突然,观众席中的一位男子大喊:“清真寺呢?”
霎时,“不要清真寺!世贸遗址不要清真寺!”的呼喊声久久在礼堂回荡……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谈到位于自由女神像对面的总督岛时说:“在过去250年里,上百万的移民来到这个庇护所。纽约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城市,政治纷争纷纷扰扰,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传统都经受住了考验,这座城市得到了上帝的爱和宽恕。”
布隆伯格的这番谈话针对的是纽约阿訇费萨尔和开发商贾马勒将在世贸遗址附近修建一座13层伊斯兰文化中心的计划。8月3日,在距离世贸遗址不远的一座会堂,约100位各界民众前来旁听地标保护委员会的决议。当委员会宣布不会授予一座建于1858年的建筑地标身份时,有人鼓掌欢迎,也有人流泪叹息。
没有得到地标身份,意味着这栋建筑得不到保护,意味着它的所有者将把它拆掉,兴建一座13层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其中还包括一座清真寺。该栋建筑就在世贸遗址的北侧,相隔只有两个街区。这个计划就犹如平静水面的一粒石子,在美国境内激起一片片涟漪。
萨拉·佩林之前曾发表多篇微博认为这无疑是“纳粹的阴谋”,是在大屠杀博物馆旁边树起一个标志,向“9·11”遇难者家属心上狠狠刺上一刀;一位在“9·11”中失去儿子的母亲说,反对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完全无关种族主义,只是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每一次经过世贸遗址都感觉像经历地狱和死亡,更不用说要在那里看到一座清真寺。”
尽管项目筹办人之一黛西·罕表示对受害者们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仍然辩解称:“我们希望(借助清真寺)修复穆斯林群体和美国主流社会的隔阂,开始疗伤的过程。”对许多美国民众而言,世贸遗址旁建清真寺意味着撕开久未愈合的伤口,但在黛西和清真寺的支持者看来,这个项目可以治疗伤痛。
在公众集会上,“世贸遗址不要清真寺”的口号此起彼伏。一位名为海伦·弗里德曼的演讲者登上讲台大声疾呼:“这就像是一匹特洛伊木马,会把敌人带进大门。”坐在弗里德曼身后的是纽约州参议员丹尼尔·斯果恩。当人们问他如何看待伊斯兰文化中心时,斯果恩果断回答:“我们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群体,不应该抑制某个群体的存在。”
类似这样的争论只是冰山一角。最近两个月以来,围绕在世贸遗址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和清真寺的话题,全美展开了一场全民大争论。对这样一个话题,谁都不能再保持沉默,谁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终究不是一个我们能说出对错的故事。
开发商的自白
第一次听到要在世贸遗址旁建一个13层高的伊斯兰文化中心(45-51号建筑)时,我的第一想法是:这简直太愚蠢了。一旦建成后,它将迫使一些在“9·11”袭击中丧失亲人的家庭重温惨剧,重新揭开他们的伤疤。这对穆斯林与美国文化的融合会有更大的帮助?
