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化教学的不断推广,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探究式教学适应了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与探索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模拟教学实验场景,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场景中,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感受数学中数量关系的变化,从而大胆地猜想、探索。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数学知识变的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动态探究教学
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以方便、灵活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图像、立体图形的变换等都比较抽象,学生通常都很难理解。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这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都得到了解决。如教师在讲解同类项的概念时,让学生判断下列习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1)6ab与7cb;(2)9ac2与6a2c;(3)3ab2与6a2b;(4)2ac2b与8ca2b。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讲解来实现,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转换系数、调换字母的位置等动态形式,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动态的教学演示也加深了学生对同类项的理解。因此,通过分析与研究,可以总结同类项的本质是:(1)位置不同,所含字母可以相同。(2)不同字母的系数不同,指数也可以不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实验探究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學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本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习题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地去展现问题,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解题思路。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用30米长的篱笆,靠着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如何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呢?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题目中的场景模拟出来,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视觉感受。具体操作如下:1.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模拟的场景,然后指引学生用一根长30米的篱笆制作一个长方形的花园。2.教师根据多媒体投影仪上显示出的画面来标注图像的大小。3.学生根据画面自行设计方案,画出图形。4.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用字母y代表长方形的面积,用x表示长方形的边长,最后列出y与x的函数关系。5.根据函数关系式,选择x值的大小,并且进一步探究当x取何值时,y会出现最大值。
因此,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学,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探究,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探究教学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材料,并且利用计算机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进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当利用好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1.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对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利息等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制订出最佳的储蓄计划。2.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暑期每个辅导班的报名费用,然后运用所学的不等式知识,确定报哪个辅导班最合适。3.在学习一次函数后,可以让学生对移动或者是联通的电话费、短信以及手机流量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最合理的使用方案。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素材。此外,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并结合社会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过程探究教学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的过程教师都无法借助传统教学工具进行展现,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无法实现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将完整而详细地向学生呈现其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理性和全面地认识数学知识,了解知识之间的彼此关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如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的时候,学生总是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与斜率k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探究的过程向学生进行展现,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在比较y=3x和y=3x-2图像位置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超级画板”将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系中展现出来,并通过屏幕向学生进行过程展示,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一次函数y=3x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而一次函数y=3x-2的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然后教师通过操作电脑将一次函数y=3x图像向下平行平移两个单位,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图像与一次函数y=3x-2的图像相互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演示的过程,思考问题“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观看过图像变换的演示过程之后,很容易就给出答案:一次函数y=3x的图像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就与一次函数y=3x-2的图像相互重合。紧接着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新的问题:“你能发现一次函数y=kx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在教学演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很快就总结出两者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变换的规律:一次函数y=kx的图像经过平移|b|个单位就可以得到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如果b>0,图像向左平移,如果b<0,图像向右平移,而且两个函数在平移变换之前的图像在坐标系中是相互平行的。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一次函数的图像变换过程进行充分详细的展示,使学生不但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所总结规律的印象和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总结和认真分析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不仅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丰富的社会资源提供给学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终也实现了探究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东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2).
[2]高素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09,(10).
[3]曾仁平.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2011,(06).
[4]刘爱金.探析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价值工程,2011,(03).
[5]杨政.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思维辨证论[J].中小学教育,2011,(0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模拟教学实验场景,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场景中,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感受数学中数量关系的变化,从而大胆地猜想、探索。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数学知识变的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动态探究教学
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以方便、灵活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图像、立体图形的变换等都比较抽象,学生通常都很难理解。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这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都得到了解决。如教师在讲解同类项的概念时,让学生判断下列习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1)6ab与7cb;(2)9ac2与6a2c;(3)3ab2与6a2b;(4)2ac2b与8ca2b。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讲解来实现,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转换系数、调换字母的位置等动态形式,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动态的教学演示也加深了学生对同类项的理解。因此,通过分析与研究,可以总结同类项的本质是:(1)位置不同,所含字母可以相同。(2)不同字母的系数不同,指数也可以不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实验探究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學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本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习题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地去展现问题,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解题思路。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用30米长的篱笆,靠着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如何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呢?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题目中的场景模拟出来,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视觉感受。具体操作如下:1.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模拟的场景,然后指引学生用一根长30米的篱笆制作一个长方形的花园。2.教师根据多媒体投影仪上显示出的画面来标注图像的大小。3.学生根据画面自行设计方案,画出图形。4.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用字母y代表长方形的面积,用x表示长方形的边长,最后列出y与x的函数关系。5.根据函数关系式,选择x值的大小,并且进一步探究当x取何值时,y会出现最大值。
因此,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学,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探究,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探究教学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材料,并且利用计算机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进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当利用好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1.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对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利息等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制订出最佳的储蓄计划。2.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暑期每个辅导班的报名费用,然后运用所学的不等式知识,确定报哪个辅导班最合适。3.在学习一次函数后,可以让学生对移动或者是联通的电话费、短信以及手机流量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最合理的使用方案。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素材。此外,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并结合社会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过程探究教学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的过程教师都无法借助传统教学工具进行展现,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无法实现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将完整而详细地向学生呈现其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理性和全面地认识数学知识,了解知识之间的彼此关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如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的时候,学生总是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与斜率k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探究的过程向学生进行展现,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在比较y=3x和y=3x-2图像位置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超级画板”将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系中展现出来,并通过屏幕向学生进行过程展示,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一次函数y=3x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而一次函数y=3x-2的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然后教师通过操作电脑将一次函数y=3x图像向下平行平移两个单位,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图像与一次函数y=3x-2的图像相互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演示的过程,思考问题“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观看过图像变换的演示过程之后,很容易就给出答案:一次函数y=3x的图像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就与一次函数y=3x-2的图像相互重合。紧接着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新的问题:“你能发现一次函数y=kx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在教学演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很快就总结出两者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变换的规律:一次函数y=kx的图像经过平移|b|个单位就可以得到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如果b>0,图像向左平移,如果b<0,图像向右平移,而且两个函数在平移变换之前的图像在坐标系中是相互平行的。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一次函数的图像变换过程进行充分详细的展示,使学生不但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所总结规律的印象和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总结和认真分析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不仅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丰富的社会资源提供给学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终也实现了探究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东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2).
[2]高素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09,(10).
[3]曾仁平.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2011,(06).
[4]刘爱金.探析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价值工程,2011,(03).
[5]杨政.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思维辨证论[J].中小学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