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学重回“现在时”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否曾脱离“现在时”?
  当然。
  文学,是否可以脱离“现在时”?
  可以。
  文学创作不是新闻报道,在想象的尽兴驰骋中,上可回溯千秋万代,下可直抵茫茫未来。从眼前的繁琐中抽离,也许能反观更真的真实;从往事或者寓言中借一星火,也许能燃成更绚烂的烟花。
  但是,文学,尤其军事文学,不能离“现在时”太远,更不能与“现在时”长期保持距离。因为,以军人事、军人情、军人梦为书写对象的军事文学,有着与“当下”最紧密的联系,也是在这样的联系与交汇里,军事文学才具有了滚热的温度,它所表述的不仅限于作者个人的一腔情思,而能够书写大众,能够摹写生活,甚至能够成为历史本身。
  前卫文学微信公众号举办的这次同题诗会,没有前期设计,没有预先构想,只因为一则军属在码头拉横幅迎接退伍老兵回家的小新闻,主办者有感其温馨质朴,发起了一次诗歌征集活动。未承想,一首首小诗纷至沓来——无不跃动着饱满的情绪,无不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无不归因于军旅的情怀。就这样,偶然的兴起,集结为一次颇具规模的诗会,更收获了许多精作佳篇。公众号篇幅受限,刊登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但这是一次文学创作对“现在时”的准确捕捉,对靠近并提炼现场的有益尝试,对生活最细微处的温柔观测,也是今年这个老兵退伍季,军事文学爱好者们以文字为经纬,向广大军人和军属们织就的祝福与敬意。
  诗是情绪和情感的产物。此次同题诗会共收到100多首稿件,推出25首现代诗、6首古体诗,来自性别年龄、地域岗位、级别资历各不相同的诗人。这些作品看似重复着雷同的主题,但因为思路迥异,谱写出各有千秋的音符。统而观之,这些诗或以军人视角写“回家之慰”和“退役之慨”,或以军嫂视角写“盼归之诚”与“迎夫之喜”,再或以夫妻共同视角写“家国之思”,有些诗从单一角度作深入解剖,有些则叠加了多个视角,但归结起来,重点都在于表现情绪和情感。
  或男儿报国的激情,硬汉怀乡的柔情,告别军旅的伤情,又或夫妻之间脉脉的温情。情绪是瞬间的感受、刹那的知觉,是一种触碰;情感是长期的积累、温度的聚焦,是一种浸染。有些诗的措辞虽未见得美妙又精确,但字里行间,有情绪在支撑,也有情感在发酵。如果说作为情绪触发点的“军嫂拉横幅”是唯一的,那诗作的面孔为何会不尽相同呢?因为即使是刹那的情绪,也能生发出不同的情感。
  郭海峰的《与妻书》,风格寓精致于健朗,有数十年戎馬积淀的沉郁感,也有“马蹄”、“红柳”、“雪山”等意象营造的浪漫感。此诗特点是重点刻画了军人的内心,主题仅在尾声处略带一笔,“你和孩子站成远方永远的家”,为全诗的坚毅风骨铺设了一个温柔而不突兀的结尾。
  温青的《国与家》有一个生动出彩的开头——“国与家/你在中间站成一幅画/我是那个来回奔跑的人。”国与家、你与我,两组元素既是类比也是对比,一为宏大的诗歌落脚,二为精细的人物依托,军人一肩国家使命、一肩家庭责任的现实负重,军属为之付出的百般努力,似轻描淡写,却落笔千钧。春宁《爱的旗帜》则独出心裁,没有直接进入叙事,而是以“冬天码头的风”作为全诗的主题线和结构线,风的寒冷、硬朗和痴情,恰似军嫂等待的苦、酸与甜,以比喻作线,诗眼鲜明,“爱”才是真正的核心。
  午声的《我爱你,归来的勇士!》不同于许多军嫂视角诗作的纤柔细腻,呈现出一种脱俗的坚毅和率真。军嫂从来不是军人的附属或者陪衬,就像舒婷笔下那种并肩而立的爱情,军嫂也是独立的个体,是军人“心的支点爱的助力”,这不仅是勇敢又热烈的示爱,更是一种愿与对方共成长、甘苦同分担的赤诚。诗人笔下,冬日码头的那幅画面,如一个定格镜头,折射出彼此一生的选择、一生的信念,还有一生的重量。同时,军嫂的爱不是毫无来由,来自于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情怀,爱从而有了坚实的依傍,更有了清晰的来路和去向。
  牛娃的《把爱写成一句简单的话》,下笔如泼墨山水,呈现如山水写意,通篇结构如工笔细刻,最后却似一幅色彩明艳的油画。“日子在等候中变成我们长大的孩子”,看似最不经意的一句,却勾勒出那斑斓图景中最动人的一笔。马玉荣的《走了,回家》有一种格外的沧桑感,军营到故园的一条路,有经年风雨,有喜怒浮沉,历经铅华沉淀下来的却只是淡淡一句——走了,回家。简单至极,却是非常真实的心理和生命体验。
