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主题的生动叙事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0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今年9月,中国的新闻媒体就进入了国庆报道时间,纷纷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开各种专题报道。就对外传播来说,如何让中国人的庆典进入海外受众的视野,让成就性报道不被误读为“中国威胁”是记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利用主场优势深入挖掘生动的中国故事、探索不同的呈现形式、拓展观察中国发展的维度,为关于70年庆典的宏大叙事寻找不同的视角,从微观、中观、宏观入手,丰富报道的层次,让宏大主题变得生动有趣。
  一、微观视角:讲故事、重细节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外媒往往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个复杂的概念和事件通过人物的经历展现出来。想要让宏大主题的报道贴近西方受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情,就必须讲好故事。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乍看之下是对外传播很难驾驭的一个议题,因为如果只是报道主题教育活动本身,不添加必要的背景,不做内涵阐释,相关报道就会变成宣传说教,信息过于空洞,外国受众难免会觉得云里雾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新华社对外部《读懂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一文,跳脱出对于主题教育活动的一味宣传,通过平实的语言,向外国受众讲述了三个共产党员的小故事。95岁的战争英雄张富清60年来对自己的军功只字未提,退伍后选择在穷乡僻壤工作奉献一生;乡村女医生高银水每天都要来回走上十几公里的山路,为村民们送医送药;33岁的飞行试验工程师戴维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测试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只为向公众交付一架真正安全的飞机。这些平凡岗位上的人们,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而文章通过记录他们的事迹,提炼故事背后共通的人类情感,很容易打动外国受众。
  为使稿件取得积极的对外传播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反复和外国专家沟通打磨,在外国专家的建议下,删去了口号式的宣传,并在行文中更多使用白描的手法和镜头式的语言。文字报道和相应的视频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均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外媒对于宏大主题的报道也離不开好故事。英国《卫报》在一篇题为《新中国成立70年故事》的稿件中,将70周年划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用普通人的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文章中老北京胡同居民李冲(音译)亲历了第一批民营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见证了同龄的年轻人从乡村涌入城市、在各行各业奋斗打拼的历程。作为一名自行车修理工,他从一个只有富裕人家才能买得起自行车的贫穷社会走向了一个共享单车遍地的新时代。这些亲历者的故事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时代肖像。
  二、中观视角:行业变迁展现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显著增强,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也给正面报道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数据支撑。
  但如果只是一概而论地描述70年GDP的增长速度,就会显得空泛。通过行业的变革来体现70年巨变,才能形象化地展现一些行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可读性、传播效果才会大大增强。
  依托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报告,新华社对外部开辟了“新中国70年”栏目,从工业、能源、教育、医疗卫生、人权等各个领域,用尽量短小精悍的语言,描绘各行各业的变迁。这些稿件从老百姓的吃、穿、住、行的变化体现行业的变革,贴近生活,言之有物。
  在描绘行业变革的叙事中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发展的70年也是中国产业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工业体系深度融合的70年,对外传播不能不提的议题是中国产业和世界的深度交融。
  例如,“新中国70年”栏目开栏之作《从闭塞的农业社会到世界工业强国》一文回答了这样三个问题:“世界工厂”是如何白手起家的? 中国是如何提升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 中国工业将如何为世界的共享未来作出贡献? 文章从国外受众的视角出发,以新颖的问答式结构、精当的篇幅、以小见大地讲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中国故事,解释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的联系。《中国经济70年动能巨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巩固》将各种经济体的共同发展比喻为一场优美和谐的大合唱,生动地阐释了中国经济的特色。《70年,中国人更长寿更健康》《70年,国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以及《70年,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对新中国70年来的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娓娓道来,可读性突出。《中国工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攀升》《中国能源领域实现历史巨变》从企业运行入手,用较小的切口展现了工业和能源领域的显著成就。《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 中国经济再平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信用评级、债券市场开放力度加大》《夜间经济蓬勃发展 展示中国消费潜力》等稿件,结合数据发布和鲜活的经济现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巨大潜力,反映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预期和信心。
  国内的其他外宣媒体在进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时,也有许多透过行业视角探讨中国与外界不断变化的关系的报道。例如,《中国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留学不再是精英的专利》,从留学生的视角呈现了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如今,每年都有几十万留学生前往世界各地求学,难以想象这个群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20几人。文章采访了多名留学生,他们热切归国创业的心态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发展给个人带来的机遇。
  三、宏观视角:挖掘成就背后的制度逻辑 对外展现“四个自信”
  国庆报道很多都集中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上,但就对外报道来说,只讲“中国能”还不能满足海外受众的需要,他们更关心“中国为什么能”。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把有意思的故事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制度的层面和受众进行沟通和探讨,从而让其对中国经济运行的机制有更多了解,由经济走进中国社会、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走进中国的文化。
  近期,新华社对外部播发了一系列新媒体作品,聚焦“中国为什么能”。其中,《养活14亿人,中国为什么能?》一稿通过数据可视化、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中国利用“北粮南运”、发展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官员问责机制与农业生产挂钩等措施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在记录成就的同时回应了全球政府的共同关切: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这篇报道充分挖掘了中国粮食生产成就背后的制度因素,为世界解读“中国经验”。
