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如何垂帘听政的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070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河奔丧 半是劳累半伤心
  
  咸丰病逝的各种消息传到北京后,奕既伤心,又郁闷,另外还夹带着莫名的委屈和一股无名火。作为咸丰最亲的弟弟,他既对咸丰命八大臣辅政的遗诏表示十二分的怀疑,又对自己的地位安排感到愤愤不平,他认为这不是咸丰的本意,而是八大臣利用热河的变乱有意篡改了咸丰的遗诏。
  此时的奕,回想近年来的种种不公,不免也对兄长咸丰颇为怨愤。奕心想,在皇兄北走热河后,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并费尽心机将洋人弄走后,多次奏请皇兄回銮而不准,请求赴热河探视疾病又不允;现在好了,咸丰这一撒手,八大臣辅政也没有自己的份,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啊?!难道自己的亲弟弟还不如远支宗亲载垣、肃顺等人可信吗?难道穆荫、匡源等外姓人还比自己的亲兄弟可靠吗?
  想到这里,奕的一腔无名怒火顿时烧向了肃顺等人:正是这些弄权的小人有意在皇兄面前中伤毁谤,这才会使得自己被日益疏远;而这些人为了把持朝政,还故意多次阻挠咸丰回銮北京;现在皇兄病死,这些人竟然不准自己前去奔丧哭奠,真是家奴翻天,岂有此理!
  奕一跺脚,不行,我一定要亲往热河讨个公道,弄个明白!
  恰在这时,慈禧的密使也到了,皇嫂指示小叔子立刻前往热河,化解危局。奕得此信息后,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这自家人的江山,岂能让外人染指?
  随后,奕立刻上奏行在,坚决要求赴热河奔丧。肃顺等人虽然对奕防范得紧,但咸丰毕竟是人家的亲哥哥,这胞弟来热河奔丧哭奠,无论怎么说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是肃顺等人非要蛮横拒绝,弄不好还让世人怀疑八大臣是有意排挤宗亲、把持朝政,反落下自己的不是。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二十六日,恭亲王奕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热河的行程,经过4天的跋涉后,终于在八月初一的清晨抵达热河行宫。奕到达的时候,正好赶上咸丰的“二七”殷奠礼,行宫内香烟袅袅,哀乐齐鸣,此情此境,奕岂能不感伤于怀!他带着满身的尘土,半是劳累、半是伤心地扑倒在咸丰的梓宫灵柩之前,伏地大哭,声彻殿陛。
  
