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ernicke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aiai1987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Wernicke脑病发生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62岁男性急性红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诊断后4个月接受了同胞血型不合、HLA全相合清髓性异基因外周HSCT,预处理方案为改良BUCY方案联合氟达拉滨,输注CD34+细胞4.0×106/kg,采用短程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环孢素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

移植过程中患者消化道反应较重,+19天粒系及血小板植活,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查示完全供者型;移植后1个月患者骨髓红系仍未恢复正常,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间断输注红细胞治疗;+120天输注供者淋巴细胞1次,输注量为2.0×107/kg;+140天出现消化道出血,禁食40 d后患者出现听力下降、少言寡语、站立不稳、幻觉及间断意识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Wernicke脑病,给予补充大量维生素B1后,神经系统症状很快好转。

结论

Wernicke脑病可以发生在HSCT以后,但发病率低,应及早诊断及治疗,预防维生素B1的缺乏是关键。

其他文献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mRNA降解或抑制翻译过程而发挥负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miRNA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在包括B细胞淋巴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新治疗策略的研究中意义重大。文章就miRNA的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其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miRNA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效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超声胃镜及病理确诊的4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3.0T MRI DWI检查,其中32例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进行了DWI检查,分析DWI对胃癌病灶、胃周淋巴结的显示能力,通过测量正常胃壁与肿瘤累及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对同一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ADC值进行比较
目的分析影响食管癌放疗肿瘤退缩速度的相关性因素,探讨食管癌放疗近期效果与肿瘤退缩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初治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68例,给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处方剂量95%计划靶区(PTV) 64 Gy, 32次分割,根据放疗中(达32 Gy时)及放疗结束(达64 Gy时)肿瘤退缩分级情况分为快速退缩组、缓慢退缩组、残留组,分析肿瘤退缩与患者年龄、性别、食管癌分型、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的关系,以及退缩速度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放疗胸骨保护与骨髓抑制的关系。方法9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给予六野(前四、后二)交叉避开胸骨直接照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五野调强放疗(前三后二,前正中野穿过胸骨),总剂量50~ 50.4 Gy,两组同步单药顺铂化疗2个周期。结果治疗组胸骨平均剂量[(20.21±3.60) Gy]、V20[(40.78±7.19)%]、V30[(33.78±9.44)%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9月30日至2014年9月29日在门诊、住院及体检的妇女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的病例15 497例,对其中检测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不典型腺细胞(AGC)等的1 136例患者,采用Invader酶切信号放大法进行HPV-DNA检测。结果1 136例中检测出HPV-DNA阳性病例644例(
目的探讨hsa-microRNA-200c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影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筛选可能与转录因子激活蛋白2α (AP-2α)特异性结合的microRNA并合成其真核表达质粒与特异干扰序列。利用脂质体介导将质粒PEZX-miR-200c、PEZX-NC、pmir-GLO-AP-2α 3'UTR、pmir-GLO与干扰序列miR-67-inhibtor、miR-200c-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12月至2014年8月诊断的乳腺实体性乳头状癌12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77岁,临床表现为肿块或乳头溢液。组织学表现为在多个扩张的导管腔内实性生长的肿瘤细胞,细胞之间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核呈低至中级别,细胞内、外可见黏液;可
多聚嘧啶通道结合蛋白1(PTBP1)是调控可变剪接及mRNA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它的异常表达可造成其下游靶基因的可变剪接及mRNA水平的改变,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PTBP1是具有很大潜力的肿瘤标志蛋白。
天冬氨酸(天冬酰胺酰)β羟化酶(AAH)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定位于内质网膜上,具有α酮戊二酸依赖的加双氧酶活性,能够对含有EGF样结构的蛋白上的L-天冬氨酸和L-天冬酰胺酰上的β碳原子进行羟化修饰。AAH在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加,在除了外滋养层细胞和肾上腺细胞以外的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AAH定位于细胞膜上,能够对Notch及其配体以及细胞外黏附分子进行羟基化修饰,增加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