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原有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现状、教学的需求,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对于把握当前学生心态及深化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认知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现总结如下,与广大同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深度教学 探究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计算机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操作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之一,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中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中职学校生源构成及教学现状
两年来,通过问卷调查,我对入学新生进行了专业统计:5%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15%的学生是在家庭、网吧通过游戏、聊天了解计算机的使用,有80%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已经对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有了一些简单掌握,在这80%里有10%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某些应用方法已经掌握的比较熟练了,只是不够系统和规范。这个统计数据表现了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性,少数学生在初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下放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呈现出较大差异。这样的差异使得基础好的同学觉得内容太简单,不愿听,而基础差的同学又感觉内容较难,跟不上教学进度,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学习信心,长此以往,教师无法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自然也就没有教学效果。
从教学内容来看,现在主流教材的内容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和Internet的应用。教学过程一般是首先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范围、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的计算机文化常识,再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学习来锻炼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编写针对的是各专业学生,如果以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就会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重心。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教材,要结合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拓展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将一般和特别结合起来,获得知识迁移的经验,并逐渐掌握这种能力。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深度课堂教学实践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应对:
1.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教学伊始,利用问卷调查结合上机操作进行摸底测试,然后在不改变现行课表的情况下,根据测试的结果,将同时上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专业的班级分成A班和B班,A班为基础较好的同学,B班基本是零基础的同学。分班之后的两周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二次调整。
2.引进项目教学法。项目主要是对某部分教学内容设计的学生可以完成的、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最为挂念,一要包含目标教学内容,二难易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四要结合专业特色。
3.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生特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汉字输入法训练。讲授汉字输入法之前必须强调键盘指法练习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学生。重点讲解几种常用的输入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输入方法,利用课后时间大量地练习。
(2)操作系统。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种类繁多,我们以运用最广、操作最简便的Windows 操作系统为学习目标,重点选择WindowsXP 操作系统。
(3)文字处理软件。Word 以其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和图文处理能力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能够熟练掌握Word 的使用方法,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很容易就掌握了。
(4)电子表格软件。Excel中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公式和函数也是其重要内容,要选择讲解一些常用的内置函数的用法。
(5)幻灯片的制作。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可以有意地运用PowerPoint 制作课件,用各种特殊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质量考核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技能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而不宜采用普通教育的量化考核模式。
近两年来,本人一直采用“过程评价”、“量化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开公平的原则下,以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为基础,以期末上机考试为中心,兼顾班主任评价、学生互评与自评,特别注意入校前有一定基础、拓展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应当给以较高评价;对于学习努力、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要适当调整评价标准。
四、一点体会
任教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经常有被边缘化的感觉,这是因为很多学生看不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是娱乐,与专业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专业特点,加入专业因素,引导学生从关注到重视。要做到这点,任课教师要苦练内功,认识各个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了解其对应使用的各种软件,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联系,形成互补,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深化了专业课的学习。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求职简历制作,甚至工作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发挥这门课程在中职学校的作用,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2]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意见[M]
[3]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深度教学 探究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计算机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操作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之一,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中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中职学校生源构成及教学现状
两年来,通过问卷调查,我对入学新生进行了专业统计:5%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15%的学生是在家庭、网吧通过游戏、聊天了解计算机的使用,有80%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已经对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有了一些简单掌握,在这80%里有10%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某些应用方法已经掌握的比较熟练了,只是不够系统和规范。这个统计数据表现了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性,少数学生在初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下放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呈现出较大差异。这样的差异使得基础好的同学觉得内容太简单,不愿听,而基础差的同学又感觉内容较难,跟不上教学进度,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学习信心,长此以往,教师无法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自然也就没有教学效果。
从教学内容来看,现在主流教材的内容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和Internet的应用。教学过程一般是首先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范围、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的计算机文化常识,再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学习来锻炼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编写针对的是各专业学生,如果以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就会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重心。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教材,要结合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拓展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将一般和特别结合起来,获得知识迁移的经验,并逐渐掌握这种能力。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深度课堂教学实践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应对:
1.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教学伊始,利用问卷调查结合上机操作进行摸底测试,然后在不改变现行课表的情况下,根据测试的结果,将同时上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专业的班级分成A班和B班,A班为基础较好的同学,B班基本是零基础的同学。分班之后的两周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二次调整。
2.引进项目教学法。项目主要是对某部分教学内容设计的学生可以完成的、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最为挂念,一要包含目标教学内容,二难易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四要结合专业特色。
3.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生特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汉字输入法训练。讲授汉字输入法之前必须强调键盘指法练习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学生。重点讲解几种常用的输入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输入方法,利用课后时间大量地练习。
(2)操作系统。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种类繁多,我们以运用最广、操作最简便的Windows 操作系统为学习目标,重点选择WindowsXP 操作系统。
(3)文字处理软件。Word 以其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和图文处理能力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能够熟练掌握Word 的使用方法,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很容易就掌握了。
(4)电子表格软件。Excel中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公式和函数也是其重要内容,要选择讲解一些常用的内置函数的用法。
(5)幻灯片的制作。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可以有意地运用PowerPoint 制作课件,用各种特殊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质量考核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技能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而不宜采用普通教育的量化考核模式。
近两年来,本人一直采用“过程评价”、“量化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开公平的原则下,以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为基础,以期末上机考试为中心,兼顾班主任评价、学生互评与自评,特别注意入校前有一定基础、拓展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应当给以较高评价;对于学习努力、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要适当调整评价标准。
四、一点体会
任教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经常有被边缘化的感觉,这是因为很多学生看不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是娱乐,与专业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专业特点,加入专业因素,引导学生从关注到重视。要做到这点,任课教师要苦练内功,认识各个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了解其对应使用的各种软件,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联系,形成互补,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深化了专业课的学习。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求职简历制作,甚至工作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发挥这门课程在中职学校的作用,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2]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意见[M]
[3]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