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积极破解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难题,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黔江区从2004年开始实施“一线培养工程”,并把选派“大学生村官”和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作为“一线培养工程”的主体内容,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工作与培养提高干部双赢的新路子。
■ “引、派、驻”:“一线培养工程”的三字诀
引:即引进大学生志愿者进村服务。2004年8月以來,黔江区先后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共三批70名。2004年引进了第一批志愿者18名,安排到农村中学任教。2006年,引进志愿者2名,作为“百名志愿者进百村行动”的成员,分别在黔江区蒲花和路东两个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服务。2007年,又从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招募5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促进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
派:即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近3年,黔江区先后从机关、事业单位分两批选派80名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下派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其党团组织关系转到村(社区),并实行“三个不变”,即干部身份不变,工作待遇不变,工资发放渠道不变,仍正常参加晋职(含职称评定)、晋级,引导机关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
驻:即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工作。2007年5月,区委从区级部门和街道、乡镇抽调478名年轻干部,组成3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全区222个村(社区)。
■ 三招并举解决“不愿下”、“不会下”、“下得好”问题
重激励促保障,解决“不愿下”的问题。一是经济上补贴。干部在下派期间,享受原单位工资、福利等待遇,并给予生活补贴等。大学生志愿者,除享受市政府规定的生活补贴之外,再由服务单位给予生活补贴,并给予相应的通讯、交通、下乡等补助。二是政治上激励。区委要求,新提拔高学历干部和年轻干部,一律先过“基层关”,原则上要具有两年以上的农村工作经历。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或优先选拔推荐进入企业单位。三是生活上关心。对大学志愿者,各单位还专门落实了一名副职领导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
教方法明职责,解决“不会下”的问题。一是抓好培训,提高素质。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到岗之前,在区委党校集中一周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知识、矛盾纠纷调解、新农村建设等。二是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下派干部和志愿者与街道、乡镇党委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和年度目标责任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三是发挥专长,对口下派。根据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所学专业或个人特长,尽量做到岗位对口、人尽其才。
强管理严考核,解决“下得好”的问题。规范管理,跟踪督查。实行区、街道(乡镇)、居(村)委会三级负责制: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宏观管理由区委组织部负责;日常管理以街道、乡镇党组织管理为主,派出单位协助;工作管理由所在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履行职责的情况,由街道、乡镇党委考核、区委组织部审定,报派出单位备案。考核结果存入干部和志愿者个人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志愿者考试录用或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作者系中共黔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 “引、派、驻”:“一线培养工程”的三字诀
引:即引进大学生志愿者进村服务。2004年8月以來,黔江区先后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共三批70名。2004年引进了第一批志愿者18名,安排到农村中学任教。2006年,引进志愿者2名,作为“百名志愿者进百村行动”的成员,分别在黔江区蒲花和路东两个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服务。2007年,又从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招募5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促进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

派:即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近3年,黔江区先后从机关、事业单位分两批选派80名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下派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其党团组织关系转到村(社区),并实行“三个不变”,即干部身份不变,工作待遇不变,工资发放渠道不变,仍正常参加晋职(含职称评定)、晋级,引导机关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
驻:即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工作。2007年5月,区委从区级部门和街道、乡镇抽调478名年轻干部,组成3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全区222个村(社区)。
■ 三招并举解决“不愿下”、“不会下”、“下得好”问题
重激励促保障,解决“不愿下”的问题。一是经济上补贴。干部在下派期间,享受原单位工资、福利等待遇,并给予生活补贴等。大学生志愿者,除享受市政府规定的生活补贴之外,再由服务单位给予生活补贴,并给予相应的通讯、交通、下乡等补助。二是政治上激励。区委要求,新提拔高学历干部和年轻干部,一律先过“基层关”,原则上要具有两年以上的农村工作经历。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或优先选拔推荐进入企业单位。三是生活上关心。对大学志愿者,各单位还专门落实了一名副职领导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
教方法明职责,解决“不会下”的问题。一是抓好培训,提高素质。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到岗之前,在区委党校集中一周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知识、矛盾纠纷调解、新农村建设等。二是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下派干部和志愿者与街道、乡镇党委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和年度目标责任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三是发挥专长,对口下派。根据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所学专业或个人特长,尽量做到岗位对口、人尽其才。
强管理严考核,解决“下得好”的问题。规范管理,跟踪督查。实行区、街道(乡镇)、居(村)委会三级负责制: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宏观管理由区委组织部负责;日常管理以街道、乡镇党组织管理为主,派出单位协助;工作管理由所在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履行职责的情况,由街道、乡镇党委考核、区委组织部审定,报派出单位备案。考核结果存入干部和志愿者个人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志愿者考试录用或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作者系中共黔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