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花鼓灯”在艺坛中的地位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
  它是中国9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系统的舞蹈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之中。
  总之,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早在1951年,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就亲赴蚌埠向冯国佩学习花鼓灯艺术。
  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将花鼓灯列为中国民间舞蹈专业的必修内容,分为基本动作、步法、扇花、鼓绢花和动作组合五部分。
  1958年,当代中国第一个专业舞蹈研究组织——中国天马舞蹈研究室的全体同志到安徽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花鼓灯《刘海戏金蟾》、《玩灯人的婚礼》、《网中情》、《新媳妇挑塘》等剧目多次参加国庆庆典演出和全国调演,《新媳妇挑塘》并被拍成电影。
  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表演花鼓灯,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接见演员,周恩来盛赞花鼓灯是“东方芭蕾”。冯国佩的《新春游》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并发向海内外。
  冯老在1982年联合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研讨会上,发表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论文并即席表演,受到了各国舞蹈家的赞誉和钦佩,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代表玛琳娜葛贝伊女士称为“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1957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花鼓灯舞蹈节目,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征服了各国专家和观众,引起了国际舞蹈界的瞩目。此后,花鼓灯相继被国家歌舞团带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80年代,著名民间舞蹈家许淑英教授曾先后去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将花鼓灯艺术传授到国外,在国际芭蕾舞节为600多位各国舞蹈艺术大师表演花鼓灯。受到热烈欢迎,美国电视立即向全美国播放,掀起了美国人对花鼓灯的热情。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见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百姓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后人建造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起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当然这仅是个传说,但卻有可考的文字(清代的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的泗洲戏、淮北花鼓灯、卫调花鼓灯戏、淮剧、推剧等都是花鼓灯的演变,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花鼓戏,以及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花鼓戏,它们在艺术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与花鼓灯艺术相同的特点。
  孔子在《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首先能带人们以感官上的快乐,这是音乐“美”的基础,舞蹈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要产生美,就要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能激起人们心灵上的愉快,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花鼓灯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从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包括表演用的道具、音乐、身段等。
  花鼓灯在演出中主要道具有岔伞、折扇、手帕、挎鼓,伞象征吉祥如意,颜色有红色或者黄色来装饰,伞的下沿缀有各色彩条,伞顶上缀有彩球或者花,外观非常美丽;折扇的周边有各色的绸边;手帕的质地是绸或者布;挎鼓类似于一般的腰鼓;而演员的服饰也是大红大绿,这些道具服饰色彩鲜亮,外形赋有动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花鼓灯音乐是花鼓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花鼓灯的灵魂,而花鼓锣鼓和花鼓灯灯歌,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花鼓灯的舞蹈动感强,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整个演出气氛堂皇富丽,地方特色浓郁,充分体现了汉族民间歌舞的特点。
  值得一书的是今天花鼓灯舞蹈有些动作是借鉴和糅合了武术、杂技和戏剧。如类似今天的“打虎式”、“骑马蹲裆式”等武术动作,类似“叠罗汉”“虎跳”等杂技动作,“翻跟头”等戏剧动作。
  还有一些花鼓戏是老前辈艺人们根据自己长期深入观察生活,运用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例如,从鸟儿在枝头喃喃细语的形象创造了“凤凰三点头”,有感于春风杨柳而创作出“风摆柳”等等的花鼓灯民间舞蹈语汇。可以说花鼓灯是集大成的“东方芭蕾”艺术。
  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了《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这充分的描写了花鼓灯舞姿的优美和轻盈,以及舞技的精妙绝伦。
  花鼓灯舞蹈动作幅度大,而且常处多变状态,其激烈复杂,表情达意的准确,细腻,迄今为止,尚无其他任何一种民族民间歌舞能与之相比。花鼓灯锣鼓具有鲜明的特征,与舞蹈相配并具有很高的复杂度。在原形态的花鼓灯套路中,灯歌与舞蹈交替出现,也构成了花鼓灯的一大特色。花鼓灯的语汇多变,难度之高,舞蹈、锣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是复杂协调的,在世界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是罕见的。
  而且,花鼓灯步伐显要动作的时间差大,复杂度高,其动作与动作相衔时的瞬间舞姿也随之复杂多变,从而使花鼓灯与其它民族民间舞蹈表达群体的情感不同,它不仅可以表达人物的多种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细腻表现各种情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强度的差别,能够系统、完整地刻画和表现复杂的人物和情节,标志着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在人类民族民间舞蹈史上达到的高度。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的“活化石”,是一部活体历史教科书,又是歌舞史上重要的一员,是艺坛中的一枝奇葩,并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该传承光大。■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引言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人权”写入《宪法》,这表明了中国对“人”本身的进一步重视与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角色的新闻媒体,只有不断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媒体肩负起历史责任,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让我们的报道多一点人性的光辉,这应当成为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  人文,指以人为本位,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重视。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和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英语课件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英语课件的特点,提出了基于Flex的英语课件开发的RIA技术解决方案。并着重描述了其中最关键的数据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以期为同类技术开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英语课件 Flex RIA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国内高校教学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探索也随之逐步扩大和加深。在外语教学领域,多媒体课件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传统意义上新闻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为公民自由公开地表达观点、参与监督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和平台,促进了公民意识的提升。本文着重梳理了新闻自由,尤其是网络新闻自由的特点和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网络媒体的控制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发布 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