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提琴演奏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大提琴演奏技巧的训练,更要加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个大提琴表演者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对表演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进行良好调控,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表演。本文分析了大提琴演奏过程中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和在大提琴演奏表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心理障碍,提出了在大提琴演奏表演中心理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心理素质 演奏技巧 乐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83-03
大提琴演奏是一项结合了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大提琴演奏者在表演中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在实际的大提琴作品演奏过程中,很多学生很难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把控,这样不仅很难将作品中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而且在展现个人演奏水平方面也同样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大提琴演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于学习者正常而基本的一个教学,在演奏心理调控以及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心理素质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一)心理素质对于大提琴演奏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艺术的熏陶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本身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在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情趣。大提琴在演奏过程中具有广阔的音域,它的形式古朴典雅、声音动听、演奏行云流水,无论是对意境的表达,还是对声音情境的传递都极为鲜明。学生在感受大提琴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大提琴的美,在对大提琴实践演奏的过程中,美的体验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演奏心理中的感觉与注意力决定且影响着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成功的大提琴演奏表演与演奏者的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奏者对于大提琴演奏的作品有着最为直接的认知,所以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对于作品中情绪的掌控、作品音色与音量、节奏的变化以及观众共鸣等等。
(三)演奏心理中的想象、情绪及情感对大提琴演奏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演奏者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使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演奏得更加丰满,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首先感动自己才能够感动观众,其次要加强音乐综合素质的运用,比如演奏技术技巧、作品内容、作品风格的掌握等,所以應当不断提升演奏者的兴趣,才能够逐步提高演奏者的音乐素养。
二、心理素质对大提琴演奏的影响因素
大提琴演奏艺术,依靠音乐输出表达演奏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依靠音乐语言艺术来体现音乐艺术作品,通过音乐作品和演奏者的完美演奏有效融合,才能够完成演奏者对作品的思想情感抒发。演奏者不仅要拥有完整的情感体验,在演奏过程中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大提琴演奏效果也有所差异。
(一)情感
情感是演奏者对于外界环境产生刺激的真实态度,演奏者的情感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演奏过程。所以在演奏时必须要增强信心,在学习时要树立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在表演中取得成功。
(二)意识
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如果无法摆脱自己的意识,则难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演奏能力,所以要通过大提琴演奏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转换为自动化的技能。演奏者在自动调控生理机能运动时,才能够将大脑的意识活动有效融入到音乐情感的抒发之中。所以大提琴演奏时应当加强有意识和无意识间的相互影响,通过两者合理的控制才能够使演奏技巧运用得更加自然。
三、大提琴演奏不良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一)演奏者自信心严重缺失
自信心是乐曲演奏的灵魂。自信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但是在教学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大提琴学习的初始阶段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开始产生厌倦情绪,上课坐立难安,学习的效率也明显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大提琴学习会越来越懈怠,甚至会逐步放弃大提琴的学习,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演奏者自信心严重缺失所致。
(二)在演奏过程中过于重视技巧表现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技巧,学习大提琴也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种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快速入门、积极学习、进步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初期养成正确的学习大提琴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代大提琴教学中不难看出,一些大提琴教育者过分注重演奏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讲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们演奏情感的表现,这样就会使学生们演奏的曲目,虽有其声,却显现不出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注重演奏技巧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表现力的培养。在重视演奏技巧的同时,加强自身肢体协调性,在演奏过程中让观众享受视听双重乐趣。
(三)对于演奏得失感重视程度过高
许多教师对学生演奏的基本要求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大提琴演奏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在演奏其他方面的培养,比如演奏得失感方面没有做到有效的纠正与引导,使学生进步速度受到阻碍,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也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在学习大提琴中十分常见,演奏者过于重视得失会产生不良心理,不但无法演奏出作品的真实感情,还会造成学生对一些作品产生排斥。所以在实际学习大提琴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累计,不好高骛远,在逐渐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自信。