  东来的《岸边的黄手帕》与余远来的《终于等到团圆时》相得益彰,前者是退伍老兵对妻子的心语,后者是深情军嫂对丈夫的表白。前者表达了老兵忐忑不安又满怀期待的心事,后者道尽了军嫂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丈夫归来的欢喜知足。两首诗既似一对离人的隔空对话,又如夫妻成双的齐眉并举,爱之切、情之浓可见一斑。
  慢刀的《归航》篇幅精短且用语简练,含义却丰富而有层次感。相比其他作品将军人归来的重点放在对妻儿情感的倾诉上,《归航》开篇提到“离岸十六年的脚”,表明老兵之“老”;中间两段将妻女比喻成“精准定点的锚”,强调老兵之海军身份;最后两段则突出归航者对大海的感情。归航者虽已归来,从此面朝的是温暖大地,但曾陪伴他漫长年月、留给他无尽回忆的海,却注定是心底最柔情也最荣耀的注脚。这首诗注重体会了老兵对海的敬畏之情,也即对往日军旅生涯的敬畏之情,寥寥数语却令人印象深刻。
  德的《回家》与小敏的《亲爱的,欢迎光荣回家》等诗异曲同工,展现出女性特有的对感官的敏锐捕捉力,用词温婉细腻,情绪柔肠百转,都为军嫂视角的深情之作、精雅之作。
  现代诗自有千面玲珑,古体诗词则另辟一派风景,不仅代表着当代军旅诗人对传统诗词格式韵律的学习与传承,也体现了此次同题诗会风格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相较现代诗在遣词造句上更大的自由度,古体诗词囿于格律之限,表达的内容相对单一,也更难于从艺术创新层面取得具体的突破,从这一点上说,古体诗词创作者表现出更大的勇气和诚意,也确还有更远的路需走。
  同题诗会的意义不在于一较高下,而在于一种集结——将这些触发于相同情绪却又表达和延展着不同情感的诗作,聚拢、集中、发酵,形成一首体量恢弘、意境广阔的大诗。这是一种声音,一种积极表达自己、扩散自己,并且珍重自己的声音。在当下这个阅读碎片化、关注点分散化、纯文学声势弱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这种声音。回到我们的题目,为何要呼唤文学重回“现在时”?因为,“现在”就是前所未有最恰当的时刻,我们只有用“现在”的故事,构成那触动人心的激励,构成那凝聚人心的顽强,构成那感化人心的抚慰,才能把故事写得更深远,把爱与美好传播得更久长。
其他文献
平生听到的第一首歌:《北风吹》  平生听到的第一首歌是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幼儿园里高音喇叭播放出的调调,在1951年冬与北方生猛的朔风搅和在一起,回旋在幼儿园的上空,响彻在我的耳畔,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首延安时期贺敬之词、马可等曲的歌曲,恐怕是对我最初的思想教育:杨白劳和喜儿太可怜,黄世仁是个神马东西!这种思想教育演绎到今
期刊
自从开办了小卖店,我与老街的那家副食批发部逐渐熟络起来。每次去进货,老板娘总是亲自迎接,热情服务。我们建立起了良好的业务往来。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突然有人想要买一箱方便面,恰好我店里当天卖完了,还没来得及进货。可是顾客要得着急,于是我赶到老街那家批发部,希望能从她那里拿点货救急。老板娘一脸无奈地告诉我,她的批发部没有方便面。我不禁愕然,方便面是副食店的必备物品,你为啥不批发呢?老板娘
期刊
细雨绵绵,敲打在野战帐篷的迷彩篷布上,时缓时急。大战初歇,曾经一度响彻终日的防空警报声、火炮怒吼声戛然而止,阵地上的一切突然都安静了下来。广袤的防空兵演习阵地上除了坑坑洼洼的积水,到处都是被各式车辆碾轧过后的泥浆。  风来了,撼动着树梢东摇西晃;雨来了,冲出大地一道道的沟沟坎坎。只有一排排的野战帐篷还安安稳稳的,雨声唰唰,仿佛是在对着极度疲倦的勇士们喃喃细语,睡吧,睡吧,这里是你们温暖的港湾…… 
期刊
将军有个很怪的脾气,从来不看战争片。每当电视上出现炮火连天的场面,他总是神色肃穆地将电视关掉,或换成别的频道。将军是位身经百战的老軍人,他怎么不喜欢战争片呢?难道战争不是最大的政治,不是夺取政权的终极手段吗?  没人知道为什么。  将军的内心是复杂的。战争是毁灭人类的最残忍手段,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必须使用战争这种极端方式。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将军,比谁都清楚这一点。每场战役打响的前夕,将军总是