房间中,伊斯兰文化中心开发商贾马勒穿着蓝色西装静静地站着,用iPhone发着短信。“我不是来自别处,我是一个美国人,一个纽约人。”38岁的贾马勒闪烁着一双蓝眼睛,长着短短卷发的他,身材异常健硕。他的父亲是埃及裔美国人,母亲是波兰裔美国人,十几年来贾马勒一直从事房地产生意,公司做得很成功。
当我对45-51号建筑提出疑问时,贾马勒急躁地摇着头。“听着,你知道曼哈顿房地产市场如何运作的吗?这是纽约,不管你是谁,你都不止是挑选一座楼,搬进去,最后接手。你知道我看过多少地方?我都记不清楚了,之后才找到公园广场。那是我人生中最辛苦的一次谈判,整件事情几乎将我逼疯。”
但是他在买楼之前没有再三思考吗?他没有怀疑自己会捅马蜂窝吗?“不,我一刻也没想到这些。”
贾马勒介绍说:“‘9·11’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第61号建筑吃饭。有人袭击了我的国家、我的城市,我几乎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之后,我喜欢上祈祷,开始经常去沃伦街清真寺。不久,我在西百老汇的清真寺遇到了费萨尔。他是在那儿呆了二十多年的美国阿訇,他的布道美丽、宁静又有美国味儿。只是那里的地方太小,只能容下70个人,你几乎挤不进去。一次周五礼拜后,我对他说很欣赏他的布道,但是一次只有70人听到太可惜了。他微笑着表示感谢。”
“那时我就想:我们需要一所建筑。美国有很多穆斯林集中区,但大都是地下室,墙上洞迹斑斑,祈祷虽然神圣但周围环境实在太糟糕,那些地方让人感觉不舒服。所以我决定用我擅长的房地产生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且我已经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清真寺,更需要一个文化中心。为什么要把清真寺建在世贸遗址附近?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建筑,一个可以满足需要的建筑。之后,我对费萨尔说了这个想法,他同意了。”
清真寺建筑的计划听起来有些庞大,总花费约为1亿到1.5亿美元,13层的建筑里会有一个500个座位的表演艺术中心、烹饪学校、展览室、游泳池、健身馆、篮球场、饭店和艺术工作室,顶上两层供朝拜者使用。“我们坚持叫它朝拜室,而不是清真寺,是因为你可以在朝拜室举办各种其他活动。”
今年5月,费萨尔和贾马勒将此项计划提给曼哈顿下城的社区董事会财务委员会,并承诺会提供150个全职工作。同时他们还提交了中心外观的资料:蓝色、绿色相间,使用玻璃和钢筋,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结果,委员会一致表示同意。
然而当事情传开时,一场关于在世贸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是否合适的讨论全面展开。几周内,美国境内人人都在谈论这个清真寺计划。5月25日,社区董事会计划就此项工程开始投票。投票虽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却可以判断出当地社区对这项计划的支持力度。
投票开始前,茶党领导人马克·威廉姆斯称这个中心为“9·11袭击者的纪念碑”。董事会议也变得异常激烈——反对者大声叫嚷这种行为不可接受;支持者则称反对工程的人为“褐衫党徒(纳粹德国冲锋队员)”。经过四个小时的艰难取证后,40位成员的董事会投票结果显示:10票弃权,1票否决,29票赞成。
1亿美元资金从何而来?
原本,费萨尔和贾马勒修建这项工程的目的是想用来培养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合作,改善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谁料想,这个清真寺计划现在却成为加速伊斯兰与美国文化两极化的罪魁祸首。对该计划的争论甚至已经超越了宗教范畴,直接延伸到国家政治、道德考量以及“9·11”意义的问题。
我问贾马勒:“如果当初考虑到这个清真寺计划会引来如此激烈的全民大争论,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贾马勒靠在椅子上,用低沉的声音回答道:“当然。即使知道这一切,我还会这样选择,因为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
在纽约,有关贾马勒要在公园广场建清真寺的争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话题,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当你生活在最大的移民城市时,你不知道下一个出场的会是谁。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中,有一些事件已经成为记录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1968年教师大罢工,1977年大骚乱,当然,还有“9·11”,都是纽约历史不可忘却的一部分。而如今关于世贸遗址建清真寺的争论,也势必会成为自由、开放的纽约的其中一个记录者。
贾马勒说,他来到45-51号公园广场后,生活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听说了有帕米拉·盖勒和罗伯特·斯宾斯这两人的存在,他们二人的博客可以当做是对穆斯林文化的入门教材。盖勒和斯宾斯还创办了一个名为“停止将美国伊斯兰化”的组织,并经常在“9·11”世贸遗址举行集会。
今年51岁的盖勒是《纽约观察报》的前助理发行商,他的博客已经名列共和党政客中的第16位,紧随麦凯恩。现在,盖勒已经是福克斯新闻频道关于伊斯兰事务的专家撰稿人;斯宾斯将近50岁,秃顶,一副学究模样。他们反对修建清真寺,博客里会聚了很多反对意见:这个地点恰巧迎合了在战争胜利地点竖立清真寺的伊斯兰教规;费萨尔拒绝承认哈马斯为恐怖组织;当然还有,从哪弄来1亿美金建造伊斯兰文化中心?
