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创新”燎原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ongyo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只有12户人、12头牛,资产不足4000元的作坊式企业,被创新的“魔棒”点化,一跃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完美演绎了“星火燎原”的大戏。
  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的革新之路,给库区产业发展一个深刻的启示:冲破观念的桎梏,竹材、碎料可以变废为宝;走出思维的峡谷,一扇竹门也可以化作征帆,通江达海。
  
  ■ 冲破樊篱小作坊“变身”
  
  刘传清,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这位简朴如工人的老人,精明、有担当。
  1962年,12户人,一家用12副石磨、12部面机和12头黄牛加工面条的作坊式企业——温泉磨面社在开县温泉古镇悄然诞生。成立之初,磨面社按“上级计划”生产,企业收益仅够维持职工们的最低生活。“不改革就散伙”,“不敢闯新路子、不扩大生产就只有死路一条!”刘传清回忆说,循规蹈矩的生产和经营,使企业一直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职工们“放开”、“搞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小小的作坊式的乡镇企业要“自立”,无异于“吃了熊心豹子胆”!为了生存与发展,昏黄的煤油灯下,12个合伙人经过三个昼夜、数十回合论争,最后立下了“生死盟约”:大胆地闯,悄悄地试。
  思维的禁锢一旦打开,创新的行动便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为了不被“棒打出头鸟”,磨面社先从技改尝试创新。山区没有电,磨面社的生产完全靠脚踩、手摇、牛拉大磨,费时费力效率低。为了提高效率,他们从县城買回一台旧柴油机,架起12部面机“一条龙”的流水生产线,原来几十人劳动,日产300公斤面粉,技改后只需10人,日产量翻了一番,面条的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改善。
  职工们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有了资金和技术积累的磨面社,再也不满足于仅仅“来料加工”,而是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在企业内部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先后进行油扇、竹筷、白云石粉、小印刷等产品的开发。当别人还在油扇上印“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标语时,刘传清的思维又转了个弯:他在生产的扇子上印着“三打白骨精”、“阿诗玛”等鲜艳灵动的图画。油扇自然比“正统”的产品每把多卖几分钱,每年能多收益数千元……小小的温泉磨面社也一步步“变身”为温泉工艺厂、温泉工艺有限公司,最后“变”成现在的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
  
  ■ 自主创新竹废料变废为宝
  
  上世纪80年代,木质碎料板非常挣钱。看到自己工厂的竹废料被大量抛弃,刘传清很心痛:“能否利用这些边角余料,生产市场紧俏的碎料板呢?”
  他和技术攻关组的同事们将竹废料用石磨磨成粉末,再用凝胶凝固,用铁锤“轧”成板……经过101次反复试验,一块十来公分长的竹材碎料板终于成形。
  随后,刘传清和市科委的同志,带着以竹代木碎料板来到北京。经过漫长等待,竹料碎料板被中国林科院鉴定为“世界仅此一件”,从而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申请专利时,刘传清将它命名为“101型野生杂竹碎料板”,以此纪念这项发明的来之不易。有了核心技术,星星公司随即投入18万元,建成了第一条年产1000万立方米的竹材碎料板生产线。
  先行者总会遭遇跟风的烦恼。许多企业看到竹料人造板的市场,纷纷跟进,星星的优势也逐渐被蚕食。
  然而,创新的大门永远是向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开放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刘传清就看中了新的项目——生产室内门。
  据测算,我国每年室内门需求量在7000万套以上,以平均每套门1000元计,这块市场高达700亿元。当他着手生产室内门这个新产品时才发现,别说在开县,就连当时整个四川省,专业生产室内门的厂家也寥寥无几。为此,他和公司的技术骨干遍访室内门生产厂家,就着简陋的设备,摸索着生产中低档木质室内门。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木材量急剧增大。由于过度砍伐,开县出现“木材荒”,国家也发布了原木砍伐禁令。寻找代木原料,刻不容缓!
  一天清晨,当刘传清漫步竹林时,婆娑摇曳的翠竹激发了他的灵感:开县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竹材产量巨大,且竹子生长周期短,当时开发利用率极低。何不以竹代木,生产竹门?虽然星星有成熟的竹材碎料板技术,但用竹压制成门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刘传清始终没有丢弃创新这个星星发展的不二法宝,他和技术攻关组成员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全搭上,全力以赴研制以竹代木新产品。
  68次试验,68次摔打。1987年,以竹代木新产品“一次成型空心板”又一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这种空心板采用平压法压制,中空为方形,用在竹门板上,不但节约竹材,减轻重量,而且还有隔热、隔音效果。同时,竹材强度比木材强,采取中空结构的设计工艺,增强了门板的力学强度,可使其不变形。
  3000多封商业信函雪片似地飞向星星,17个省46个县(市)、南腔北调900多人涌进了破旧的小厂大门。那一年,刘传清抖出帅乡人的“帅气”,潇洒地与17个省的68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那一年,一个年产值只有10余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年产值200多万元的企业,产品迅速占领重庆、郑州、宜昌等10多个城市的市场。
  但星星并没有裹足不前。刘传清从套装西服上得到启发,在业内第一个提出“套装门”概念,星星又一次成为市场的领跑者。2002年,星星在一次成型竹材碎料板生产技术上,新开发了具有世界首创的“竹材套装门”系列产品,并自主研发了“竹材套装门”成套生产设备以及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在科技创新领域中,星星共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28项,专有技术38项……先进的“以竹代木”技术,独领市场风骚。
  
