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防治及对产量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mufe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生理性病害,每年在水稻生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导致生育期延长,产量降低。掌握赤枯病的发病规律,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夺取水稻丰产丰收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稻;赤枯病;防治;产量;影响
  水稻赤枯病一般在水稻栽插到大田2—3周后开始发生,在杂交稻和常规稻上都有发病。
  1 水稻赤枯病的发病原因。
  1.1 长期灌深水 由于每年栽稻时对水的需求量很大,有些农户唯恐栽后缺水,灌水很深,特别是植株矮小的机插秧苗,长时间淹没在水中,根系无法呼吸,生理机能减弱,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引起赤枯。
  1.2 地势不平,排水不畅 高处缺水,低处积水。低洼处的秧苗长期处于深水之中,遇大雨,田间积水无法排出,引起发病。
  1.3 地里留存麦草太多 麦草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毒害秧苗根系,造成土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困难,吸收N、P、K等都受影响,尤其对钾的吸收受阻最大,故表现赤枯症状。有些地块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也表现如此。
  1.4 新开垦的稻田 由于田间工程的实施,在原来的地里又开挖了沟、渠、路,造成稻田部分熟土被挖走,留下生土,土壤缺磷严重,可溶性碘含量增加,造成赤枯。
  2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
  发病初期秧苗生长缓慢,叶色渐变浓绿,下部叶片的叶尖沿中脉处出现锈色至红褐色斑点,后扩展成赤褐色,植株矮小,叶片硬而脆,叶色发红,百姓俗称“红叶病”。根系呈赤褐色至深褐色,多混有黑根或烂根。病害发生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由叶尖向叶基部发展,严重的只有新长出的2片嫩叶为绿色,有的下部叶片枯死。分蘖、抽穗、成熟期推迟。


  3 水稻赤枯病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一)可以看出:
  3.1 赤枯病对水稻株高的影响最大 常规稻平均株高降低18.3cm,杂交稻平均株高降低47cm,影响最重的杂交稻株高仅70.2cm,比无病的降低58.2cm,非常显著。
  3.2 对杂交稻叶片的影响较大 健株叶片长,叶面积大,病株叶片明显缩短,叶面积小。
  3.3 对节间的影响 对穗下节间的影响最大,病株比健株的穗下节间平均要缩短11.24cm,并且杂交稻病株比健株还少一个节间。
  3.4 对分蘖的影响 健株无效分蘖少,无效分蘖率低;病株无效分蘖多,无效分蘖率高。这些增加的无效分蘖与有效分蘖争夺肥水,严重影响产量。
  4 水稻赤枯病对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二)可以看出:健株水稻抽穗结实早,提前收获。病株抽穗结实晚,成熟晚。病株虽然也孕穗,却迟迟抽不出来。生育期的推迟,影响了水稻灌浆结实,影响产量。
  从表(三)可以看出:
  5.1 穗粒数 病株比健株的穗粒数明显减少,空秕粒增加。对杂交稻影响最重的每穗仅有29.4粒,空秕率51.8%,且有半数以上的分蘖不能成穗。
  5.2 千粒重 病株的千粒重低,健株的千粒重高。
  5.3 产量 病株比健株产量明显降低,杂交稻低344.7公斤/亩,极为显著;常规稻低141.1公斤,也十分显著。
  由此可见,赤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非常大。
  6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水稻赤枯病对植株性状和生育期的影响都非常大,如不及时加以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赤枯病的防治,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
  6.1 水浆管理 水稻在栽后不能大水灌溉,要浅水勤灌,水不能淹没水稻心叶。对于地势高低不平的稻田,要留田埂,将高处和低处分割开来,防止高处缺水,低处积水。在地边要开平水缺,防止连降暴雨积水,预防和减轻病害。
  6.2 处理麦草 小麦收割后要及时将田间过多的麦草拉出田外,只留少量打碎的麦草,并每公顷增施秸秆腐熟剂30公斤和尿素75公斤,促进秸秆腐熟,防止秸秆和秧苗争夺肥水,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土中氧气充足,根系能够正常吸收营养元素,避免发病。
  6.3 对于生土田,要重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以改良土壤。
  6.4 已经发病的稻田,要立即排干田水,晒田中耕 利于土壤通风透气,有毒气体排出。每公顷追施草木灰750公斤或氯化钾45公斤,过磷酸钙300-450公斤,重点施在病株周围。同时叶面喷施芸苔素等生长调节剂,调节植株生长,促苗尽快转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丰力素等叶面肥,给植株补充营养,促苗生长。
  参考文献
  [1] 上海农学院主编。《植物病理及农作物病害防治》。农业出版社。1990.5
  [2] 张洪光主编。《庄稼医生实用手册》。农业出版社。1995.3
其他文献
摘要:灌浆是从钻孔当中把具有流动性、胶凝性的浆液,依据相关配合需求,利用一定的压力将其注入到建筑接缝当中,促使整体上得以很好的优化,从而起到防水、凝结、超强的墙体性能。文章针对几种较为常用的水利灌浆施工技术开展相关论述,望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灌浆;施工技术;水利工程  按照灌浆施工技术所发挥的的影响意义,一般将灌浆施工技术分为七种类型:帷幕灌浆、固结灌浆、回填灌浆、接触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历年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存在年久老化失修、渠道堵塞严重、水利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因此,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力度,广辟投资渠道,积极融资,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状;发展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
摘要: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有一定影响,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以及玉米产量的变化,探讨玉米单株与群体效应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一定密度下保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保持单株与群体的平衡发展,才能获得玉米高产。  关键词:种植密度;玉米单株;群体效应  引言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提
摘要:本文从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出发,结合农业用水问题,阐明要发展推广节水灌溉,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其主要问题在于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同时,特别要提高最基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  关键词:节水灌溉;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被称为地球的血液。早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我国就提出“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就天津而言,面对近些年
玉米褐斑病近年来已成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一种常发性病害,该病一般在玉米8~11片叶时开始发病,主要侵染叶片、叶鞘、茎秆,叶片上病斑小而密集,直径1mm左右,多自叶片上半部和基部发生,初期病部变黄,以后逐渐干枯;叶鞘及叶片主脉上病斑稍大,常愈合成大而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全部干枯,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1 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