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关节镜前内侧入路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内踝移位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36355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取改良关节镜前内侧入路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伴有内踝移位骨折的踝关节损伤的疗效。

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8例伴有内踝移位骨折的踝关节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1例,女17例;年龄23~59岁,平均35.8岁;左侧16例,右侧22例。内踝移位骨折采取改良关节镜前内侧手术入路治疗,于胫前肌腱与大隐静脉之间进入,切口长1.5~2.5 cm,采用克氏针或空心钉经皮固定。

结果

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3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优22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4.7%。

结论

对于内踝移位骨折,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有限切开既能直视观察关节面复位情况,又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感染风险、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衰减斑块(A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试验设计属于前瞻性研究,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入住心内科且符合条件的225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临床资料、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点、冠脉造影血流情况和PCI后30 d内心血管并发症。长期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辅以住院随访、门诊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估算应用
目的分析pilon骨折患者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D-Dimer和Fib浓度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单发闭合性pilon骨折予以B超和静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117例,根据是否行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分为急诊外架固定组(18例)和无急诊外架固定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DVT的发生率及D-Dimer和Fib的浓度。结果所有患者中共有12例(10.3%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旋前方肌缝合与否对腕关节功能疗效无明显影响的原因。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术治疗的8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6例,女31例;年龄29~73岁,平均56岁;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7例,B3型14例,C1型10例,C2型26例,C3型30例。第一次手术旋前方肌修复者49例,未修复者38例。所有患者二次手术行内固定物取出时同时解剖旋前方肌,行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治疗Cierny-Mader Ⅲ、Ⅳ型胫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1例,女7例;年龄16~61岁,平均42.1岁;均为创伤后所致骨感染,治疗周期18个月至12年;Cierny-Mader分型:ⅢA 9例、ⅢB型6例,ⅣA型10例,ⅣB型3例。行病灶扩大切除后分别切取带血管腓骨移植7例,带血管腓骨骨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成人足舟骨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舟骨关节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例成人舟骨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例,女7例;年龄32~60岁,平均42岁;按Maceira分期:Ⅱ期1例,Ⅲ期4例,Ⅳ期3例,Ⅴ期1例;6例行距舟-舟楔关节融合术,2例行单纯距舟关节融合术,1例行三关节融合术。结果9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
目的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楔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楔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楔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目的探讨采用体外数字伤椎定位人工骨、骨水泥序贯注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探针应用人工骨、骨水泥序贯注入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6例,男3例,女13例;年龄46~84岁,平均63岁;损伤节段:T12 4例,L1 7例,L2 2例,L3 2例,L4 1例。结果术后X线片示椎体定位
目的通过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观察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Genant Ⅲ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强化复位组(采用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PVP治疗,30例)和传统组(采用PKP治疗,2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后外侧入路(MI-TPLA)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AO分型A3型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MI-TPLA进行椎管减压、伤椎内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7例伴有神经损伤的A3型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6例;年龄21~63岁,平均45.7岁。骨折椎体:L1 7例,L2 6例,L3 3例,L4 1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