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三、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
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三、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
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