(四)大提琴演奏教学方式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学生在传统的大提琴演奏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经验不同,所以学习能力也有所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存在的大提琴演奏问题,教师只是从概念上进行简单的引导,却并没有告诉学生实用的解决技巧。由于教师对于大提琴演奏理解的不同,教学模式存在差异,与学生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并没有解决技巧,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这也是学生出现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五)教师评价标准及方式偏差
学生对于大提琴作品的理解认知由于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不能太单一,评价方式上也不能有偏差。单一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评价标准,从而失去信心。
四、大提琴学习中心理素质培养与调控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练习,更要引导学生在演奏时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临场表演时更加灵活自如,建立舞台自信心。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情况,将课程目标更为细致化,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其次,大提琴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上要由浅入深,使得学生对大提琴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把握。在进行基本知识的了解之上,进行演奏层面的分析,例如基本技法、演奏技巧等等。最后,可以通过经典大提琴曲目的欣赏,使得学生感受到大提琴当中的美感,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
(二)在大提琴演奏教学中帮助学生端正表演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表演心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大提琴学习过程中,能够用作品表达作品,并不是为了奖项或者是名利而去表演。在演奏过程中,应当对于音乐情感有一个全面且细致的把握,才能够用独特的情感感染观众。
民间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主要意思是任何艺术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不易的,当学生初次接触大提琴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端正表演心态,提高其表演心理素质,而教学上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大提琴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首先可以在教学之前播放大提琴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对大提琴的初次接触到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教师应该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才能够稳定学生的兴趣,将其转化为意志力。
(三)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临场失误
学生在大提琴表演中,如果存在临场失误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优秀的演奏家在大提琴演奏中也难以避免留下遗憾,所以演奏者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如果临场表演中存在失误应当及时处理。临场失误主要表现在换把、音准失误、紧张忘谱等等,如果在演奏时出现这一情况,演奏者必须要调整情绪,调整呼吸,切记不要由于更多的慌乱而再次产生更多的错误,通过稳定情绪做到气定神闲,从容演奏,切记不要由于一点细节失误而影响整个演出。
一些大提琴演奏者在进行演奏时,可能会忽视演奏情感的表达与作品内涵的诠释,大提琴的舞台演奏如果只有技术和技巧, 那么整个表演就变得十分空洞, 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以及舞台感不够强,在演奏过程中会出现过度重视技术技巧,而却忽略了演奏动作与情感完美融合的感觉。大提琴演奏过程中出现失误或突发事件有时是在所难免的,这时一个优秀的大提琴演奏者会以舞台素质意识感应,对出现的问题迅速找到最得体的弥补方式,用其来巧妙化解一场来自演奏者意识决定的危机。
(四)丰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在大提琴教学中应当加强课内外教学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会消除学生的恐惧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积极的面对观众,在表演中凸显自身的个性,发挥学生的音乐天赋。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和挑战,所以教师应当对他们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通过引导和帮助逐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示范教学与模仿教学的局限性,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应用情景教学法与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的节奏与肌肉记忆,使大提琴演奏教学更具科学性与规范化,切实增强大提琴演奏教学的可接受性。
(五)构建科学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切记不要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长之处,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虽然有的学生演奏技巧不好,但是却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教师便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况进行教学引导,能够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
五、结语
演奏是人类内心情感表达的方法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大提琴演奏的表现形式与其他乐器相比更具有难度,其表现形式更加需要将情感所表达的意义与基本艺术规律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大提琴演奏者想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不仅需要掌握大提琴演奏的各种技术技巧,还要提高自身的演奏表现力以及对大提琴作品不断追求与感知力的运用。培养大提琴演奏艺术审美表现力,需要不断丰富自我演奏的艺术修养,不断培养大提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小松.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J].当代音乐,2019,(01).
[2]常江.关于提高艺术院校大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思考及建议[J].北方音乐,2019,(02).
[3]孙昕阳.高校零起點大提琴教学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9,(08).
[4]赵彦鸣.格里格《a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民族性与演奏技法初探[J].北方音乐,2019,(04).
[5]孙昕阳.高校大提琴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音乐,2019,(04).
[6]买买提艾力·阿不都克力木.关于大提琴演奏中的心理与美感意识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05).
[7]孙昕阳.中国大提琴作品的演奏及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9,(06).
[8]刚妍.秦文琛的音乐创作研究——《太阳的影子Ⅲ》分析[J].当代音乐,2019,(05).
[9]段新惠.浅谈对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的体会[J].黄河之声,2019,(07).
[10]李永嘉.浅谈倍大提琴在乐队表演中的作用及情感[J].北方音乐,2019,(09).
[11]买买提艾力·阿不都克力木.提高大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2019,(20).
