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教学自身就承载着传递文化的功能,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当今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语文的教学更要负起相应责任。但是,时代在变迁,如今的课堂也早已不是以前摇头晃脑背书的学堂,更何况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那么,在当今时代下的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教学责任的语文课堂,又该如何在教学中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解救出来,真正唱响“提质减负”这一主旋律呢?笔者认为,以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的课堂文化,是可以促进“提质减负” 的成效。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语文“提质减负”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因多样
近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似乎成了人们心中难以解开的精神绳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课业的内容是否精选、容量与难度是否合理、完成课业的方式和途径是否得当等等。而且,课业负担的合理是相对的,因为对于不同学生,即使是同一学生,其在不同时间空间,因种种因素影响,对同一量的负担,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健康状况、心理品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甚至外部的环境、老师的素质和对老师的心理认同,等等。所以,减负似乎减不断、理还乱,但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 减负不是目的,减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上。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要站在对学生发展全面负责的高度理直气壮地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防止以减负为借口,降低工作质量。
2.落实“减负”重实效,心理减负是关键
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减负主要体现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往往忽略了心理减负这关键的一点。造成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容量的日益扩大,难度的加深,无疑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上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娇生惯养,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肩上担负着众多家长教师的众多希望,多方面、多层次地加重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再加上电子游戏和社会各种娱乐的诱惑,无疑又增加了学生与课业之间的一道屏障。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经典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语文“提质减负”的教学工作
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以优秀国学经典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莫大的作用。这样,同时在没有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提升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等语文学习的能力,并以此促进提质减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以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的课堂文化,促进“提质减负”的成效
语文教学既要能够入得文内,又要能跳出文外,教学的内容不再仅止于一篇课文的学习,而是应该加强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语文课程是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是沐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主要阵地。因此,整合课外传统文化资源是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桥梁。加强这一资源的整合,以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的课堂文化,有效促进提质减负的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典阅读观,减轻学业压力
阅读优秀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功利性的实用,而在于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文学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为目标。所以,教师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相关精神和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指示,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硬性增加作业量的前提下,通过晨读午诵社团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保持一种清静与闲适,使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同时,让学生感受文言精华,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奠定语文基础、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学习能力。那么,心理素质与学习能力都提高了,一般的课业量就不会成为负担了。
2.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开展主题分类式经典阅读,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教师会不自觉地挖掘教材内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进行教学尝试。如,教学生字词时,适当地补充生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如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导入《将相和》的课文教学;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音乐语言更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满江红》《游子吟》等,这样就让语文教学徜徉在传统文化之河,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
笔者觉得还可以以题材为中心,进行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 众所周知,阅读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仅靠教材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拓展阅读覆盖面呢?笔者尝试有主题地萃取文章,比较阅读,深入文本。例如,教《漁歌子》时,适时引入了几首描写烟雨江南的古诗让学生欣赏,又补充几首关于桃花的诗歌让学生领会桃花在诗词中的美好含义,最后延伸到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两首诗后自然体会到张志和与柳宗元的不同心情。这样,引领学生纵向或横向延展,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思辨能力。这样的课程整合,避免了重复无效机械模仿的作业,既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然攻克重难点,又培养学生评鉴创意表达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有效实现提质减负
3.搭建分享平台,让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得到提高,获得满足感
阅读是吸收,体验是强化,表达是分享与倾吐。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借校内外活动的契机搭建分享平台,为学生创造表达见解展示的机会。 例如,记录自己收获的阅读卡展示,根据自己兴趣而进行的诗配画创作,结合学校开展的诵读经典表演活动,阅读经典分享主题班会等等。这样,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知与实际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文化品味与文学素养,语文能力肯定随之提高,而且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只有被点燃,才有能量,才能有助于提质减负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她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对培育和丰厚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感受传统文化中深邃的思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更能助推语文教学的提质减负之成效。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语文“提质减负”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因多样
近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似乎成了人们心中难以解开的精神绳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课业的内容是否精选、容量与难度是否合理、完成课业的方式和途径是否得当等等。而且,课业负担的合理是相对的,因为对于不同学生,即使是同一学生,其在不同时间空间,因种种因素影响,对同一量的负担,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健康状况、心理品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甚至外部的环境、老师的素质和对老师的心理认同,等等。所以,减负似乎减不断、理还乱,但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 减负不是目的,减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上。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要站在对学生发展全面负责的高度理直气壮地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防止以减负为借口,降低工作质量。
2.落实“减负”重实效,心理减负是关键
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减负主要体现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往往忽略了心理减负这关键的一点。造成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容量的日益扩大,难度的加深,无疑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上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娇生惯养,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肩上担负着众多家长教师的众多希望,多方面、多层次地加重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再加上电子游戏和社会各种娱乐的诱惑,无疑又增加了学生与课业之间的一道屏障。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经典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语文“提质减负”的教学工作
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以优秀国学经典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莫大的作用。这样,同时在没有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提升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等语文学习的能力,并以此促进提质减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以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的课堂文化,促进“提质减负”的成效
语文教学既要能够入得文内,又要能跳出文外,教学的内容不再仅止于一篇课文的学习,而是应该加强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语文课程是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是沐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主要阵地。因此,整合课外传统文化资源是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桥梁。加强这一资源的整合,以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的课堂文化,有效促进提质减负的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典阅读观,减轻学业压力
阅读优秀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功利性的实用,而在于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文学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为目标。所以,教师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相关精神和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指示,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硬性增加作业量的前提下,通过晨读午诵社团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保持一种清静与闲适,使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同时,让学生感受文言精华,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奠定语文基础、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学习能力。那么,心理素质与学习能力都提高了,一般的课业量就不会成为负担了。
2.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开展主题分类式经典阅读,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教师会不自觉地挖掘教材内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进行教学尝试。如,教学生字词时,适当地补充生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如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导入《将相和》的课文教学;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音乐语言更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满江红》《游子吟》等,这样就让语文教学徜徉在传统文化之河,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
笔者觉得还可以以题材为中心,进行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 众所周知,阅读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仅靠教材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拓展阅读覆盖面呢?笔者尝试有主题地萃取文章,比较阅读,深入文本。例如,教《漁歌子》时,适时引入了几首描写烟雨江南的古诗让学生欣赏,又补充几首关于桃花的诗歌让学生领会桃花在诗词中的美好含义,最后延伸到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两首诗后自然体会到张志和与柳宗元的不同心情。这样,引领学生纵向或横向延展,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思辨能力。这样的课程整合,避免了重复无效机械模仿的作业,既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然攻克重难点,又培养学生评鉴创意表达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有效实现提质减负
3.搭建分享平台,让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得到提高,获得满足感
阅读是吸收,体验是强化,表达是分享与倾吐。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借校内外活动的契机搭建分享平台,为学生创造表达见解展示的机会。 例如,记录自己收获的阅读卡展示,根据自己兴趣而进行的诗配画创作,结合学校开展的诵读经典表演活动,阅读经典分享主题班会等等。这样,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知与实际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文化品味与文学素养,语文能力肯定随之提高,而且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只有被点燃,才有能量,才能有助于提质减负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她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对培育和丰厚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感受传统文化中深邃的思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更能助推语文教学的提质减负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