  叔嫂密会,惊雷形成于无声处
  
  奕的痛哭,情感复杂,可谓半是伤心半是委屈。伤心的是,自己虽然和兄长有过芥蒂嫌隙,但毕竟是一起长大的手足,谁料到去年一别,便已成永生?想起自己的哥哥自打当上皇上,何曾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如今斯人已去,人隔阴阳,兄弟间的这点龃龉疙瘩又算得了什么呢?
  奕的伤心大哭,也有一半是为自己而哭。他回想往事,虽然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出格,但皇兄何以如此糊涂,竟然会将大权交给远支宗亲和异姓外人,而反对自己的亲兄弟大加猜疑呢?何况,这皇位是父皇留下的,本来自己也不是没有机会,既然皇兄做了皇上,自己也已经认命,何以还是不加信任呢?
  奕哭奠的消息很快传到内宫,两宫太后得知小叔子奕已经赶到热河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特别是慈禧,当她听说奕已到后,心中谋划了很久的计划也开始逐渐清晰,并打算联合奕之力开展实施了。
  从血缘上来说,奕是小皇帝的亲叔叔,两宫太后是奕的皇嫂,其间虽有君臣之别、尊卑之分,但和奕和肃顺那些远支亲王或异姓大臣相比,终究要多一份血缘亲情,好歹算是一家人。
  再者,对于小叔子奕的能力,慈禧是了解而信任的。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当英法联军攻下天津后,时为懿贵妃的慈禧便在咸丰与众妃相对而泣的时候推荐奕,说他向来明白事理、行为决断,足见慈禧对奕的办事能力是充分信任的,在她的眼中,奕绝非一般的庸碌无为之辈。
  按照慈禧的计划,两宫太后随即要求召见奕。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的话,后妃是不能随便召见王公亲贵,除非是在皇太后、皇帝万圣节(生日)或者是新年之时,诸王公方可带着自己的福晋入宫面见。
  由此,尽管两宫太后以“探问北京情况”为由召见奕,但这个谋划已久的“叔嫂会”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听说两宫太后要召见奕后,肃顺等人立刻警觉了起来,他们随即出面加以阻拦,特别是军机大臣杜翰(咸丰帝的师傅杜受田之子),他甚至公开跳出来指责说:“先帝刚死,皇太后居丧,叔嫂应当避嫌,这时不适合召见亲王。”肃顺听后,哈哈大笑并鼓掌称赞说:“说得好,真不愧杜文正公(杜受田)之子矣!”
  奕不敢自主,只好跟郑亲王端华说:“两宫皇太后催得紧,看来不去不行。既然你们说年轻叔嫂不宜后宫单独相见,那请郑亲王与我一起进见两宫太后如何?”端华没想到奕这么狡猾,竟然把皮球踢给了自己,弄得他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向肃顺使眼色,让他来作决定。
  一向精明的肃顺一时间也有点蒙了:这让奕单独进见吧,还真有点不放心;但要我等陪同进见,这两宫太后又没说要见外臣。左右为难之下,肃顺只得皮笑肉不笑地说:“老六,你和两官太后是叔嫂,我们陪同进见算怎么回事啊,你还是自己去吧!”由此,奕得以一人单独进见。
  两宫太后见了奕后,两眼泪汪汪,这下可算是遇到亲人了。据记载,这次召见的谈话时间大概有近两个小时,奕与两宫太后究竟说了、又商议了什么,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想象的是,两宫太后一定向小叔子哭了八大臣的侮慢和跋扈,特别是载垣、端华和肃顺三人,更是不把她们母子放在眼里。随后,话题毫无疑问地转移到如何扳倒八大臣、重新夺回权力上去。
  对于这个结果,奕在来热河的路上早已料到。他这次来热河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探究下两宫太后对八大臣辅政的看法,如果两宫太后对此并无意见,那他虽然含怨不服,但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要是两宫太后对八大臣辅政不满,那就必定要与他结盟,共同对付八大臣。所幸的是,事态的发展是向着他所希望的那个方向的。
  
