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Acinetobacter baylyi研究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1株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临床分离的1株耐碳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属,用Vitek2-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分别检测blaOXA-51-like基因、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和RNA聚合酶亚基基因(rpoB),以确定菌株型别。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NDM、KPC、VIM、IMP、SIM、SPM、GIM、OXA-23-like、OXA-24-like、OXA-58-like)、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A、rmtB)、β内酰胺酶(TEM、SHV、CTX-M、VEB、PER)以及一类整合子;另用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耐药菌株质粒情况。

结果

通过基因分析,证实此菌为Acinetobacter baylyi,并且仅携带NDM-1型碳青霉烯酶,其他相关耐药基因均为阴性结果。质粒分析发现blaNDM-1位于约54 000~60 000 bp不可接合质粒上。

结论

应注重耐碳青霉烯类非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及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是指帕金森病患者在某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进行的一类重复的、过度的、强迫的行为活动,患者往往难以自控,甚至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共有4种主要临床表型:病理性赌博、冲动性购物、强迫性进食以及强迫性性行为。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致病机制可能是在遗传易患性的基础上,涉及神经环路、多巴胺能受体、神经递质改变等机制,因此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可控因素的识别与干预。帕金森病冲动控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性退行性疾病,证据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多种生物节律紊乱相关症状,但其机制以及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明确。生物节律受到体内外环境的共同调节,通过亮光疗法、褪黑素的应用对生物节律系统进行干预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帕金森病的潜在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从帕金森病临床表现中生物节律相关参数异常变化的现象,到帕金森病生物节律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文献复习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生物节律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意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属于少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与脑动脉闭塞性疾病不同,主要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栓前状态有关;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是确立诊断的主要依据,MRI/MRV是诊断本病和随访病情变化的最佳手段。目前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和血管再通治疗,其中抗凝治疗是最重要的手段,预防方面尚缺乏公认有效的措施。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接头自身免疫性疾病。MG的发生与胸腺密切相关,约80%的MG合并胸腺异常,包括胸腺滤泡增生及胸腺瘤。胸腺切除已成为治疗伴胸腺瘤MG的标准方法,然而,非胸腺瘤MG能否从胸腺切除中获益这个问题争议了40余年,至今尚未达成共识。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首个关于胸腺切除治疗MG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胸腺切
目的阐明P2X4信号轴对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成功诱导的帕金森病雄性大鼠模型黑质中铁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只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OHDA组(帕金森病组)、携带P2X4基因病毒(P2X4-positive intervention,P2X4-PI)组、P2X4基因空载病毒(P2X4-negative control,P2X4-NC)组、P2X4-PI+6-OHDA
目的探讨脊髓固有肌阵挛(propriospinal myoclonus, PSM)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监测中心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例脊髓固有肌阵挛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随访。4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4年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制定的PSM诊断标准。结果4例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43~55岁,病程8个月至3年,随访时间3个月至1年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影像学检查对癫痫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患者在常规磁共振检查中未能发现癫痫病理灶。目前临床上开展的多种影像学后处理技术显著提高了癫痫病理灶的检出率,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影像学后处理技术在磁共振阴性局灶性癫痫中的应用做一系统综述。
目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草螺菌属的鉴定和药敏试验过程,提高临床医师和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对罕见病原微生物关注和认知。方法采集1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经透析导管留取的血培养阳性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并对分离到单个菌落,分别进行质谱分析、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扩增细菌16S rDNA并测序;细菌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血培养瓶孵育20 h后阳性报警,涂片见革兰阴性杆菌。血琼脂上孵育
即时检测(POCT)信息化质量管理应遵循统一的术语和定义,POCT信息化管理、管理规范和应用规范应遵守一定的标准。本专家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POCT信息化质量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组织来自全国40家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检验专家共同编制。前期专委会在来自全国的240家医院(三级医院占86%)发放调查问卷384份,收集到被调研医院的日均血培养量、采集血培养前操作流程、儿科血培养采集的时机以及采集的血培养瓶/套数等信息。在汇总问卷信息、了解目前我国儿童血培养采集现状的基础上,专委会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