共和党人拉齐奥正在竞选纽约州长的宝座,他将文化中心的资金问题当做竞选的一个关键话题。他认为,清真寺的资金是由可疑外国势力资助的,并要求调查1亿美元的资金来源。其他人也要求资金流向必须向公众透明公开。
当问及费用问题时,贾马勒有些恼怒地叹着气:“我不知道钱从哪里来,我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必须筹资,我们会聘用私人审计师并与政府部门合作。”
这个声明并没有平息所谓的透明问题。此外,费萨尔阿訇也是关注的焦点,自从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以来,他便已经离开这里几周了。当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办公室拜访费萨尔妻子卡恩时,我问到了有关她丈夫失踪的话题。她争辩说,丈夫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最近的那次旅行计划。
美国人的恐惧症
对于美国文化中的伊斯兰因素,盖勒煞有介事地说:“穆斯林是第一批来到美国的移民群体,他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形态及政府机构都是优于我们的。”斯宾斯则对我说:“你可以去问一些穆斯林,他们会告诉你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先知)说的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想法甚至是主流。”
此后,斯宾斯向上凝视,并让我环顾四周:“请记住这一时刻和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所享受的自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你可能不知道,因为这种危险已经开始了。25到30年之后,你会想到这个地方并对自己说:斯宾斯是正确的。”
长久以来,在社区流传着一个谣言:“9·11”事件的领导人物穆罕默德·安塔就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街上与他擦肩而过。听到这些,我想起了来纽约开酒店的那群人。他们几乎都是穆斯林,许多人是阿拉伯人。安塔是否曾在一家停留并用母语与他们交谈呢?他们也许一同开怀大笑,也许相交甚欢……想到这些,我就有些不寒而栗。
网络上,有关在世贸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的讨论已经如火如荼,不过幸好我从不相信网上的东西,总是一笑而过。一天,我与当地游行中的积极人士阿历克斯、斯坦和鲍勃见了面。当我们穿过即将修建清真寺的空地时,鲍勃列举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居民区矗立起高大建筑会增加交通问题等等。
大家都知道的是,这个地区的穆斯林正在逐渐增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生活在东面较小的房子里,离这儿仅有几幢楼远,这些人当然需要一个祈祷的地方。但是鲍勃认为,由城市规划者提出在空地上修宗教场所是错误的做法。他觉得,当地人已经在此生活了几十年,他们对此地了如指掌。“我们有一个安静美好的社区,想这样一直保持下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这个计划。
哈丹尼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美国人,“9·11”恐怖袭击夺去了他儿子的生命——在纽约警察局工作的儿子看到飞机撞上大楼后,冲进世贸大楼帮助陷落在里面的人,然而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那天失去了儿子,但我支持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反对意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伊斯兰恐惧症。报复思想已经让我们向伊拉克发动战争,我们不能将公共政策建立于私人感情的层面上。”
一场摆脱文化冲突的礼拜
又到了穆斯林的圣日,我期待着能听到阿訇费萨尔的布道,但他却依然以旅游的名义跟公众玩着猫抓鼠游戏。所以,当日的布道者是拉弟夫。27岁的他是纽约大学伊斯兰中心主任,也是纽约警局的穆斯林布道者。
这之前的几天,我和一位美国穆斯林朋友在一起时,拉弟夫的名字还曾出现在我们的争论中。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近距离感受到拉弟夫的现场布道了。
当时天很热,这座城市被热浪袭击已经有好几周了。在旧伯灵顿大衣厂的地下室清真寺里,每一寸空气里都往外透着热气。坐在荧光灯下,汗水透出衬衫,你可以感觉到贾马勒曾经语重心长的感叹:在纽约,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确实有些破败。这里空间狭小,很不舒服,从各地赶来的人们坐在一个有薄薄细毛的绿灰色地毯上,拉弟夫戴上白头巾、穿上米黄色长袍开始讲话,向朝拜者吟诵。
我曾是伊斯兰礼拜者。1999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前,我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的清真寺里,以同样的方式跪拜着,当时一切都是使用阿拉伯语。但是在45-51号公园广场,拉弟夫却说着流利的美国英语。
拉弟夫说,斋月是安拉提供的一个机会,每个人必须接受。“不是只有这个月才是属于社区的,只要社区的人遵守它,它就可以实现……你和我都是成年穆斯林,为了真主我们有义务实行斋戒。我们有许多机会准备,我们应该懂得这能够提升自我。如果让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溜走,那么我就是一个傻瓜。”
