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新制度经济学前沿问题探索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6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领域最新文献,全面梳理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进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入手,解释了交易费用与制度的存在性,并归纳总结了现阶段新制度经济学在市场、企业与政府等组织机构运行中聚焦的最优边界、产权合约、监督治理等问题的最新进展.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范式上引入机器学习、随机实验、计算语言学等新方法和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在研究内容上继续与法律、政治、历史、农业、劳动等领域相结合,并开始重视对社会规范类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尽管现阶段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原有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并没有根本性的颠覆,但许多观点对分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等热门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也根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中国研发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技术提升效果.本文选择财政研发资助政策、专利保护、汇率、货币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内生增长DSGE模型框架下分析其对研发创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汇率政策无法有效促进研发,在长期并不能有效提升技术进步,货币政策对技术的影响呈现中性,因而,保持汇率和货币政策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依然是重要的政策目标;财政研发资助的提高有助于刺激短期经济和提高经济增长率,但由于研发资助的提高引起了研发部门的拥挤效应,降低了国内研发部门的研发效率,因而从本文可以看到研发资助比例提高
本文基于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1)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当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并不利于控制杠杆率水平;(2)市场化改革去杠杆的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不利于经济去杠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去杠杆;(3)市场化改革对杠杆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市场化改革通过影响金融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债务水平大幅度上升,加上影响更为深远的老龄化问题,高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长期现象.在此背景下,指望"财政稳债务"已经不现实,同时,经济长期低迷导致低通胀、甚至通货紧缩,"货币稳通胀"因而也没有了必要.文章认为,在高政府债务背景下,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应该转向一个新组合——"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对财政来说,需要以发行政府债务来增加财政支出,弥补总需求的不足;对央行来说,通过购买政府债务来维持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在这
以中国近年来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现实背景和内在根源为思考起点,文章试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税制调整的产生背景、职能定位及政策用意,由此提炼与归结中国税制改革的逻辑机理和优化空间,并对新一轮财税改革提供方向指引.通过对税制改革历史进程的梳理,文章发现,各阶段税制改革均产生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内生于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并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契机,这决定了中国税制改革的渐进式特征.在充分明确中国税制局限性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新一轮税制改革应注重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地方税体系重构、加强减税降费等政策的短期应对能
人工智能这一现代技术的应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就包括未来社会将消除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论断.在消除脑、体劳动差别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向度主要表现为:代替人类劳动过程中的"双向运动"以及能够促进新劳动形态的生成.然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同样有其限度: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最终只会导致社会群体间撕裂和对立状态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仅仅依靠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类脑、体劳动间的差别.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作用的向度与限度,才能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得未来共产主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然而现实中却普遍面临严重的金融排斥,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优化升级.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日益受到各界关注.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种路径,认为银行部门、资本市场以及非正规金融在此方面均作出了有益探索.文章最后总结认为,微型金融的创新需考虑盈利目标与社会目标的权衡,防止出现使命漂移.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提供补贴助力小微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可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发挥有力作用.未来应从金融科技赋能视角为解决小微经济体融资问题创造可行条件、拓展全新思路,推动
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奠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与前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新时代的推进与深化四个发展阶段.百年来,党对合作化性质的认识日益成熟,对合作化发展中公有制的理解更切实际,对农民首创精神愈加尊重,逐渐从传统合作化走向新型合作化,丰富完善了合作化的理论体系.百年大党探索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业合作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引: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注重合作化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变革相联系
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方式转型,是建设我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对货币调控方式转型理论和各国政策实践进行简要梳理后,文章以货币数量与价格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对货币数量和利率与物价、经济增长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动态系数和权重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利率与物价、产出的动态系数和权重明显高于货币数量,价格变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中间变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章的发现,为我国货币政策由数量为主转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调控方式转型和健全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提供了可靠的实证研究支撑.
社会事实的清晰化是相关事实信息的函数,也是影响国家治理的关键变量.土地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是国家治理清晰化的基本对象,是治理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土地信息管理为分析对象,阐释了土地信息管理的清晰化维度及其政治逻辑.土地信息管理作为重要的国家治理技术,具体包括土地测绘、信息处理、过程控制和标准设定等技术,推动了土地规范属性、自然属性、管理属性和使用属性的清晰化.国家通过国家认证、标准化、资源配置和知识生产等介入和干预社会,不断拓展和延伸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土地信息管理说到底就是国家对土地进行信息化操作,
既有研究指出纵向获得感是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协调不平等与社会稳定关系,连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公众的纵向获得感如何产生的问题,相关讨论尚不充分.文章认为,福利再分配改革或者说定向社会保护作为快速经济发展的补充,可以带来公众的纵向获得感,最终促进社会稳定.文章以2004~2006年各省分阶段实施的免征农业税改革为契机,结合2004-2011年的四项全国代表性调查,应用三重差分设计实证考察了免征农业税改革对改革省份农民群体的因果干预效应.结果 表明,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