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敌》中的“精英主义”不可取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ui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民公敌》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人物斯多克芒正是当时易卜生自己的写照。该剧作颂扬了主人公斯多克芒为追求真理而不惜成为众矢之的的崇高精神。但在剧中,斯多克芒将过错归结为人民的愚蠢。他的某些言论显然是“精英主义”的论调,与人民相决裂,这是需要读者警惕的。
  关键词:易卜生;人民公敌;精英主义
  作者简介:兰博文(1995.4-),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学生,研究兴趣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一、《人民公敌》内容简介
  《人民公敌》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斯多克芒在小镇的经济支柱——海滨浴场里任医官。正当浴场繁荣之时,斯多克芒通过检验发现浴场水质遭受污染,须停业整修并重新安装净水设备。在他满怀信心地想将此事告知于众时,却受到了以其市长哥哥为代表的官僚政府的压制和“多数派”的反对。于是斯多克芒召开群众集会,但在会上他避而不谈浴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对官僚和社会精神的批判。他鼓吹“精英主义”,将群众比作未受驯养的“野狗”,而以自己为代表的“精英”则属于驯化的狗,指出群众的愚昧无知和“少数派”才拥有真理。
  从剧本内容来看,斯多克芒自诩为“精英”,兴建浴场一事是他极力宣扬并且促成的。后来浴场水质出现问题时,斯多克芒也因前期調查不全面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他却没有反思。当群众不了解其中的真相时,斯多克芒只是一味地贬低群众的认知能力。对自己与对群众的双重态度,显而易见是矛盾的,这反映其“精英”的心理优越感。
  二、“精英主义”不可取
  斯多克芒自发现浴场水质问题之后一直以真理卫道士自居,面对市长哥哥的压力和威胁时,如其所言“就是地球碎了,我也决不低头让步。”[1]但作为澄清事实真相关键的证据——水质检验报告,他却一直没有公之于众。他完全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详尽的评估报告,将它跟水质检验报告一起公示,以取得信任和支持,但事实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保持理性是追求真理的前提,斯多克芒在一连串打击之下忘记了以科学方法去追求真理、说服大众,反而在集会上指责群众的认知水平低下,不足以掌握真理。况且人民群众并不拥有向斯多芒克那样的专业知识。所以,他口中所谓的“精英”是自绝于群众的。
  另外,斯多克芒的“精英论”是狭隘的。就他自己而言,开始时他盲目自信,以为如此“光明正大”的事情是不需要报纸、“有力的多数派”支持的,只需和市长一说便能解决。事实证明他在政治上过于单纯,低估了斗争的复杂性。面对一连串的背叛和压力,他丝毫不知退步,这固然让人敬佩,但却使事态恶化,自己也成為“人民公敌”。他在科学上是专家,但在人情和政治上显示出的“愚昧”正是他那套“愚民”、“精英”论调的有力反驳。“精英”是相对的,在某一领域掌握了部分事实,就夸张卖弄是可笑的。斯多克芒以藐视的态度对待群众,他自己成为最孤立的人就不足为奇了。
  剧本末尾,斯多克芒面对的是整个小镇的敌视,他心灰意冷,准备全家乘船移民外国。但在这个关头,市长等一干对头的恶意揣测又使他怒火中烧,毅然改变主意,决定留在小镇继续斗争到底。他要从孩子们的教育入手,企图改变人们精神上腐朽的现状。他由此也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这种描写带有理想主义倾向,当出于愤怒而获得的力量慢慢消失殆尽,面对小镇人民的鄙夷和排斥,斯多克芒是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最后的结果应是悲剧性的,这种悲剧可以说也是“精英主义”论调的悲剧——被群众抛弃的悲剧。
  三、斯多克芒正是易卜生的写照
  易卜生创作《人民公敌》之前的作品《野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轩然大波,由于该剧内容涉及猥亵,过于真实,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挪威文坛枪口一致对准了易卜生,为他辩护的竟只有诗人比昂松。所以在《人民公敌》中,易卜生描绘了斯多克芒这“横眉冷对千夫指”式的人物,无疑是对反对派们的有力回击。在易卜生给出版商海格尔的信中写道:“斯多克芒医生和我之间相处得如此融洽,我们在许多地方都那么契合一致。”[2] 斯多克芒在剧终所说的那句“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3]这正是易卜生当时的肺腑之声。
  其实易卜生这种“精英主义”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先他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尽管后来其态度有所缓和,但他仍旧“把个人的力量看作强于一切,他号召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反抗社会的一切制约和羁绊。”[4]由这种思想下所孕育的是巨大的革新甚至革命的行动,这在《人民公敌》中也有体现。
  《人民公敌》是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它启迪人们去打破一切羁绊,去追求真理,甚至不惜成为“人民公敌”。但不能忽视的是剧中过度强调的“精英主义”忽视了广大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不符合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这也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造成的限制之处。
  参考文献:
  [1]潘家洵.《易卜生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李兵.《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心里现实主义剧作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潘家洵.《易卜生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茅于美.《易卜生和他的戏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主动网络是一种新型体系结构的网络。在主动网络中传输的主动包能够动态地配置服务,从而使主动网络能够提供灵活的并且功能强大的网络服务。但是在主动网络中,网络和用户的安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文电影也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英文电影在中国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片名和字幕的翻译水平。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分析电影翻译的技巧,以期为电影翻译者提供有价值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张琳琳(199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实现无条件安全的关键就在于安全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现在通常的做法是通信双方使用有扰信道或量子信道建立无条件安全模型,然后在公开认证信道上交互信息进行密钥协商,通信双
本文主要从扩频地址码选择和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比较多载波CDMA(MC-CDMA)系统中几种常用的扩频地址码的相关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二代小波变换构造多载波系统扩频地址码
该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安全的现状,给出了应用入侵检测的必要性,然后分别简单介绍了入侵检测技术和移动代理技术,后面主要研究了移动代理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并研究了任务分
摘 要:中国戏曲文化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纵观中国戏剧文化之林,多数作品常以“大团圆”作为结尾,即使是被列入悲剧之林的作品,结局也几乎都带有喜剧性色彩。本文旨在以《赵氏孤儿》、《窦娥冤》等作品为主,从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审美等不同角度浅析元杂剧“大团圆”结局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关键词:“大团圆”式结局;地理环境;市民阶层;审美意识;宗教思想  作者简介:
摘 要:沉默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沉默的正确理解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礼貌的视角来分析汉语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采访嘉宾王濛中的沉默用语。通过对此次的节目访谈的研究得出:1.在该访谈节目中主要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包括轮内沉默、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2.节目中出现的沉默的功能主要有表达情感、做出判断突出强调和保全面子。  关键词:沉默;访谈节目;礼貌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