不必管他所说的内容,布道就是布道。但是拉弟夫发音的方法,倒是有点像嘻哈音乐,又有点像穿越伊斯兰历史的古老使者。当时,坐在旧伯灵顿大衣厂地板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毕竟机会难得。也有一些清醒的人,他们想为贾马勒提供一个公园广场的替代建筑。更有可能的是,费萨尔的社区中心将会重建。到新的清真寺建好时,这个旧的地方即将消失,会被崭新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并且配有中央空调,就像人们在大教堂里舒适地祈祷一样。
从拉弟夫嘴里说出的东西好像是真正的穆斯林与美国结合的产物,它从一个特别的地方衍生而来,将你从每日的时空中突围出去,摆脱现实的桎梏和两种文化的冲突。此时,45-51号公园广场不再是世贸遗址附近的一所建筑,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
穆斯林礼拜耗时不长。离开富有争议的45-51号公园广场后,我走到了世贸大厦曾经矗立的地段。这个地点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成百上千的工人正在操纵起重机,驾驶着推土机,嘈杂声震耳欲聋——这是城市节奏的另一面。经过一番争吵后,这里将会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约1776英尺高的自由塔便是其中一所不可忽视的建筑物。我去的那天,一名建筑工人说他们正在修第20层――比费萨尔所设想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已经高出7层之多。完工时,这个大厦会是100多层。
这是一栋令人兴奋的建筑,你可以在这儿看到大城市的快速变幻,也可以感受到高楼快速崛起的快感。事实上,一些事物必须拔地而起。
7月27日晚上,一抹温柔的阳光优雅地发着余光,整个曼哈顿的纽约市政厅壮丽生辉,上班族们匆匆走向地铁前往郊区。在市政厅邻近的舞蹈学习中心,一个韩裔美国男孩与一个墨西哥裔女孩正在排练。登上短短的台阶后,你会看见几百人在礼堂集结,准备公众集会。这种集会是当地最有代表的定期集会之一,人们可以任意向董事会人员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公交交通、医院、社会保险……
突然,观众席中的一位男子大喊:“清真寺呢?”
霎时,“不要清真寺!世贸遗址不要清真寺!”的呼喊声久久在礼堂回荡……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谈到位于自由女神像对面的总督岛时说:“在过去250年里,上百万的移民来到这个庇护所。纽约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城市,政治纷争纷纷扰扰,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传统都经受住了考验,这座城市得到了上帝的爱和宽恕。”
布隆伯格的这番谈话针对的是纽约阿訇费萨尔和开发商贾马勒将在世贸遗址附近修建一座13层伊斯兰文化中心的计划。8月3日,在距离世贸遗址不远的一座会堂,约100位各界民众前来旁听地标保护委员会的决议。当委员会宣布不会授予一座建于1858年的建筑地标身份时,有人鼓掌欢迎,也有人流泪叹息。
没有得到地标身份,意味着这栋建筑得不到保护,意味着它的所有者将把它拆掉,兴建一座13层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其中还包括一座清真寺。该栋建筑就在世贸遗址的北侧,相隔只有两个街区。这个计划就犹如平静水面的一粒石子,在美国境内激起一片片涟漪。
萨拉·佩林之前曾发表多篇微博认为这无疑是“纳粹的阴谋”,是在大屠杀博物馆旁边树起一个标志,向“9·11”遇难者家属心上狠狠刺上一刀;一位在“9·11”中失去儿子的母亲说,反对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完全无关种族主义,只是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每一次经过世贸遗址都感觉像经历地狱和死亡,更不用说要在那里看到一座清真寺。”
尽管项目筹办人之一黛西·罕表示对受害者们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仍然辩解称:“我们希望(借助清真寺)修复穆斯林群体和美国主流社会的隔阂,开始疗伤的过程。”对许多美国民众而言,世贸遗址旁建清真寺意味着撕开久未愈合的伤口,但在黛西和清真寺的支持者看来,这个项目可以治疗伤痛。
在公众集会上,“世贸遗址不要清真寺”的口号此起彼伏。一位名为海伦·弗里德曼的演讲者登上讲台大声疾呼:“这就像是一匹特洛伊木马,会把敌人带进大门。”坐在弗里德曼身后的是纽约州参议员丹尼尔·斯果恩。当人们问他如何看待伊斯兰文化中心时,斯果恩果断回答:“我们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群体,不应该抑制某个群体的存在。”
类似这样的争论只是冰山一角。最近两个月以来,围绕在世贸遗址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和清真寺的话题,全美展开了一场全民大争论。对这样一个话题,谁都不能再保持沉默,谁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终究不是一个我们能说出对错的故事。
开发商的自白
第一次听到要在世贸遗址旁建一个13层高的伊斯兰文化中心(45-51号建筑)时,我的第一想法是:这简直太愚蠢了。一旦建成后,它将迫使一些在“9·11”袭击中丧失亲人的家庭重温惨剧,重新揭开他们的伤疤。这对穆斯林与美国文化的融合会有更大的帮助?