  好女不跟男斗 两宫太后忍气吞声
  
  在两宫太后召见奕后,热河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了起来。在肃顺等人宴请奕的时候,酒至半酣,一贯冒冒失失的悖亲王弈誴(奕的五哥)喝得醉醺醺的,突然提起肃顺的辫子,指着奕说:“人家要杀你哪!”一语既出,举座皆惊。肃顺惊慌之下,竟然低着头,尴尬地说“请杀,请杀!”——这外臣终究是抗不过皇权。
  会见结束的当天,奕立刻起程返京。据称,奕为了防止肃顺等人对他不利,故意设下障眼法,他先让自己的随行护卫等人在承德外八庙之一的普陀宗乘庙后门等候,自己却去回拜载垣、端华等人,说他想去普陀宗乘庙看看,看完后就返回北京,不过自己的随从未到,想请他们将轿子暂借一用。
  在奕离开了热河后,肃顺这些“热河派”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这时的热河,看似平静,但平静的下 面,却随时都可能掀起滔天巨浪。
  早在奕回京之前,两宫太后与肃顺等人发生矛盾的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北京。在奕的授意卞,“北京派。的重要人物、内阁大学士周祖培首先采取了行动,他是三朝老臣,名望甚高,但和肃顺的矛盾极深。
  在得知了慈禧和奕的用意后,周祖培决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将肃顺等人扳倒。他首先授意自己的得意门生,时任山东道监察御使的董元醇写一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的奏折,吹响了政变的第一声号角。
  董元醇在奏折中提出两点极为重要的建议:一是皇帝年幼,国家又在危难中,皇太后应该出来权理朝政,左右不得干预;二是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辅政,防止皇权旁落。
  八大臣看过董元醇的奏折后,暴跳如雷这等于是把权力从八大臣手里剥夺,转移到太后和亲王的手中,完全是和咸丰的遗诏对着干,和八大臣对着干!难道这个董元醇吃了豹子胆了,竟然敢置清朝祖制而不顾,自个把脑袋往阎王爷那里送?要知道,清朝历来严禁后妃、太监乃至亲王干政,敢在奏折中公开提议让太后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这岂不是找死吗?是可忍,孰不可忍!
  令肃顺等人感到震惊的是,董元醇这个公然违抗先帝遗诏的折子竟然被慈禧“留中不发”。八大臣心急火燎,他们立刻责成某军机章京拟定批驳董元醇奏折的谕旨,但初稿拟好后,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觉得此稿语气平和,言辞不够激烈,于是便自己亲自捉刀写了一篇,其中对董元醇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和亲王参政”的建议用8个字大加批驳,即“是诚何心,尤不可行”,并要求对董元醇严加惩处。其他七大臣读后,交口称赞,不料此稿上去后,慈禧不予理会,仍旧将折子“留中不发”。
  慈禧当时很冷静,她有意将董元醇的奏折“留中不发”,既表示对这个奏折的重视,又以此来试探一下八大臣的反应。果然,八大臣坐不住了,他们竟然不顾君臣礼节,向两宫太后反复催要。
  被逼无奈之下,两宫太后抱着小皇帝,在8月11日召见了八大臣,并要求将董元醇的奏章交由群臣共商。八大臣当然不是傻子,岂肯轻易答应!随即,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展开激烈的论辩,只见郑亲王端华满面怒容,言辞激烈,根本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军机大臣杜翰出言不逊,公然顶撞,口口声声称不能奉命;肃顺更是含讥带讽,轻蔑有加,称两宫太后不过是内宫中侍奉皇帝的女子,怎懂得什么军国大事?!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何等的紧张。两个女人怎能说得过八个男人,她们每说出一句话,八大臣便用八句话盖过她们细小的声音。在偌大的殿堂中,八个壮硕男人声震殿瓦的咆哮声,把6岁的小皇帝载淳吓得哇哇直哭,一头钻进慈安太后的怀里,裤子都尿湿了。搞笑的是,小皇帝这时找的不是亲生母亲慈禧太后,而是慈安太后!
  最后,肃顺等人干脆拂袖而去,并公然宣称:“今后请太后看奏章已经是多余了!”慈安和慈禧两个人当下就被气得两手发颤,浑身发抖,眼泪哗哗直流。
  第二天,八大臣更加变本加厉,他们不等宣召便直接入宫和两宫太后大吵大闹,要求下发批驳董元醇的谕旨。在要求被拒绝后,八大臣就以“搁车”(罢工)相威胁一一既不处理奏章,也不向太后移交。这一天,两宫太后发下文件,怡亲王载垣将之丢在一边,说:“不定是谁来看呢!”
  八大臣这种让朝政瘫痪的过分做法,历朝历代都从没发生过,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政治事件,也为他们最后被惩杀埋下了伏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双方一直僵持着,八大臣沉着脸,任由僚属将文件送进而绝不拆阅,任凭两宫太后催要也毫不理会。他们就是要用这个手段来向两宫太后表明:朝政实际上掌握在八大臣的手中,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只不过是象征性的;要是不听从他们安排的话,国家机器就别想运转下去。
  在内宫,慈安和慈禧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慈禧决意抗争到底,决不退让;而慈安则劝她暂时忍耐,等回到北京再说。慈禧思前想后,发现当时的热河已完全被肃顺一党控制,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慈禧最后只能服软,不得不把八大臣拟定公开批驳董元醇的谕旨下发。直到这时,肃顺等人才言笑如初、照常办事——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人,还想和我们8个男人斗? 在这次斗争中,八大臣大获全胜,两宫太后灰头土脸,遭受了重大羞辱。挫折之后,慈禧想起了奕的话:“一切等回北京再说!”这时她心中的万丈怒火才逐渐平息,脸上也再次恢复了平静,绝不在八大臣面前流露出任何的不满。
  
