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教学内容设计的“加法”与“减法”——以“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为例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ss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史教学重在揭示历史文化的迁延与演变,塑造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其内容设计既需要增加对不同思想观念的时代背景性解释、关注不同思想观念的相互影响以及透视不同思想观念与政治制度的互动与联系,还需要减少对"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教条式解读、弱化对某一思想观念的过度介绍、避免对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作错误性类比。无论文化史教学内容设计的"加法"或"减法",实质上都是聚焦、凸显文化史教学内容特性的定向整合。
其他文献
从张问陶中进士开始至白莲教战乱爆发,其间约为六年(1790—1795)。他在此期创作的关于释道的诗歌计五十余首,其中涉及释道的词汇和典故有两百多个。当时,他的释道思想较前一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以自然和自然科学为反思对象的哲学著作,其目的是要将辩证法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泥沼里拯救出来,以恢复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因而,《自然辩证法》不
【正】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
品牌传播的本质性因素即品牌信息的传播。在本质性因素与数字技术、全球一体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品牌传播研究原有思维图式发生"同化"和"顺应"的变化,形成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