房间中,伊斯兰文化中心开发商贾马勒穿着蓝色西装静静地站着,用iPhone发着短信。“我不是来自别处,我是一个美国人,一个纽约人。”38岁的贾马勒闪烁着一双蓝眼睛,长着短短卷发的他,身材异常健硕。他的父亲是埃及裔美国人,母亲是波兰裔美国人,十几年来贾马勒一直从事房地产生意,公司做得很成功。
当我对45-51号建筑提出疑问时,贾马勒急躁地摇着头。“听着,你知道曼哈顿房地产市场如何运作的吗?这是纽约,不管你是谁,你都不止是挑选一座楼,搬进去,最后接手。你知道我看过多少地方?我都记不清楚了,之后才找到公园广场。那是我人生中最辛苦的一次谈判,整件事情几乎将我逼疯。”
但是他在买楼之前没有再三思考吗?他没有怀疑自己会捅马蜂窝吗?“不,我一刻也没想到这些。”
贾马勒介绍说:“‘9·11’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第61号建筑吃饭。有人袭击了我的国家、我的城市,我几乎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之后,我喜欢上祈祷,开始经常去沃伦街清真寺。不久,我在西百老汇的清真寺遇到了费萨尔。他是在那儿呆了二十多年的美国阿訇,他的布道美丽、宁静又有美国味儿。只是那里的地方太小,只能容下70个人,你几乎挤不进去。一次周五礼拜后,我对他说很欣赏他的布道,但是一次只有70人听到太可惜了。他微笑着表示感谢。”
“那时我就想:我们需要一所建筑。美国有很多穆斯林集中区,但大都是地下室,墙上洞迹斑斑,祈祷虽然神圣但周围环境实在太糟糕,那些地方让人感觉不舒服。所以我决定用我擅长的房地产生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且我已经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清真寺,更需要一个文化中心。为什么要把清真寺建在世贸遗址附近?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建筑,一个可以满足需要的建筑。之后,我对费萨尔说了这个想法,他同意了。”
清真寺建筑的计划听起来有些庞大,总花费约为1亿到1.5亿美元,13层的建筑里会有一个500个座位的表演艺术中心、烹饪学校、展览室、游泳池、健身馆、篮球场、饭店和艺术工作室,顶上两层供朝拜者使用。“我们坚持叫它朝拜室,而不是清真寺,是因为你可以在朝拜室举办各种其他活动。”
今年5月,费萨尔和贾马勒将此项计划提给曼哈顿下城的社区董事会财务委员会,并承诺会提供150个全职工作。同时他们还提交了中心外观的资料:蓝色、绿色相间,使用玻璃和钢筋,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结果,委员会一致表示同意。
然而当事情传开时,一场关于在世贸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是否合适的讨论全面展开。几周内,美国境内人人都在谈论这个清真寺计划。5月25日,社区董事会计划就此项工程开始投票。投票虽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却可以判断出当地社区对这项计划的支持力度。
投票开始前,茶党领导人马克·威廉姆斯称这个中心为“9·11袭击者的纪念碑”。董事会议也变得异常激烈——反对者大声叫嚷这种行为不可接受;支持者则称反对工程的人为“褐衫党徒(纳粹德国冲锋队员)”。经过四个小时的艰难取证后,40位成员的董事会投票结果显示:10票弃权,1票否决,29票赞成。
1亿美元资金从何而来?
