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5186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学者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挖掘潜能。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无疑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引出问题情境,激发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提出和思考的意向和欲望。以问题情境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法,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的需要,而且是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那么究竟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以下是笔者在近年来任教新课程的一点体会: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虚拟情境的特点,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方便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切体验,大大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育者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促使问题情境的产生。如学习新教材中两次大战残酷性的具体体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战时的战舰、毒气弹,二战时的原子弹等,并加以引导,学生就对这些武器具有直观感。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明确:这些先进的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才使这两次大战呈现其残酷性。再如讲《长江》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把长江的水质特征和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图片展示出来,还可播放赞美长江的歌曲,请学生思考:“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长江是母亲河?”“谈谈长江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议一议:我们应该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这样,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的“长江”就变得非常生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变得分外具体了。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在讲授《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引发学生对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如中国古代在诸多方面都居世界领先水平,为什么在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各国?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讨论,最终明白:中国在近代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这种制度在其末期,日益呈现其腐朽性,即闭关自守,不向西方敞开国门,学习行进的经验和技术等;其教育制度表现为僵化、守旧、呆板,不利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和社会进步。而西方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善于革新技术,对外实行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并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在教育制度上,重视科研,善于将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工业等方面。
  
  3.利用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讲授“秦朝一统”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评论。教材中有这样一题:试论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举措的看法,并说明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教材同时还展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这是秦始皇的暴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另一种是:秦始皇这次举措有利于统一,值得肯定。结合史实,评价这两种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不仅辨别正误,而且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评价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对教材内容安排和版面的设计较以往有较大的改革,最明显的是:叙述、说明的文字大为减少,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大量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好这些图片,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将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讲授“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教材中有两幅分别为“1420年时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地图和“1620年时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地图图片。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这两幅地图,使学生产生“这两幅地图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什么?”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会明白: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及科技的进步等原因,欧洲人对世界范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此时也就从一个方面达到了“新航路开辟的作用和意义”这一教学目的。
  
  5.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即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讲授“从维新到革命”一节,讲到“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这种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没有《马关条约》的签订,戊戌变法会发生吗?”让学生通過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论证以后,最终明确: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内忧外患的结果,即内:清政府统治腐朽黑暗,国力积贫积弱;外: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进而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6.利用社会调查获得的信息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突出人文情感,提倡书本知识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学以致用,通过观察、走访、教师指导等途径,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求和解决的欲望。如讲授“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一节,笔者就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遇难同胞陈列馆去参观、调查。在学生观看陈列馆图片、遗物、遗骨等后,笔者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①日寇在当地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说明了什么?②当地政府为什么要在该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探讨分析,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拼搏的历史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的叙述造成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或通过模拟表演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善于尝试、总结和反思,不断摸索、更新和完善,就能使“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必将促使本学科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地深入。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2.
  [2]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与分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可引起鸭、鹅、火鸡等家禽和野禽的急性败血性和渗出性炎症,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运用越来越广,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数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对数学活
摘 要: 学生对政治课的冷漠是一线政治教师一直难以攻克的顽症,本文对其成因作了粗浅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根据 方法    实施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为此,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而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动了新教材的改革。人教版《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特别是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那种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代之以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依照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转变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一、实践活
牛酪蛋白由牛的乳腺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主要由α、β、及κ酪蛋白组成,它们不仅承担着牛乳蛋白重要的营养作用,同时也发挥着乳腺防御及免疫调控的功能。乳腺上皮细胞分泌酪蛋白
摘 要: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和任务。历史教师应通过课堂构建,培养学生的行为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道德 教育    道德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知道怎样爱人,怎样做人。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一个人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
自2002年江西省重新恢复“3 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高考模式后,高中历史教学由原来的学科内综合转变为学科内与学科间交叉综合的形式,高中历史教学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一般而言,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历史教学易陷入教条化、枯燥化的境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