  兵分两路 八大臣不知其玄妙之处
  
  在咸丰驾崩后,当时的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肃顺为中心的八大臣等人,他们当时主要在热河;另一派是以奕为核心的北京派,主要人物包括豫亲王义道、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桂良、大学士贾桢、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刑部尚书赵光等人。由于肃顺等人树敌太多,北京的大臣就几乎都倒向了奕一派。
  更要命的是,肃顺等人没有得到实力派将领的支持,就连当时护送咸丰帝灵柩的胜保,这位握有重兵的将领也反对肃顺。对于这点,肃顺也不是不了解,他也试图拉拢一些实力派将领如僧格林沁为自己撑腰,但因为多年的人品太差,无人支持,甚至他提携过的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对于这场政治风暴,也都持观望态度。
  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的灵柩开始起运回京。
  按照惯例,小皇帝应该每天恭送咸丰的梓宫(灵柩)起运,然后从间道抄近路赶到梓宫当天计划停放的地方,恭候灵驾的到来。但是,慈禧不同意这样的安排,她说小皇帝载淳年纪太小,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于是要求八大臣做出变通之法。
  八大臣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玄妙之处。他们经过商议后,决定让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在二十三日恭送咸丰梓宫运上灵车后,由载垣和端华等人扈从沿小路先行回北京,等到咸丰的梓宫到京城东华门外后,小皇帝再行跪地;至于咸丰的灵柩,则由肃顺等人从大道后发,如此以来,八大臣便分成了两个队伍。
  八大臣的这个安排,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们的最终失败。小皇帝、两宫太后与肃顺等人护送梓宫的队伍分开行走,这使慈禧等人可以提前一至两天到达京城,这对于政变来说,时间已经是非常充裕了,因为奕等人早已在京城布置妥当。更致命的是,护送小皇帝和两宫太后的载垣和端华等人与团队核心肃顺分离后,他们虽然可以提前进京,但这两人缺乏应变的能力,这也促使了他们的垮台。
  