原本,费萨尔和贾马勒修建这项工程的目的是想用来培养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合作,改善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谁料想,这个清真寺计划现在却成为加速伊斯兰与美国文化两极化的罪魁祸首。对该计划的争论甚至已经超越了宗教范畴,直接延伸到国家政治、道德考量以及“9·11”意义的问题。
我问贾马勒:“如果当初考虑到这个清真寺计划会引来如此激烈的全民大争论,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贾马勒靠在椅子上,用低沉的声音回答道:“当然。即使知道这一切,我还会这样选择,因为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
在纽约,有关贾马勒要在公园广场建清真寺的争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话题,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当你生活在最大的移民城市时,你不知道下一个出场的会是谁。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中,有一些事件已经成为记录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1968年教师大罢工,1977年大骚乱,当然,还有“9·11”,都是纽约历史不可忘却的一部分。而如今关于世贸遗址建清真寺的争论,也势必会成为自由、开放的纽约的其中一个记录者。
贾马勒说,他来到45-51号公园广场后,生活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听说了有帕米拉·盖勒和罗伯特·斯宾斯这两人的存在,他们二人的博客可以当做是对穆斯林文化的入门教材。盖勒和斯宾斯还创办了一个名为“停止将美国伊斯兰化”的组织,并经常在“9·11”世贸遗址举行集会。
今年51岁的盖勒是《纽约观察报》的前助理发行商,他的博客已经名列共和党政客中的第16位,紧随麦凯恩。现在,盖勒已经是福克斯新闻频道关于伊斯兰事务的专家撰稿人;斯宾斯将近50岁,秃顶,一副学究模样。他们反对修建清真寺,博客里会聚了很多反对意见:这个地点恰巧迎合了在战争胜利地点竖立清真寺的伊斯兰教规;费萨尔拒绝承认哈马斯为恐怖组织;当然还有,从哪弄来1亿美金建造伊斯兰文化中心?
共和党人拉齐奥正在竞选纽约州长的宝座,他将文化中心的资金问题当做竞选的一个关键话题。他认为,清真寺的资金是由可疑外国势力资助的,并要求调查1亿美元的资金来源。其他人也要求资金流向必须向公众透明公开。
当问及费用问题时,贾马勒有些恼怒地叹着气:“我不知道钱从哪里来,我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必须筹资,我们会聘用私人审计师并与政府部门合作。”
这个声明并没有平息所谓的透明问题。此外,费萨尔阿訇也是关注的焦点,自从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以来,他便已经离开这里几周了。当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办公室拜访费萨尔妻子卡恩时,我问到了有关她丈夫失踪的话题。她争辩说,丈夫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最近的那次旅行计划。
美国人的恐惧症
对于美国文化中的伊斯兰因素,盖勒煞有介事地说:“穆斯林是第一批来到美国的移民群体,他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形态及政府机构都是优于我们的。”斯宾斯则对我说:“你可以去问一些穆斯林,他们会告诉你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先知)说的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想法甚至是主流。”
此后,斯宾斯向上凝视,并让我环顾四周:“请记住这一时刻和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所享受的自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你可能不知道,因为这种危险已经开始了。25到30年之后,你会想到这个地方并对自己说:斯宾斯是正确的。”
长久以来,在社区流传着一个谣言:“9·11”事件的领导人物穆罕默德·安塔就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街上与他擦肩而过。听到这些,我想起了来纽约开酒店的那群人。他们几乎都是穆斯林,许多人是阿拉伯人。安塔是否曾在一家停留并用母语与他们交谈呢?他们也许一同开怀大笑,也许相交甚欢……想到这些,我就有些不寒而栗。
网络上,有关在世贸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的讨论已经如火如荼,不过幸好我从不相信网上的东西,总是一笑而过。一天,我与当地游行中的积极人士阿历克斯、斯坦和鲍勃见了面。当我们穿过即将修建清真寺的空地时,鲍勃列举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居民区矗立起高大建筑会增加交通问题等等。
