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为首”作为四大战略主题之一,并明确指出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坚持从自身条件出发,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德育活动,让学校德育充满乡村的味道。
一、乡村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育德
竹子是乡村随处可见的植物,乡村人又赋予它节节高、步步高的内涵,正如乡村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乡村校园环境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选择竹木为主要材料,努力营造竹木文化的乡村特色的校园环境,学校的操场边、围墙边、篮球场边……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竹子。校园的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让师生们在竹的环境中,感染竹子步步高的润物细无声。
设读书廊、棋艺廊。读书廊位于二楼新旧教学楼的交界。廊内以竹文化为主,设四个竹书柜,十二张竹制移动圆椅,四张竹制固定方椅。棋艺廊位于三楼新旧教学楼的连接走廊。廊内以棋类布置为主,地下是一个完整的大棋盘,棋桌是鼓形棋状,还有32个象棋组成的棋形凳子。整个棋廊由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四棵大树布置而成,我们坐在大树下下棋,十分舒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对弈……别有一番风味。
利用乡村资源布置课室。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结合我校的课题,我们利用乡村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来布置课室。例如:利用树叶、竹叶、豆子、花生壳、稻草、竹制品、木制品等装饰课室,利用竹筛、竹帽、葵扇等布置走廊。以发挥乡村学校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利用课室的隐性文化,使其发挥德育功能。
二、乡村特色的活动文化——活动育德
德育教育重视面向生活,我校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下,以特有的乡村校园环境,开展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符合孩子兴趣的系列活动,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资源等各种文化因素以规范、暗示、熏陶、启迪和管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和谐与全面地发展。
走进乡村孩子生活环境,开展“生活体验”教育活动,传承乡村人勤劳、节俭等的优良品质。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村小学拥有城镇小学无法比拟的乡村特色教育资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符合乡村孩子兴趣的系列教育活动,为德育教育展开一片乡村的新天地。比如割禾、拔花生活动。学校组织部分师生走出校园,师生们来到美丽的田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泥土的清香,倾听着农民的讲述,与农民一起参加劳动,感受收获的快乐。
贴近乡村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展“游戏体验”教育活动,传承乡村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收集游戏、创编游戏。通过发放“我最喜欢的游戏”等一系列调查问卷,从学生的祖辈、父辈以及他们这一辈孩子的身上,收集了许多极具乡村特色的游戏活动,例如:竹竿舞、滚铁环、打陀螺、老鹰捉小鸡、跳房子、两人三足……从中选出适合现在的孩子们玩,又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在学校内宣传推广。举行乡村游戏特色校运会。藉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之际,我们挑选了“滚铁环”、“四人五足”、“运水抗旱”等这些有乡村特色的,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乡村特色游戏的喜爱、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开展乡村游戏大课间。利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精选学生喜欢的游戏,让传统游戏的光芒再现校园。竹竿舞,师生在竹竿的翻飞中跳跃,每个班的舞蹈花样都不一样;滚铁环,久违的儿童游戏,学生在铁环的滚动中快乐成长;大脚板,展现团结协助的新一代乡村精神……
三、乡村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促德
在教学中,学校开展了“乡村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这项研究就是依托本土独特的资源,引导乡村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游戏,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培养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乡村孩子的需要,结合农村特有的资源,大胆替换、补充、修正、创编一些教学内容,如把果树、泥沙、木头、稻草、花生等乡村特有的资源带入课堂,在创新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乡村特有的校本教材。
综合实践、科学课。学校地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迷人,是旅游休闲胜地;农畜牧业发达,是广州市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之一;这里有着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也有着纯朴天真的农村孩子。在综合实践科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确定了研究范畴:研究太和特产、走近家乡名人、乡村儿童游戏的探究、我们的自留地(木瓜篇)、乡村节日的特色食品……在老师的引领下,把学生身边的事物带入课堂,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美术课。(1)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乡村的特色内容。如在国画教学中,增加了怎样画竹、鹅、树、荷等内容。(2)大胆尝试,将课堂搬到田野。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拔花生、割稻子活动时,我们将美术兴趣小组带到田野,让孩子面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田野进行写生。(3)自编教材、引入乡村资源到课堂,把竹、木和石等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带动了学生的创意发挥。
音乐课。石头,竹子,沙子等都会发出不同音色的碰击声,竹子通过敲击、拍打等方式能发出各种丰富的音响效果,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竹子同时本身也是一种乐器。我们受到启发,通过师生的动手操作,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可以做出很多能发出各种音色的小乐器,并运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制作和发展乡村特色的音乐器乐,形成乡村特色的音乐课。
