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细化了分级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听力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增加了容量,提高了难度。然而,在日常的听力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听力往往是一个薄弱环节,有时甚至感到十分困难和吃力。
一、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的差异。
(1)语音障碍。有些学生平时不重视单词的正确发音,导致辩认音素的困难。也有学生平时没有养成开口朗读英语课文的习惯,以致朗读句子时,演变为读一个一个单词。对听力材料中一些常见的连续、失爆、同化、弱读、升降调等语音词调,感到无所适从。
(2)词汇障碍。
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是词或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其所代表的意义。因此,词汇量的大小决定听力理解的程度。
2、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背景文化的了解和自我认同。因此,要提高听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应尽可能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
3、心理因素障碍。
听音磁带或说话者的话音瞬间即逝,故听话人在听的后面内容时,必须对前面的内容保持一定记忆,并将前后内容连贯,加以综合分析和当学生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失去自信。如果学生带着这种压抑、消极的情绪听音,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如何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呢?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如pair work,group work,classroom discussion,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
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训练学生的听力要与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多得到听的机会,以弥补由于缺乏英语环境而造成的接触机会不足。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除了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外,如问候,指示,解释练习的步骤,纠正错误,表扬等,还要用英语简单地解释词汇含义和用法、句型结构和语法现象等。
2、听写。听写是训练听力能力的一种好手段,它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很有帮助,因为学生既要能听懂又要能用文字记录下来,是需要具备听力、拼写和句型结构等技能和知识的。听写的方式可以是填词,写课文的句子、段落或课文改写、缩写等。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以便以其口语表达来增加学生的听英语机会,锻炼并提高其听力水平。语调、重读、弱读、连读、变音、失去爆破、语气、语流、语速等各方面都要准确表达,而且课堂用语力求丰富性。结构、用词和语言难度要注意层次性、变化性,用自己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感知英语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语言时不至于感觉“失真”,产生消极情绪,以至影响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实现。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听力材料
人教版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依据单元话题编写而成,题材广泛,形式新颖。但有些单元话题涉及科技、艺术等学生较为陌生的专业领域。教师若能对这些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则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对于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细节较多的材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提取关键信息,忽略细节。这样便于学生听懂文章大意,培养其把握重点信息的听力技巧。
5、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行之有效地运用网络、电影、电视节目中的音画,有效地把视与听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听的实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教学密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媒体为中介的整个课堂系统运转起来,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学生的听力技能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要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在英语听力训练过程中,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听力材料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测试手段多样化,立足课堂,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总而言之,了解提高听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掌握了听力训练的技能,加强培养这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的差异。
(1)语音障碍。有些学生平时不重视单词的正确发音,导致辩认音素的困难。也有学生平时没有养成开口朗读英语课文的习惯,以致朗读句子时,演变为读一个一个单词。对听力材料中一些常见的连续、失爆、同化、弱读、升降调等语音词调,感到无所适从。
(2)词汇障碍。
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是词或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其所代表的意义。因此,词汇量的大小决定听力理解的程度。
2、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背景文化的了解和自我认同。因此,要提高听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应尽可能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
3、心理因素障碍。
听音磁带或说话者的话音瞬间即逝,故听话人在听的后面内容时,必须对前面的内容保持一定记忆,并将前后内容连贯,加以综合分析和当学生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失去自信。如果学生带着这种压抑、消极的情绪听音,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如何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呢?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如pair work,group work,classroom discussion,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
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训练学生的听力要与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多得到听的机会,以弥补由于缺乏英语环境而造成的接触机会不足。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除了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外,如问候,指示,解释练习的步骤,纠正错误,表扬等,还要用英语简单地解释词汇含义和用法、句型结构和语法现象等。
2、听写。听写是训练听力能力的一种好手段,它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很有帮助,因为学生既要能听懂又要能用文字记录下来,是需要具备听力、拼写和句型结构等技能和知识的。听写的方式可以是填词,写课文的句子、段落或课文改写、缩写等。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以便以其口语表达来增加学生的听英语机会,锻炼并提高其听力水平。语调、重读、弱读、连读、变音、失去爆破、语气、语流、语速等各方面都要准确表达,而且课堂用语力求丰富性。结构、用词和语言难度要注意层次性、变化性,用自己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感知英语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语言时不至于感觉“失真”,产生消极情绪,以至影响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实现。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听力材料
人教版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依据单元话题编写而成,题材广泛,形式新颖。但有些单元话题涉及科技、艺术等学生较为陌生的专业领域。教师若能对这些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则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对于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细节较多的材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提取关键信息,忽略细节。这样便于学生听懂文章大意,培养其把握重点信息的听力技巧。
5、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行之有效地运用网络、电影、电视节目中的音画,有效地把视与听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听的实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教学密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媒体为中介的整个课堂系统运转起来,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学生的听力技能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要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在英语听力训练过程中,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听力材料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测试手段多样化,立足课堂,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总而言之,了解提高听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掌握了听力训练的技能,加强培养这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