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路上苦与乐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递辛苦却从不叫苦,收入微薄却从不埋怨。作为一名下岗职工,他凭着勤劳、节俭,硬是把两个孩子供上了大学。他瘦小的身躯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浔城的大街小巷,为老干部传送着党的关怀和精神慰藉。他就是张盛华,一名年逾五旬却乐观开朗的普通人。
  初上投递路
  2004年,张盛华从九江市供销社土产公司下岗后,拿出全部积蓄,开了一家小小的副食店,夫妻两人早起晚睡,小本经营,维持着生计。小店以妻子为主,他自己偶尔找一些事做。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承担了九江城区《老友》杂志的投递工作,由此踏上了穿梭于浔城大街小巷的投递之路。
  张盛华承担的是九江市委老干部局和浔阳区委老干部局两家单位在城区的《老友》杂志投递任务。他把两家单位的投递数目进行统计分类,把住址相近的进行合并。光这一项工作,他就忙活了好几天。但当第一次投递《老友》杂志时,张盛华却还是傻了眼。虽然张盛华是本地人,但是九江的城市变化非常大,而且门牌号新旧更替,杂乱无章。有的新旧号牌同时出现,有的更换不及时。登记的是新号牌。悬挂的却是老号牌,有的居民楼甚至什么标志都没有。张盛华硬是一家一户地敲门询问,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位老干部的住处,他要跑好几个小区。3个月以后,他基本上摸清了情况,以后的投递工作就熟门熟路了。
  苦乐总相随
  投递过程中,张盛华也摸索到一定的规律,比如什么时候老干部会在家,什么时候单位办公宣会有人。他把时间和路线安排好,尽量少走回头路。在送达之后,他会把自己的联系电话告诉老干部,如果地址有变就请他们及时通知,他把地址更新信息及时记在本子上。遇到老干部不在家的时候,他就把杂志封面朝里对折起来,塞进门缝中。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送《老友》,突然间下起了大雨,他赶忙把杂志袋子拎起来避进一家超市,离开超市的时候他还被人误会,保安对他和袋子进行了检查。还有一次,自行车中途爆胎了。而附近又找不到修车的地方。他只好推着沉甸甸的车子满街寻找。
  投递的过程有痛苦,也有快乐。一些老干部渐渐熟悉他了,会对他说一句“辛苦了”,招呼他进门抽烟、喝茶、吃水果。有一次,一名老干部让他进去吃点东西。张盛华辞谢后下楼走了。老干部动作慢些,就从窗户叫住他,把食品送给他。更多的时候,是老干部打电话问他杂志怎么还没到,或告诉他什么时候要到外地去了,杂志留着等回来再送等等。
  奉献终有报
  为投递《老友》,张盛华踏遍了浔城的每个角落。2013年,《老友》杂志的投递份数更多了,让他感到既欣慰又烦恼的是,两家单位提供的名单上多了一项电话号码,在投递过程中遇到问题,他可以直接与老干部进行电话沟通。不过,这样一来他的电话费支出也增加了不少。
  虽然投递《老友》杂志是一项额外的工作,但是他付出的艰辛却是巨大的。本来他想买一辆电瓶车,可妻子不同意,怕不安全。张盛华视力不好,骑自行车满街跑也有不安全的时候,有一次他就差点被车子碰到。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两家单位合计,从2013年开始。投递费略有上涨。浔阳区委老干部局在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的时候,也会从他家的副食店里购买一些矿泉水等物品,照顾一下他家的生意。
  张盛华不是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却承担了为老干部服务的任务。他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更体现了一个下岗职工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责编 晓辉
其他文献
库区蓄水后,消落带面临侵蚀再造和植被缺失等问题。绿维护岸结构由植生袋、连接扣、土工格栅、植被等元素构成:充满填土的植生袋是该结构的面层,连接扣将各植生袋固定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