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师是课程与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呢?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八期重点课题“构建观微融合研修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旨在通过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培养。本文以初中生物《眼与视觉》这节评优课的“磨课”为例,尝试将课堂观察与微格教学融合,比较不同的导入对教学的影响,说明导入的重要和提高教师导入能力的方法。
一、不同的导入及分析
1.直接导入
导言为:“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我们对信息的感知主要通过眼睛看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眼与视觉》。”
学生完成任务似的、机械地将课本翻开,没有明显的喜悦和期待。
导入分析:这种导入平铺直叙,开门见山,部分学生没有被吸引。
2.经验导入
导言为:“生活中我们常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口。窗户都要安装玻璃,如今我们很多人把心灵的这扇窗户也装上了玻璃。戴眼镜的同学,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近视眼吗?你眼睛的哪个部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眼与视觉》的学习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问。”
学生先是笑着听老师说话,然后异口同声地回答:近视眼。接着不少学生开始讨论、大声回答,气氛比较热烈。
导入分析: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用生动有趣的谈话、提问,调动了学生主动去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疑(悬念)导入
导言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东方人是黑眼珠,西方人是蓝眼珠。本节课我们首先带着问题进行‘观察眼睛’的活动。再思考:为什么东方人的眼珠是黑色的呢?你能找到同桌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吗?你知道黑、白眼珠分别是眼球的哪一部分?除眼球外,你还看到了眼睛的哪些结构呢?”
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兴高采烈地看着同桌的眼睛,还不时地与周围同学讨论。
导入分析:“观察眼睛”的活动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激起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过这种活动和设疑导入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4.直观导入
最后确定的导入是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幅优美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在欣赏和感受美的熏陶后,教师再呈现一幅有许多人(大部分人都戴着眼镜)的图片。教师的导言是:“大家刚刚看到的风景很美吧!我们能欣赏美丽的风景是因为我们有一双健康的眼睛。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幸运,因为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青光眼和红眼病等眼部疾病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他们的眼睛是怎么了呢?通过学习我们就会知道眼的结构和近视等眼部疾病的发病原因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眼与视觉》。”
在图片播放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随着图片内容的变化,学生的表情也在变化,表现出很投入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分析: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多媒体等直观形式比口头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本导入既有直观图片又有教师巧妙的语言组织,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新课学习。
二、小结有效导入的结构和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能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作好铺垫。结合《眼与视觉》的直观导入进一步分析有效导入的结构和作用: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能引起学生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并能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
(2)“大家刚刚看到的风景很美吧!……他们的眼睛是怎么了呢?”教师的导言能激起学习动机。导入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学习……了”。教师组织引导给学生指明任务。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开展学习。
(4)“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眼与视觉》。”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最终发挥导入的作用。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必须要有导入,同时这个导入还要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能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观微融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高级中学)
一、不同的导入及分析
1.直接导入
导言为:“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我们对信息的感知主要通过眼睛看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眼与视觉》。”
学生完成任务似的、机械地将课本翻开,没有明显的喜悦和期待。
导入分析:这种导入平铺直叙,开门见山,部分学生没有被吸引。
2.经验导入
导言为:“生活中我们常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口。窗户都要安装玻璃,如今我们很多人把心灵的这扇窗户也装上了玻璃。戴眼镜的同学,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近视眼吗?你眼睛的哪个部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眼与视觉》的学习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问。”
学生先是笑着听老师说话,然后异口同声地回答:近视眼。接着不少学生开始讨论、大声回答,气氛比较热烈。
导入分析: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用生动有趣的谈话、提问,调动了学生主动去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疑(悬念)导入
导言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东方人是黑眼珠,西方人是蓝眼珠。本节课我们首先带着问题进行‘观察眼睛’的活动。再思考:为什么东方人的眼珠是黑色的呢?你能找到同桌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吗?你知道黑、白眼珠分别是眼球的哪一部分?除眼球外,你还看到了眼睛的哪些结构呢?”
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兴高采烈地看着同桌的眼睛,还不时地与周围同学讨论。
导入分析:“观察眼睛”的活动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激起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过这种活动和设疑导入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4.直观导入
最后确定的导入是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幅优美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在欣赏和感受美的熏陶后,教师再呈现一幅有许多人(大部分人都戴着眼镜)的图片。教师的导言是:“大家刚刚看到的风景很美吧!我们能欣赏美丽的风景是因为我们有一双健康的眼睛。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幸运,因为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青光眼和红眼病等眼部疾病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他们的眼睛是怎么了呢?通过学习我们就会知道眼的结构和近视等眼部疾病的发病原因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眼与视觉》。”
在图片播放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随着图片内容的变化,学生的表情也在变化,表现出很投入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分析: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多媒体等直观形式比口头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本导入既有直观图片又有教师巧妙的语言组织,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新课学习。
二、小结有效导入的结构和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能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作好铺垫。结合《眼与视觉》的直观导入进一步分析有效导入的结构和作用: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能引起学生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并能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
(2)“大家刚刚看到的风景很美吧!……他们的眼睛是怎么了呢?”教师的导言能激起学习动机。导入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学习……了”。教师组织引导给学生指明任务。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开展学习。
(4)“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眼与视觉》。”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最终发挥导入的作用。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必须要有导入,同时这个导入还要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能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观微融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