[12]仲秋.大提琴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探究[J].艺术科技,2019,(10).
[13]夏捷.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体会[J].北方音乐,2019,(13).
关键词:心理素质 演奏技巧 乐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83-03
大提琴演奏是一项结合了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大提琴演奏者在表演中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在实际的大提琴作品演奏过程中,很多学生很难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把控,这样不仅很难将作品中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而且在展现个人演奏水平方面也同样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大提琴演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于学习者正常而基本的一个教学,在演奏心理调控以及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心理素质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一)心理素质对于大提琴演奏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艺术的熏陶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本身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在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情趣。大提琴在演奏过程中具有广阔的音域,它的形式古朴典雅、声音动听、演奏行云流水,无论是对意境的表达,还是对声音情境的传递都极为鲜明。学生在感受大提琴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大提琴的美,在对大提琴实践演奏的过程中,美的体验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演奏心理中的感觉与注意力决定且影响着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成功的大提琴演奏表演与演奏者的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奏者对于大提琴演奏的作品有着最为直接的认知,所以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对于作品中情绪的掌控、作品音色与音量、节奏的变化以及观众共鸣等等。
(三)演奏心理中的想象、情绪及情感对大提琴演奏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演奏者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使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演奏得更加丰满,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首先感动自己才能够感动观众,其次要加强音乐综合素质的运用,比如演奏技术技巧、作品内容、作品风格的掌握等,所以應当不断提升演奏者的兴趣,才能够逐步提高演奏者的音乐素养。
二、心理素质对大提琴演奏的影响因素
大提琴演奏艺术,依靠音乐输出表达演奏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依靠音乐语言艺术来体现音乐艺术作品,通过音乐作品和演奏者的完美演奏有效融合,才能够完成演奏者对作品的思想情感抒发。演奏者不仅要拥有完整的情感体验,在演奏过程中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大提琴演奏效果也有所差异。
(一)情感
情感是演奏者对于外界环境产生刺激的真实态度,演奏者的情感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演奏过程。所以在演奏时必须要增强信心,在学习时要树立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在表演中取得成功。
(二)意识
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如果无法摆脱自己的意识,则难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演奏能力,所以要通过大提琴演奏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转换为自动化的技能。演奏者在自动调控生理机能运动时,才能够将大脑的意识活动有效融入到音乐情感的抒发之中。所以大提琴演奏时应当加强有意识和无意识间的相互影响,通过两者合理的控制才能够使演奏技巧运用得更加自然。
三、大提琴演奏不良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一)演奏者自信心严重缺失
自信心是乐曲演奏的灵魂。自信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但是在教学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大提琴学习的初始阶段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开始产生厌倦情绪,上课坐立难安,学习的效率也明显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大提琴学习会越来越懈怠,甚至会逐步放弃大提琴的学习,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演奏者自信心严重缺失所致。
(二)在演奏过程中过于重视技巧表现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技巧,学习大提琴也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种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快速入门、积极学习、进步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初期养成正确的学习大提琴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代大提琴教学中不难看出,一些大提琴教育者过分注重演奏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讲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们演奏情感的表现,这样就会使学生们演奏的曲目,虽有其声,却显现不出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注重演奏技巧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表现力的培养。在重视演奏技巧的同时,加强自身肢体协调性,在演奏过程中让观众享受视听双重乐趣。
(三)对于演奏得失感重视程度过高
许多教师对学生演奏的基本要求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大提琴演奏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在演奏其他方面的培养,比如演奏得失感方面没有做到有效的纠正与引导,使学生进步速度受到阻碍,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也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在学习大提琴中十分常见,演奏者过于重视得失会产生不良心理,不但无法演奏出作品的真实感情,还会造成学生对一些作品产生排斥。所以在实际学习大提琴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累计,不好高骛远,在逐渐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自信。
(四)大提琴演奏教学方式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学生在传统的大提琴演奏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经验不同,所以学习能力也有所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存在的大提琴演奏问题,教师只是从概念上进行简单的引导,却并没有告诉学生实用的解决技巧。由于教师对于大提琴演奏理解的不同,教学模式存在差异,与学生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并没有解决技巧,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这也是学生出现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五)教师评价标准及方式偏差
