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和《新大纲》的推行,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在变化。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如何去运作?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问题。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主体地位 自学能力
随着《新大纲》的推行和课改的实施,教师们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针对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个人的两点思考。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已听过很多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教师做的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听过这么多课之后,我感觉到:“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了。但随之而来的,我就思考问题的另一面: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而老师的讲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以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
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该被我们教师所摒弃。但是,若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象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就意味着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展示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既没有会学,也没真正学会,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
课堂上是不是讲,讲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并不一定是教师观念落后与先进的反映,当然也不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水岭。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要反对的、否定的是照本宣读的,心中没有学生的讲。是把学生当作“容器”的讲,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只记住知识和结论的讲。另外还要看教师为什么而讲,讲什么,怎样讲。前文已经提到,班级学生化学基础整体较差,教师讲的内容就应该适当变化,多渗透一些复习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多练习一下基础的知识。若班级整体基础较好,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总结,或者先自学,那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也就必然多一些。
为了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的三个原则: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二)让学生自主评价
中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
(三)让学生自主体会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二、 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
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虽然教材不同,学科不同,但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却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这种方法: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学知识,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对此产生了疑问,这样做也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能否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学生主体有差异,其教学效果就会有差别,这个问题同样值得研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自学教材,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就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老师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有偏颇或偏差。让学生去自学自读,归纳要点,掌握内容,仿例练习等等,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我认为这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自学能力应该是学习者善于并主动探索的能力,是能够提出、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并按照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当代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在指导学生预习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批判地阅读书籍的习惯。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读书中提倡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克服学习障碍,坚持独立思维的有力措施。从中学阶段就注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将来不断增进新的知识。
教师要培养新的教学理验,不断丰富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做到会教和会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努力创造新的教育》2001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3.《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叶澜等著
4.〈〈课程与课堂教学〉〉 陈玉堂代蕊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现代教育论〉〉 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主体地位 自学能力
随着《新大纲》的推行和课改的实施,教师们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针对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个人的两点思考。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已听过很多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教师做的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听过这么多课之后,我感觉到:“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了。但随之而来的,我就思考问题的另一面: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而老师的讲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以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
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该被我们教师所摒弃。但是,若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象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就意味着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展示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既没有会学,也没真正学会,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
课堂上是不是讲,讲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并不一定是教师观念落后与先进的反映,当然也不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水岭。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要反对的、否定的是照本宣读的,心中没有学生的讲。是把学生当作“容器”的讲,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只记住知识和结论的讲。另外还要看教师为什么而讲,讲什么,怎样讲。前文已经提到,班级学生化学基础整体较差,教师讲的内容就应该适当变化,多渗透一些复习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多练习一下基础的知识。若班级整体基础较好,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总结,或者先自学,那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也就必然多一些。
为了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的三个原则: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二)让学生自主评价
中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
(三)让学生自主体会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二、 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
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虽然教材不同,学科不同,但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却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这种方法: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学知识,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对此产生了疑问,这样做也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能否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学生主体有差异,其教学效果就会有差别,这个问题同样值得研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自学教材,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就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老师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有偏颇或偏差。让学生去自学自读,归纳要点,掌握内容,仿例练习等等,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我认为这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自学能力应该是学习者善于并主动探索的能力,是能够提出、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并按照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当代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在指导学生预习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批判地阅读书籍的习惯。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读书中提倡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克服学习障碍,坚持独立思维的有力措施。从中学阶段就注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将来不断增进新的知识。
教师要培养新的教学理验,不断丰富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做到会教和会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努力创造新的教育》2001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3.《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叶澜等著
4.〈〈课程与课堂教学〉〉 陈玉堂代蕊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现代教育论〉〉 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