  除此之外,新华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策划中也注重加强对外言论报道,主动发声重新定义一些概念。比如,评论《速度与效率 中国逐梦民族复兴在路上》对“中国速度”进行了新的诠释——“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速度’已经不限于简单的GDP增速,更体现在中国加速推动创新、追求绿色发展、推进市场化改革等方方面面”。文章对“中国速度”的重新定义,体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抱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决心,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良好尝试。
  应该说,这些精心策划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民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国民众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展现了他们面对挑战和压力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既有故事性,又有思辨性,内容和展现形式都比较充分多样。相比之下,外媒对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的报道篇幅有限,这就更加凸显了外宣媒体围绕重大主题做好议题设置的必要性。
  在中国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国内外宣媒体更有责任去脚踏实地,不断探索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用更广阔的视角、更精准的表达来呈现中国发展的进程,阐释成就的来龙去脉,向外界展现一个不断发展的、真实的中国。这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初心所在。
其他文献
在武汉一条安静、冷清的街道上,一家咖啡馆里弥漫着咖啡豆、消毒剂和医用酒精的混合气味。  武汉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虽然这里的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关闭状态,一家名为Wakanda的咖啡馆却在全力营业。七名咖啡师每天争分夺秒地调制出约500杯咖啡,并将咖啡免费送到三家医院。  “医生和护士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作斗争。我们只是想用我们的方式帮助他们——提供一些好咖啡。”咖啡店老板田亚珍
期刊
三名护士发现自己被困在汉口火车站外,因为就在一天前,武汉市政府宣布停运全市公共交通以防止在这里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向外蔓延。  这些护士在5公里以外的同济医院工作。他们提前结束春节假期返回工作岗位。带着沉甸甸的行李和老家亲戚送的食物,他们不知该如何从火车站去医院。  53岁的武汉居民陈辉(音)在网上看到了护士们的求助信息,戴上口罩去车站接他们。汉口火车站就在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附近,该市场被认为是此次
期刊
讨论人:  纪 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庆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姬德强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  刘 俊 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员、《现代传播》责任编辑  从鼠疫、黑死病到非典、埃博拉,人类每一个族群遇到的传染性疾病都在一定范围内给生命、社会治理带来了危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
期刊
电商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互联网新路径,也是新经济反哺社会发展的典型例子。尽管电商扶贫的有效路径仍在不断完善,但已初步展示出对促进中国扶贫事业的能量。  自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后,电子商务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互联网时代的新路径,在精准扶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8)》显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3.8%。农村电商
期刊
2020年的春节假期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极为特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扩散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所带来的国际国内连锁反应引发海外舆论高度关注。  近期国内外媒体有关疫情的报道数量多、覆盖面广,除了患者救治、防控措施、医疗物资等硬新闻外,一批关注疫情影响下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稿件也屡见报端。疫情防控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本身也是防疫
期刊
作者蒂姆·温特(Tim Winter)是西澳大利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社会科学学院文学院教授。作者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贸易、基础设施、文化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通过电信,金融,立法和旅游业以及公路、铁路、海运和管道来连接各大洲,连接欧亚大陆。  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研究都集中在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丝绸之路建设一直被视为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
期刊
该书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一位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强(Fang Qiang),他曾任美国中国历史学家学会主席,现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中国新世纪”系列丛书主编以及《美华史记》主编;另一位是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李小兵(Li Xiaobing)。本书从历史维度讲述了自清朝末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政府机构所采取的反腐败措施及反腐败效果。作者认为,腐败绝非中国
期刊
驻外使领馆在国际传播、公共外交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各驻外使领馆举行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活动。本文基于外交部及中国驻外使领馆官网以及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分析了中国驻外使领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球公共外交活动,以期为未来节庆外交的互动模式和本土化创意提供参考。  一、驻外使领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共外交活动互动模式分析  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各使领馆提前一年便
期刊
为纪念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数以万计中国人生命、记录并揭批日军罪行的义举,南京市政府新闻办邀请中丹两国艺术家合力创作纪念雕像,赠与辛德贝格的家乡丹麦奥胡斯市。  2019年8月31日上午,由南京市政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和奥胡斯市政府合作举办的“辛德贝格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丹麦奥胡斯市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Marselis
期刊
当代中国文化的兴起与繁盛,与新中国70年所取得的壮丽成就和非凡业绩息息相关,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践行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最大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鲜明的国家文化理念与符号特征,在历时性的演进过程中愈发显现厚重感,与传统中华文明自然衔接。可以认为,由理念、内容、符号相结合的当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