大家都知道的是,这个地区的穆斯林正在逐渐增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生活在东面较小的房子里,离这儿仅有几幢楼远,这些人当然需要一个祈祷的地方。但是鲍勃认为,由城市规划者提出在空地上修宗教场所是错误的做法。他觉得,当地人已经在此生活了几十年,他们对此地了如指掌。“我们有一个安静美好的社区,想这样一直保持下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这个计划。
哈丹尼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美国人,“9·11”恐怖袭击夺去了他儿子的生命——在纽约警察局工作的儿子看到飞机撞上大楼后,冲进世贸大楼帮助陷落在里面的人,然而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那天失去了儿子,但我支持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反对意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伊斯兰恐惧症。报复思想已经让我们向伊拉克发动战争,我们不能将公共政策建立于私人感情的层面上。”
一场摆脱文化冲突的礼拜
又到了穆斯林的圣日,我期待着能听到阿訇费萨尔的布道,但他却依然以旅游的名义跟公众玩着猫抓鼠游戏。所以,当日的布道者是拉弟夫。27岁的他是纽约大学伊斯兰中心主任,也是纽约警局的穆斯林布道者。
这之前的几天,我和一位美国穆斯林朋友在一起时,拉弟夫的名字还曾出现在我们的争论中。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近距离感受到拉弟夫的现场布道了。
当时天很热,这座城市被热浪袭击已经有好几周了。在旧伯灵顿大衣厂的地下室清真寺里,每一寸空气里都往外透着热气。坐在荧光灯下,汗水透出衬衫,你可以感觉到贾马勒曾经语重心长的感叹:在纽约,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确实有些破败。这里空间狭小,很不舒服,从各地赶来的人们坐在一个有薄薄细毛的绿灰色地毯上,拉弟夫戴上白头巾、穿上米黄色长袍开始讲话,向朝拜者吟诵。
我曾是伊斯兰礼拜者。1999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前,我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的清真寺里,以同样的方式跪拜着,当时一切都是使用阿拉伯语。但是在45-51号公园广场,拉弟夫却说着流利的美国英语。
拉弟夫说,斋月是安拉提供的一个机会,每个人必须接受。“不是只有这个月才是属于社区的,只要社区的人遵守它,它就可以实现……你和我都是成年穆斯林,为了真主我们有义务实行斋戒。我们有许多机会准备,我们应该懂得这能够提升自我。如果让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溜走,那么我就是一个傻瓜。”
不必管他所说的内容,布道就是布道。但是拉弟夫发音的方法,倒是有点像嘻哈音乐,又有点像穿越伊斯兰历史的古老使者。当时,坐在旧伯灵顿大衣厂地板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毕竟机会难得。也有一些清醒的人,他们想为贾马勒提供一个公园广场的替代建筑。更有可能的是,费萨尔的社区中心将会重建。到新的清真寺建好时,这个旧的地方即将消失,会被崭新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并且配有中央空调,就像人们在大教堂里舒适地祈祷一样。
从拉弟夫嘴里说出的东西好像是真正的穆斯林与美国结合的产物,它从一个特别的地方衍生而来,将你从每日的时空中突围出去,摆脱现实的桎梏和两种文化的冲突。此时,45-51号公园广场不再是世贸遗址附近的一所建筑,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
穆斯林礼拜耗时不长。离开富有争议的45-51号公园广场后,我走到了世贸大厦曾经矗立的地段。这个地点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成百上千的工人正在操纵起重机,驾驶着推土机,嘈杂声震耳欲聋——这是城市节奏的另一面。经过一番争吵后,这里将会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约1776英尺高的自由塔便是其中一所不可忽视的建筑物。我去的那天,一名建筑工人说他们正在修第20层――比费萨尔所设想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已经高出7层之多。完工时,这个大厦会是100多层。
这是一栋令人兴奋的建筑,你可以在这儿看到大城市的快速变幻,也可以感受到高楼快速崛起的快感。事实上,一些事物必须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