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父亲”参与儿童照料的实践与反思——西方“新父亲”话语述评

来源 :青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参与儿童照料是当代社会解决育儿困境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当前西方社会流行的“新父亲”话语及其实践的核心议题.分析发现,“新父亲”话语通过树立兼顾工作与育儿的理想父亲形象将儿童照料纳入父职的范围;但“新父亲”只是作为育儿帮手与玩伴,儿童照料参与并不充分,且其照料行为总是与其职业特点与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强化父亲照料与一般照料劳动的区别.现有工作制度使“新父亲”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难以充分参与儿童照料劳动;社会生产与人口再生产领域的性别分化中,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优势,也对“新父亲”的儿童照料参与和性别平等起阻碍作用.
其他文献
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大学生求职行为中“颜值”认知对预期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颜值”认知对预期收入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其中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大于对男大学生的影响;对男大学生来说,“颜值”认知和预期收入大体上成正比,男大学生“颜值”的溢出效应主要来自企业的人员挑选标准;对女大学生来说,“颜值”认知最低和最高对预期收入没有明显影响,女大学生“颜值”的溢出效应原因更加复杂.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劳动力市场上过于看重外貌的行为.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两期“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提升程度更大.研究结果表明,“灾害社会脆弱性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理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及其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以文化适应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班级—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上海市S大学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适应样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该校退役复学大学生通过扮演班级里的陌生人、学校人际交往中的分化者以及军旅文化的宣扬者三种角色,与他人展开互动,表现出“多层弹性适应”的人际关系适应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度同质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非常态化的人际关系适应样态背后的深层逻辑是退役复学大学生对军旅文化的高度认可与奉行所产生的文化区隔,具体表现为不确定性规避、选择性认同和文化身份凸显三种机制.打破还是维系这种文化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