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安徽、湖南、湖北、贵州、广东等中南十几个省市普降大雪,气温急剧下降,
1月21日,国务院应急办公室下发抗灾通知;
1月22日,湖南、贵州等地通信、电力、供水等网络遭受天气严重破坏;
1月27日,长江中下游14个民航机场因积雪被迫关闭,大量旅客滞留;
1月2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雪橙色警报,并预计恶劣天气至少还将持续5天;同时,广州50余万旅客滞留车站;
截至1月29日,我国有7786万人遭受雪灾……
百年未遇之雪灾,飞机、铁路、高速公路封闭,大面积停水、停电……当劫难电影《后天》里的场景一一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不仅仅是电影。
最能考验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是战争,另一个是灾难。在暴雪肆虐的一个月里,从新闻中我们看到,铁路、电力、交通各部门在不断努力,政府部门救助方案也频频出台。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作为营销人,却看到了奇怪的一幕:电视里没有企业号召抗灾救助的公益广告,没有看到企业向重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中国企业集体失声!那些平常津津乐道于公益活动,捐献牛奶、捐助失学儿童的企业,在灾难面前,也没有了任何反应。
1、拷问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当上百万人因暴雪困在车站、高速公路上长达三日,一袋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都需要数十元,几近弹尽粮绝时,为什么没有企业为他们雪中送炭?
当数千万家庭在寒冷中煎熬,揪心地担忧着滞留中途的家人时,为什么移动和联通没有在交通停顿地区开通免费通话,让耽于途中的人与家人保持联络,以稍解担忧?
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奥运盛事赞助上慷慨解囊,舍得一掷千万,却吝于为风雪中的同胞们送上一袋面,一瓶水?
为什么快消品企业没有主动向车站配送足够的商品,以平抑物价,而要让相关部门强令保持物价稳定?
灾难面前,社会责任再不是高调“务虚”的问题,而是切实的行动。暴雪面前,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上集体失职。
2、拷问中国营销。
我们的企业平时总在高唱“产业报国”,当面临百年未遇的暴雪的民众需要他们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内涵的时候,他们却忘了“报国”!
2008年,要想在“奥运”之外找到一个举国瞩目的传播点,何其难也!但为期一个月的暴雪灾害给了中国企业这样的营销环境,给了中国企业展示自己公益与良心的机会。7786万人受灾,但关注这场灾害的人何止数亿!为什么没有企业大气地站出来展开自己的公益营销?为什么没有企业用主动的行动为自己的品牌背书上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有人会说中国企业缺乏应急机制,但这不是理由。机制和流程都是应对常规问题的。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真正关心、重视消费者感受的企业家。
本期封面专题解读了消费者购物的真正动机:他们选择的是一种感动,哪怕那只是一瞬间的感动!风雪中的一碗面、一杯水、一个问候,要比你掏的数千万奥运赞助更能感动人心!
一场世纪未遇的雪灾,一个旷世难逢的营销环境,一个感动中国的品牌,就这样被沉迷于各种营销概念的中国企业轻轻放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打开1月29日新浪新闻首页,唯一能看到的消费品企业新闻,却是康师傅、娃哈哈饮料的提价消息。
1月25日,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知道,风雪终会过去,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大营销意识,何时才能归来?
1月21日,国务院应急办公室下发抗灾通知;
1月22日,湖南、贵州等地通信、电力、供水等网络遭受天气严重破坏;
1月27日,长江中下游14个民航机场因积雪被迫关闭,大量旅客滞留;
1月2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雪橙色警报,并预计恶劣天气至少还将持续5天;同时,广州50余万旅客滞留车站;
截至1月29日,我国有7786万人遭受雪灾……
百年未遇之雪灾,飞机、铁路、高速公路封闭,大面积停水、停电……当劫难电影《后天》里的场景一一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不仅仅是电影。
最能考验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是战争,另一个是灾难。在暴雪肆虐的一个月里,从新闻中我们看到,铁路、电力、交通各部门在不断努力,政府部门救助方案也频频出台。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作为营销人,却看到了奇怪的一幕:电视里没有企业号召抗灾救助的公益广告,没有看到企业向重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中国企业集体失声!那些平常津津乐道于公益活动,捐献牛奶、捐助失学儿童的企业,在灾难面前,也没有了任何反应。
1、拷问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当上百万人因暴雪困在车站、高速公路上长达三日,一袋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都需要数十元,几近弹尽粮绝时,为什么没有企业为他们雪中送炭?
当数千万家庭在寒冷中煎熬,揪心地担忧着滞留中途的家人时,为什么移动和联通没有在交通停顿地区开通免费通话,让耽于途中的人与家人保持联络,以稍解担忧?
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奥运盛事赞助上慷慨解囊,舍得一掷千万,却吝于为风雪中的同胞们送上一袋面,一瓶水?
为什么快消品企业没有主动向车站配送足够的商品,以平抑物价,而要让相关部门强令保持物价稳定?
灾难面前,社会责任再不是高调“务虚”的问题,而是切实的行动。暴雪面前,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上集体失职。
2、拷问中国营销。
我们的企业平时总在高唱“产业报国”,当面临百年未遇的暴雪的民众需要他们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内涵的时候,他们却忘了“报国”!
2008年,要想在“奥运”之外找到一个举国瞩目的传播点,何其难也!但为期一个月的暴雪灾害给了中国企业这样的营销环境,给了中国企业展示自己公益与良心的机会。7786万人受灾,但关注这场灾害的人何止数亿!为什么没有企业大气地站出来展开自己的公益营销?为什么没有企业用主动的行动为自己的品牌背书上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有人会说中国企业缺乏应急机制,但这不是理由。机制和流程都是应对常规问题的。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真正关心、重视消费者感受的企业家。
本期封面专题解读了消费者购物的真正动机:他们选择的是一种感动,哪怕那只是一瞬间的感动!风雪中的一碗面、一杯水、一个问候,要比你掏的数千万奥运赞助更能感动人心!
一场世纪未遇的雪灾,一个旷世难逢的营销环境,一个感动中国的品牌,就这样被沉迷于各种营销概念的中国企业轻轻放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打开1月29日新浪新闻首页,唯一能看到的消费品企业新闻,却是康师傅、娃哈哈饮料的提价消息。
1月25日,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知道,风雪终会过去,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大营销意识,何时才能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