  垂帘听政 总算是如愿以偿
  
  在经过5天的跋涉后,慈禧一行于二十八日抵达京郊石槽。未等进城,慈禧便召见了在此等候多时的奕,详细商谈政变的具体程序。二十九日午后,两顶黑布轿子抵达了北京德胜门,前面一顶是慈安太后带着小皇帝载淳,后面一顶则是慈 禧太后单乘。在奕的安排下,北京留守的王公大臣们都在道旁跪迎,而两宫太后则按原定计划,声泪俱下地向留京的众大臣控了肃顺等人欺侮她们孤儿寡母的恶劣行径。
  女人的柔弱是很容易得到同情和支持的,加上肃顺得罪的人太多,大多数大臣在奕和周祖培的鼓噪下,很快倒向了两宫太后。在随后的朝议中,两宫太后历数了肃顺、载垣和端华的种种跋扈之行,矛头直指八大臣。
  在奕的暗示下,周祖培公报私仇、故作愤懑:“太后为何不将他们(八大臣)治罪?”二位太后装作不解,明知故问:“先帝遗诏任命他们为赞襄王大臣,能治罪吗?”周祖培哂然一笑:“皇太后可先降旨解除他们的官职,再治罪不迟。”慈禧不假思索,抢先点头:“好,就这么办!”
  于是奕把早写好的治罪诏书奉上,两宫太后盖印,要治八大臣的罪。这时,载垣和端华两人闻讯赶来,他们见交等人都在宫内,十分意外,便大声质问道:“你们这些外廷臣子,怎么可以擅自入内?”奕冷笑一声:“皇上有诏。”载垣和端华大怒,说:“我辈未人,诏从何来?”(意思是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写诏书。)
  奕冷冷一笑,向身边的侍卫们一挥手,载垣和端华后退一步,怒斥道:“谁敢动手?”话音未落,宫廷侍卫们已经上前将两人按倒在地,像捆猪一样捆了送宗人府关押——他们才不管是谁的诏书呢!
  在被押送出宫门的时候,载垣和端华还眼巴巴地指望着自己的随从在那等候,届时还有获救的机会;不料到门口一看,随从们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原来,这些人早已被奕派人给驱散了。事情到了这一步,载垣和端华仰天长叹,方知大势已去:他们把咸丰的遗诏当做尚方宝剑,实在是太天真、太幼稚了!这种愚蠢的教条主义错误,最后反误了卿家性命!
  就在当天晚上,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驻于密云县的时候,醇亲王奕譞和睿亲王仁寿已经带着大队亲兵赶来,他们在解除了肃顺随从的武装后,随即一脚踹开肃顺的卧室大门,这时肃顺居然还横卧在床上与他的两个小妾调笑。随后,肃顺也被送到宗人府关押。一日之内,3个首犯全部擒拿归案。
  肃顺在宗人府见到载垣和端华后,怒道:“真后悔没早治此贱婢(慈禧)!你们要是早听了我的话,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端华说:“事情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载垣则抱怨道:“我当时真不该听你的话!”原来,肃顺曾计划暗中谋害慈禧,但遭到了端华和载垣的反对。妇人之仁,终成大错。
  慈禧和奕导演的整个政变,从计划到实施也不过用了3天时间,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据某京师官员记载,政变当天(九月三十日)上午,乌云密布,天色阴沉,风声不止,到中午才风开云散。天意如此!
  就在政变的当天,两道奏章同时送到两宫太后的手中。一道是大学士贾桢、大学士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和刑部尚书赵光联名上奏;另一道是护送咸丰灵柩的将领胜保——两道奏章都是请求两宫太后早日垂帘听政的。
其他文献
根据弹性力学,弹性岩体中任一点的全应力状态,可由6个应力分量σ_x、σ_y、σ_z、τ_(?y)、τ_(yz)、τ_(zx)确定,现有的通过应力解除测量三维应力的各种方法,系通过测量应
30年,从百废待兴到不断改革进步,承载了太多历史使命的中国高考制度一步步成为整个社会的润滑剂。30年的变迁,高考制度在争议中变迁,在争议中发展,从未停止。 In 30 years,
除了建筑空间艺术设计的要求以外,窗户更主要的功能就是采光了,太阳可见光部分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人们赖以生活和生产。我国采光标准已于1979年颁布试行,该标准的总则中提出: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掌握好函数的奇偶性对学好函数知识乃至整个高中数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怎 The parity of a function
何孟春《孔子家语注·孔安国序》前增衍有“魏王肃序曰”五字。引入郞瑛《七修类稿》的记载,可以考证出明代另有他本《家语》也增衍了相同的五个字。结合何孟春对于《家语》
采用自行设计的动压探针,测量了大气压和真空环境下冷态氮气自由/冲击射流动压分布,以及真空环境下氮/氢混合气电弧加热推力器羽流的动压分布。将动压径向分布积分所得结果与
在日常教学训练中,经常会发现某些相似动作或不同项目之间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或影响,即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
【摘要】对幼儿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的成长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教学中,幼儿园并未全面展开传统文化教育,而更多的依赖于辅导班的国学课程,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本文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进而探索如何提高幼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以期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作出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秦旭芳向海英主编《学前教育管理学》由湖南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8月1日出版发行。该书主编:秦旭芳,教育学博士,现任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