体育课。学校体育老师把孩子们喜欢的乡村游戏引入课堂,如竹竿舞、网鱼(捞鱼网)、滚铁环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入不同的乡村游戏,这样,既解决了器材不足难题,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
一、乡村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育德
竹子是乡村随处可见的植物,乡村人又赋予它节节高、步步高的内涵,正如乡村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乡村校园环境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选择竹木为主要材料,努力营造竹木文化的乡村特色的校园环境,学校的操场边、围墙边、篮球场边……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竹子。校园的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让师生们在竹的环境中,感染竹子步步高的润物细无声。
设读书廊、棋艺廊。读书廊位于二楼新旧教学楼的交界。廊内以竹文化为主,设四个竹书柜,十二张竹制移动圆椅,四张竹制固定方椅。棋艺廊位于三楼新旧教学楼的连接走廊。廊内以棋类布置为主,地下是一个完整的大棋盘,棋桌是鼓形棋状,还有32个象棋组成的棋形凳子。整个棋廊由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四棵大树布置而成,我们坐在大树下下棋,十分舒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对弈……别有一番风味。
利用乡村资源布置课室。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结合我校的课题,我们利用乡村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来布置课室。例如:利用树叶、竹叶、豆子、花生壳、稻草、竹制品、木制品等装饰课室,利用竹筛、竹帽、葵扇等布置走廊。以发挥乡村学校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利用课室的隐性文化,使其发挥德育功能。
二、乡村特色的活动文化——活动育德
德育教育重视面向生活,我校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下,以特有的乡村校园环境,开展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符合孩子兴趣的系列活动,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资源等各种文化因素以规范、暗示、熏陶、启迪和管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和谐与全面地发展。
走进乡村孩子生活环境,开展“生活体验”教育活动,传承乡村人勤劳、节俭等的优良品质。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村小学拥有城镇小学无法比拟的乡村特色教育资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符合乡村孩子兴趣的系列教育活动,为德育教育展开一片乡村的新天地。比如割禾、拔花生活动。学校组织部分师生走出校园,师生们来到美丽的田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泥土的清香,倾听着农民的讲述,与农民一起参加劳动,感受收获的快乐。
贴近乡村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展“游戏体验”教育活动,传承乡村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收集游戏、创编游戏。通过发放“我最喜欢的游戏”等一系列调查问卷,从学生的祖辈、父辈以及他们这一辈孩子的身上,收集了许多极具乡村特色的游戏活动,例如:竹竿舞、滚铁环、打陀螺、老鹰捉小鸡、跳房子、两人三足……从中选出适合现在的孩子们玩,又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在学校内宣传推广。举行乡村游戏特色校运会。藉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之际,我们挑选了“滚铁环”、“四人五足”、“运水抗旱”等这些有乡村特色的,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乡村特色游戏的喜爱、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开展乡村游戏大课间。利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精选学生喜欢的游戏,让传统游戏的光芒再现校园。竹竿舞,师生在竹竿的翻飞中跳跃,每个班的舞蹈花样都不一样;滚铁环,久违的儿童游戏,学生在铁环的滚动中快乐成长;大脚板,展现团结协助的新一代乡村精神……
三、乡村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促德
在教学中,学校开展了“乡村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这项研究就是依托本土独特的资源,引导乡村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游戏,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培养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乡村孩子的需要,结合农村特有的资源,大胆替换、补充、修正、创编一些教学内容,如把果树、泥沙、木头、稻草、花生等乡村特有的资源带入课堂,在创新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乡村特有的校本教材。
综合实践、科学课。学校地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迷人,是旅游休闲胜地;农畜牧业发达,是广州市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之一;这里有着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也有着纯朴天真的农村孩子。在综合实践科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确定了研究范畴:研究太和特产、走近家乡名人、乡村儿童游戏的探究、我们的自留地(木瓜篇)、乡村节日的特色食品……在老师的引领下,把学生身边的事物带入课堂,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美术课。(1)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乡村的特色内容。如在国画教学中,增加了怎样画竹、鹅、树、荷等内容。(2)大胆尝试,将课堂搬到田野。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拔花生、割稻子活动时,我们将美术兴趣小组带到田野,让孩子面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田野进行写生。(3)自编教材、引入乡村资源到课堂,把竹、木和石等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带动了学生的创意发挥。
音乐课。石头,竹子,沙子等都会发出不同音色的碰击声,竹子通过敲击、拍打等方式能发出各种丰富的音响效果,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竹子同时本身也是一种乐器。我们受到启发,通过师生的动手操作,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可以做出很多能发出各种音色的小乐器,并运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制作和发展乡村特色的音乐器乐,形成乡村特色的音乐课。
体育课。学校体育老师把孩子们喜欢的乡村游戏引入课堂,如竹竿舞、网鱼(捞鱼网)、滚铁环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入不同的乡村游戏,这样,既解决了器材不足难题,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