  ■ 志存高远“擦边球”引发全球贸易
  
  2000年,正是中俄边境贸易红红火火的时候,将星星套装门运到边境,卖到国外去!星星一营销人员大胆地萌生了让星星走出国门的想法。星星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拉了一车套装门到边贸集市展销,很快就被俄罗斯人抢购一空,急于购货的订单也雪片似地飞来……当年,星星借力边贸这个“擦边球”,赚取外汇收入折合人民币超过60万元,实现了“外贸”零的突破。
  这给了星星极大的启示:做全球贸易,能让销售额成几何倍数增加。2001年,星星正式启动了外贸出口工作。经过3年多的艰辛努力,星星终于在2004年获得了自主品牌出口经营权,从此,星星的一扇扇竹门,化作征帆,通江达海,走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缅甸等十几个国家。2007年,星星的销售额高达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近300万美元。
  星星何以能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有敢于‘走出去’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刘传清这样总结。当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星星可以“走出去”的坚强后盾。
  随着星星走出国门,规模化生产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星星先后在巫溪县、万州区建立了20多个竹材生产基地,在开县白鹤工业园区征地287亩、投资1.8亿元,建设三条年产200万套的现代化套装门生产线。到2010年,星星年产值可达10亿元。
  而制度创新也摆到了星星的面前。从2000年初始,星星就尝试走“一手联农户,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一手办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道路,形成了市场—企业—农户的产业链,“产、加、销”一条龙以及“农、工、商”一体化的新模式。他们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把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和库区水土保持工程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加速建设速生竹材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带动400个村、20余万农户增收3760万元。
  或许,“星星”之火,“创新”燎原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自1787年“近代化学之父”法国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拉瓦锡(Lavoisier)首次发现硅存在于岩石中。1926年,美国加州大学开始研究硅肥并肯定了硅肥的效果。现在硅肥在农业发达国家已被大面积推广和使用,在中国的水稻和甘蔗区域已经开始有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硅肥对作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植物生长的大量增产元素  绝大部分植物体内含有硅。特别是水稻、甘蔗,近年来其营养作用被认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户万户微博开。  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微博仅用了14个月——公共舆论从此进入微博时代。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健步迈入“微”城。  一个不识水性的人,掉进水里,会溺水而亡;一个不识“微”性的人,盲入“微”城,同样会人仰马翻。  官员“织围脖”,半是水半是火,你准备好了吗?    “微”城深深    女:你想什么时候约我啊?  男:今
郑集先生是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我国生物化学界的老前辈,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学、营养学和衰老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他也是我国著名的老年学家和科普工作者。2004年,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将他收入《世界名人传记专集》,以表彰他对中国生物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贡献。  郑老出生于1900年,而今已110岁了。不久前,我又一次拜访了他。    百岁仍能写作    郑教授一直辛勤耕耘于学术与科普园地,且有骄人成绩。
2019年适逢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创立60周年,为此推出“松方藏品”大展,将展至2019年9月23日。  观日本的艺术收藏史,大藏家松方幸次郎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除了收藏众多名家巨作,且拥有藏家的常规配置即有钱、有地位以外,他的藏品因战争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散落在世界各地。为了追回其散落于世界各地的藏品,日本为此建立了国家美术馆,并向卢浮宫等顶级大博物馆“追还”作品。而如今,名扬海外的日本
云端智能城市  云端智能城市是重庆最近确立的一个新目标,其核心是“云端计划”。“云端计划”中的“云”指云计算,而“端”是指终端生产。  过去两年,重庆在信息终端生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跃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电子产业基地,终端设备生产规模将达到两亿台件。重庆的云计算主要包括在岸的云计算(目标是成为中国各种专业的云体系的中心基地)和离岸的云计算(目标是成为离岸的云服务外包的一个基地)。目前,重庆正在快速
身患疾病、左手殘疾、年老体弱、资金有限……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修路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四个月时间,全组120名村民,硬是修出一条近五公里长的公路。    2010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  石柱县王场镇秦家村华星组,67岁的共产党员、华星组组长秦礼海右手挥舞着钢钎,没有手掌的左手紧紧贴住钢钎把,满头大汗地忙着为刚修好的公路凿边沟。  因为人瘦,远远看去,白发苍苍的他就像一根裹着衣服的“钢钎”
一个实力雄厚的建筑巨头,一座资源丰富的大山,当城市资本和乡村资源对接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07年,重庆市建筑业龙头企业建工集团试水新农村建设,到永川区黄瓜山开辟“试验田”。2008年,“试验田”农业总产值为十多万元;200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50多万元。    统筹开发,生态富农    2007年6月,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城乡统筹”有商机,6月19日,重庆建工集团
警察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发现一伙人在赌博,他们分别是张三、李四、王五和阿七。在审问他们谁是头目时,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  张三说:“头目是王五。”  李四说:“我不是头目。”  王五说:“李四是头目。”  阿七说:“张三是头目。”  经过了解,这一伙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实话,其他三人说的都是假话。  请问,你知道谁是头目吗?
2011年4月6日,武汉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播放的一段视频材料,让在座官员如坐针毡。  这段视频通过八个案例剖析了武汉市投资环境存在的若干问题,对于相关单位及人员更是指名道姓,毫不留情。  此前的3月份,武漢市委委托新华社湖北分社所作的第三方调查《武汉市投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暴露了武汉市在行政、法制、财税、金融、人文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令市委书记阮成发看后“彻夜
希腊的圣托里尼岛,美得醉人,但也游人如织,特别在Fira仿佛身在国内,网上随随便便就可以搜到无数篇精彩的游记;到了意大利西西里岛,游人嗖地直线下降,但偶尔还能见着几张东方面孔,在网上认真找找也能找到几篇精彩的游记;而对于法国科西嘉岛,从国内各搜索网站上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图文信息。  飞机降落的过程中,蓝天里飘着几朵懒散的云,有的没了颜色近乎透明,大海却是碧蓝的,视野中出现一块墨绿色镶着白边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