学生对于大提琴作品的理解认知由于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不能太单一,评价方式上也不能有偏差。单一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评价标准,从而失去信心。
四、大提琴学习中心理素质培养与调控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练习,更要引导学生在演奏时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临场表演时更加灵活自如,建立舞台自信心。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情况,将课程目标更为细致化,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其次,大提琴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上要由浅入深,使得学生对大提琴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把握。在进行基本知识的了解之上,进行演奏层面的分析,例如基本技法、演奏技巧等等。最后,可以通过经典大提琴曲目的欣赏,使得学生感受到大提琴当中的美感,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
(二)在大提琴演奏教学中帮助学生端正表演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表演心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大提琴学习过程中,能够用作品表达作品,并不是为了奖项或者是名利而去表演。在演奏过程中,应当对于音乐情感有一个全面且细致的把握,才能够用独特的情感感染观众。
民间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主要意思是任何艺术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不易的,当学生初次接触大提琴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端正表演心态,提高其表演心理素质,而教学上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大提琴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首先可以在教学之前播放大提琴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对大提琴的初次接触到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教师应该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才能够稳定学生的兴趣,将其转化为意志力。
(三)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临场失误
学生在大提琴表演中,如果存在临场失误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优秀的演奏家在大提琴演奏中也难以避免留下遗憾,所以演奏者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如果临场表演中存在失误应当及时处理。临场失误主要表现在换把、音准失误、紧张忘谱等等,如果在演奏时出现这一情况,演奏者必须要调整情绪,调整呼吸,切记不要由于更多的慌乱而再次产生更多的错误,通过稳定情绪做到气定神闲,从容演奏,切记不要由于一点细节失误而影响整个演出。
一些大提琴演奏者在进行演奏时,可能会忽视演奏情感的表达与作品内涵的诠释,大提琴的舞台演奏如果只有技术和技巧, 那么整个表演就变得十分空洞, 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以及舞台感不够强,在演奏过程中会出现过度重视技术技巧,而却忽略了演奏动作与情感完美融合的感觉。大提琴演奏过程中出现失误或突发事件有时是在所难免的,这时一个优秀的大提琴演奏者会以舞台素质意识感应,对出现的问题迅速找到最得体的弥补方式,用其来巧妙化解一场来自演奏者意识决定的危机。
(四)丰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在大提琴教学中应当加强课内外教学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会消除学生的恐惧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积极的面对观众,在表演中凸显自身的个性,发挥学生的音乐天赋。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和挑战,所以教师应当对他们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通过引导和帮助逐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示范教学与模仿教学的局限性,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应用情景教学法与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的节奏与肌肉记忆,使大提琴演奏教学更具科学性与规范化,切实增强大提琴演奏教学的可接受性。
(五)构建科学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切记不要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长之处,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虽然有的学生演奏技巧不好,但是却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教师便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况进行教学引导,能够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
五、结语
演奏是人类内心情感表达的方法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大提琴演奏的表现形式与其他乐器相比更具有难度,其表现形式更加需要将情感所表达的意义与基本艺术规律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大提琴演奏者想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不仅需要掌握大提琴演奏的各种技术技巧,还要提高自身的演奏表现力以及对大提琴作品不断追求与感知力的运用。培养大提琴演奏艺术审美表现力,需要不断丰富自我演奏的艺术修养,不断培养大提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小松.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J].当代音乐,2019,(01).
[2]常江.关于提高艺术院校大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思考及建议[J].北方音乐,2019,(02).
[3]孙昕阳.高校零起點大提琴教学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9,(08).
[4]赵彦鸣.格里格《a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民族性与演奏技法初探[J].北方音乐,2019,(04).
[5]孙昕阳.高校大提琴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音乐,2019,(04).
[6]买买提艾力·阿不都克力木.关于大提琴演奏中的心理与美感意识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05).
[7]孙昕阳.中国大提琴作品的演奏及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9,(06).
[8]刚妍.秦文琛的音乐创作研究——《太阳的影子Ⅲ》分析[J].当代音乐,2019,(05).
[9]段新惠.浅谈对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的体会[J].黄河之声,2019,(07).
[10]李永嘉.浅谈倍大提琴在乐队表演中的作用及情感[J].北方音乐,2019,(09).
[11]买买提艾力·阿不都克力木.提高大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2019,(20).
[12]仲秋.大提琴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探究[J].艺术科技,2019,(10).
[13]夏捷.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体会[J].北方音乐,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