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111-0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都在探索讨论的课题,我在多年的高中体育教育过程中也不断探索、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总结了一点经验。在此就谈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1 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本是一门热血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然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统得过死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多数体育教师只有按照传统观念,一招一式的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2 体育课发展个性的一般原则
2.1 识别承认学生个性原则。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很自然的表现出他们的个性来,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善于观察识别他们的个性,同时要承认他们的个性。
2.2 激励不同个性原则。每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我们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后就得承认他们个体的差异,并加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个性发展。
2.3 适宜引导和培养不同个性原则。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练自己性格。
2.4 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2.4.1 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2.4.2 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性格的学生,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
3 体育课中几种发展学生个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准备活动是发展个性的极好方法。在准备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按教师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如:游戏、健身操、跑步、小比赛等等。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也可以参加进去同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充分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我们整个教学作好了准备。我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锻能力也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自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认识能力;②实践能力;③调节能力;④检查能力。在教学中我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的自锻能力。这一过程也是他们个性发展的过程。
3.3 开设选项课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开设选项课一般是在一周开设一课时,在课中教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但要当好导演同时也要当好演员,和学生共同活动,共同讨论。
3.4 “俱乐部”式的教学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方式:学生光在一周两节体育课中的学习和活动是不行的,必须要在课外继续锻炼和学习。“俱乐部”式的教学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的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学生会自觉的去收集资料并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充分展示自我。但在这里我要提醒的是在课外教师要关注他们积极帮助他们。
4 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注意“活”而不“险”。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其学生身体必须加入到激烈的运动中去,并且使用一定的辅助器材,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有预见性,预见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使教学过程“活”而不“险”,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4.2 注意“活”而不“乱”。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这对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常常会借机捣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活”而“乱”。
4.3 注意“活”而不“放”。让学生“活”起来,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另一面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活泼地发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都在探索讨论的课题,我在多年的高中体育教育过程中也不断探索、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总结了一点经验。在此就谈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1 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本是一门热血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然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统得过死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多数体育教师只有按照传统观念,一招一式的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2 体育课发展个性的一般原则
2.1 识别承认学生个性原则。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很自然的表现出他们的个性来,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善于观察识别他们的个性,同时要承认他们的个性。
2.2 激励不同个性原则。每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我们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后就得承认他们个体的差异,并加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个性发展。
2.3 适宜引导和培养不同个性原则。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练自己性格。
2.4 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2.4.1 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2.4.2 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性格的学生,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
3 体育课中几种发展学生个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准备活动是发展个性的极好方法。在准备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按教师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如:游戏、健身操、跑步、小比赛等等。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也可以参加进去同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充分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我们整个教学作好了准备。我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锻能力也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自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认识能力;②实践能力;③调节能力;④检查能力。在教学中我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的自锻能力。这一过程也是他们个性发展的过程。
3.3 开设选项课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开设选项课一般是在一周开设一课时,在课中教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但要当好导演同时也要当好演员,和学生共同活动,共同讨论。
3.4 “俱乐部”式的教学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方式:学生光在一周两节体育课中的学习和活动是不行的,必须要在课外继续锻炼和学习。“俱乐部”式的教学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的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学生会自觉的去收集资料并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充分展示自我。但在这里我要提醒的是在课外教师要关注他们积极帮助他们。
4 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注意“活”而不“险”。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其学生身体必须加入到激烈的运动中去,并且使用一定的辅助器材,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有预见性,预见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使教学过程“活”而不“险”,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4.2 注意“活”而不“乱”。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这对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常常会借机捣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活”而“乱”。
4.3 注意“活”而不“放”。让学生“活”起来,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另一面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活泼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