期刊
春秋战国,战火纷飞,可孔子却名游四方,结交贤才。楚国人当面讽刺他“假圣贤”,孔子非但不生气,反倒想要结交这位狂人,探讨如何救百姓于水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为圣师圣贤,却也从不自以为是,有不懂的地方就拜人为师。他曾向郯子问礼仪,向苌弘和师襄学习乐曲,向老子请教人生哲理。孔子拜人为师,但又有谁能否定孔子的桃李满天下呢?那儒雅的身姿,谦虚的微笑,成为历朝历代儒生学习的典范。  丰子恺曾画两
期刊
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天性,也是人必须终生追求的修养!一个人从小种下善念,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良知。发生在几天前的一件小事,让我对这些话有了真切的领悟。  那晚,赤霞广场的上空繁星闪烁,一轮明月高挂,我和好友陈放边走边聊。这时,一位老人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向我们走了过来,车把上系着几十个卡通气球,正迎风招展。  这样一把年纪的老人,应该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可能是他受生活所迫吧。我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
期刊
蝶变,重生也。  蚕多辛劳,应时而生。历经寂寞蛰伏,尝遍挣扎苦痛,最终破茧而出,成就姽婳愿景……很多昆虫,正如桑蚕这样,从丑陋的毛毛虫开始,不断抽丝作茧、蛰伏蛹化,经四重蜕变而后羽化成蝶,达至重生之变。  当强国复兴的时针指向新时代,我们这支大国军队,激扬着90年的豪迈自信,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砥砺奋进,实现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大局之下,一份叫做《前卫文学》的军
期刊
我国的画虎传统悠久。在内蒙古阴山发现的新石器的岩画中就有先民以钝器刻凿在山顶石壁上的“虎豹追马图”,稚拙而形象生动。在商周的青铜器、战国时的漆器、秦汉的瓦当以及古代雕刻、陶艺中都有非常生动传神的虎图案或形象描绘。在民间艺术中虎的形象更是广泛存在于剪纸、刺绣、蜡染、皮影中。深受人们喜爱的成语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啸龙吟”、“虎虎生威”……历代国画家对虎是常画不厌。79集团军某部士官葛龙
期刊
看了侯恕人新近在意大利的旅行写生,不由得不感慨,这个喜欢画画的孩子长大了。其中题为《日出》《日落》的两幅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画作描绘的田园美景生机盎然,开阔的原野,寂寥的地平线,透明的空气,在  年轻的画家笔下,显得那样轻快与抒情,青春的萌动和对未来的憧憬交织在诗意的画面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光色捕捉和再现,分明是在向印象派大师莫奈致敬,那饱满的情绪和流畅的笔触,透出抑制不住的表现欲望和激情,在
期刊
今年济南的冬天不冷,已经过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温度还在零上好几度。应好友之邀,在一个阳光灿烂、微风习习的周日,开车到济南城的南部山区爬山。  离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闹市,沿着泛着白光的水泥路,汽车一会儿从山底爬到山顶,一会儿又从这个山顶爬到那个更高的山顶,一山更比一山险,一山更比一山高。  车驶入群山腹地后停下,我和朋友攀岩而上,爬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山顶,极目远眺,没了春天繁花似锦的迷离,没了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