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文化创意产业遍地开花。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資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高附加值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科技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则首先体现为文化业态的提升力。其次,体现为文化产业的支撑力。漫步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处处可见高新科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当代游艺文化的发展,小到游戏软件的开发,大到游乐器械的设计,无不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带有工业生产性质的“产业化”也必须依靠科技来带动,而文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产业的发展命脉。
创意:山寨泛滥
文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大“拦路虎”是创意匮乏。
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各地纷纷兴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年来呈现乱象,有的以文化科技产业园为名,但产品雷同,科技内含不够,缺乏独创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本身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近来又因为科技进步的影响提升了新业态。
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形成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意向。
基于对创意重要性的认同,国务院已通过《文化产业振兴纲要》,要求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的门槛。北京设立了9个大类的文化创意产业,认定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市场准入的门槛高低不等。
毋庸讳言,科研、文化专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从业主体。科技成果的取得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当前风行全球的开发软件JAVA就是SUN公司根据其软件工程师在爪哇岛喝咖啡时产生的灵感而开发出来的。比尔盖茨发明微软,牛顿被苹果砸中,都是瞬间进发出的创意的力量。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韩国打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日本喊出了“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
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
而不少企业对创意实行拿来主义。如电子阅读器一出,深圳一些山寨工厂就纷纷行动。电子书除了汉王,盛大、方正等等也一涌而上,直接打击原创。跟风成,泛滥成灾。
创意是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的。一些地方兴建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主要功能本是促进创意的开发和创意的孵化。通过网络建设、信息沟通与交流、创意开发研讨会、创意产品展示等途径激发创意从业人员的开发灵感和创新积极性,促进创意孵化和创意产业化。创意的孵化和创意的产业化虽说绝非一蹴而就。但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的缺陷,创意孵化和创意产业化存在许多障碍。
创造:受困资本
资本缺失是第二大“拦路虎”。创业板的上市,让一些风投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遐想,而资本却重于包装,在创意的孵化过程中缺失。创意的孵化、创意的产业化都有赖于资本投入。把创意创造成产品,除了出版、艺术等少数文化行业的资本需求门槛较低以外,其他几个类别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存在最低资本需求限制,一些高科技行业,创意孵化还需需要使用专业实验设备。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资本无疑不可或缺。
目前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涵。传统文化产品几乎部有被数字化的可能,要批量创造,要通过信息沟通和跨学科的技术移植促进创意的开发。在创意孵化环节,还需要使用昂贵的专业设备、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才能把创意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不少好的创意成果转化因投资者和创意从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不确定性等,困难重重。虽然政府和创意产业聚集区应该通过疏通融资渠道、鼓励风险资金进入创意产业等措施加速创意成果产业化进程。但在创意成果的产业化阶段,由于无实质性差异的同质技术把统一市场分割为众多的狭小市场,可能断送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的转化。
创意转化还存在以下问题:
产业规模偏小。呈现出散、弱、小,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
发展地域不平衡。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思想观念越解放,文化产业也较发达;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则思想观念就比较保守,文化产业也不受重视。这一规律显现出各地文化产业内部的企业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此外,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搞的产品项目大多一窝蜂,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
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资本是逐利的,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
刚刚发展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能否收获创意的硕果,还必须通过组织和外部协调的方式扩大特定技术的市场容量。通过政府干预,运用好资本之手,解决聚集区发展的市场失灵。
创新:核心回归
缺少创新是第三大“拦路虎”。追本溯源,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科技,文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方方面面。产业创新升级是国内很多大中城市都要面对的契机,文化创意产业还面临着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创意产品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问题。
在文化创意产业里,创新已成为核心的竞争力。如汉王绘画板高质低价,让以前用不起国外产品的动漫专业人士可以用上价格更加便宜、品质更加高端的国产产品。又如龙源网把期刊数字化,都是创新的范例。
要通过建立公共(指基础的或共有技术的)开发平台,提供必要的设备、组织专业学术研讨、提供风险资金支持等措施消除和降低创意开发的市场准入门槛。
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创意孵化的不确定形成的公共品供给不足。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类似,创意能否转化为科学技术成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私人投资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冒险介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解决创意孵化的公共品需求、创意开发的两难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智能型经济,是一种区别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因此,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还要不断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新的运行模式。
创意、资本、创新,缺一不可。只有提升文化科技的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找到出路,勇往直前。
忽如一夜春风来,文化创意产业遍地开花。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資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高附加值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科技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则首先体现为文化业态的提升力。其次,体现为文化产业的支撑力。漫步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处处可见高新科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当代游艺文化的发展,小到游戏软件的开发,大到游乐器械的设计,无不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带有工业生产性质的“产业化”也必须依靠科技来带动,而文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产业的发展命脉。
创意:山寨泛滥
文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大“拦路虎”是创意匮乏。
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各地纷纷兴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年来呈现乱象,有的以文化科技产业园为名,但产品雷同,科技内含不够,缺乏独创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本身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近来又因为科技进步的影响提升了新业态。
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形成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意向。
基于对创意重要性的认同,国务院已通过《文化产业振兴纲要》,要求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的门槛。北京设立了9个大类的文化创意产业,认定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市场准入的门槛高低不等。
毋庸讳言,科研、文化专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从业主体。科技成果的取得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当前风行全球的开发软件JAVA就是SUN公司根据其软件工程师在爪哇岛喝咖啡时产生的灵感而开发出来的。比尔盖茨发明微软,牛顿被苹果砸中,都是瞬间进发出的创意的力量。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韩国打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日本喊出了“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
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
而不少企业对创意实行拿来主义。如电子阅读器一出,深圳一些山寨工厂就纷纷行动。电子书除了汉王,盛大、方正等等也一涌而上,直接打击原创。跟风成,泛滥成灾。
创意是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的。一些地方兴建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主要功能本是促进创意的开发和创意的孵化。通过网络建设、信息沟通与交流、创意开发研讨会、创意产品展示等途径激发创意从业人员的开发灵感和创新积极性,促进创意孵化和创意产业化。创意的孵化和创意的产业化虽说绝非一蹴而就。但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的缺陷,创意孵化和创意产业化存在许多障碍。
创造:受困资本
资本缺失是第二大“拦路虎”。创业板的上市,让一些风投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遐想,而资本却重于包装,在创意的孵化过程中缺失。创意的孵化、创意的产业化都有赖于资本投入。把创意创造成产品,除了出版、艺术等少数文化行业的资本需求门槛较低以外,其他几个类别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存在最低资本需求限制,一些高科技行业,创意孵化还需需要使用专业实验设备。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资本无疑不可或缺。
目前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涵。传统文化产品几乎部有被数字化的可能,要批量创造,要通过信息沟通和跨学科的技术移植促进创意的开发。在创意孵化环节,还需要使用昂贵的专业设备、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才能把创意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不少好的创意成果转化因投资者和创意从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不确定性等,困难重重。虽然政府和创意产业聚集区应该通过疏通融资渠道、鼓励风险资金进入创意产业等措施加速创意成果产业化进程。但在创意成果的产业化阶段,由于无实质性差异的同质技术把统一市场分割为众多的狭小市场,可能断送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的转化。
创意转化还存在以下问题:
产业规模偏小。呈现出散、弱、小,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
发展地域不平衡。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思想观念越解放,文化产业也较发达;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则思想观念就比较保守,文化产业也不受重视。这一规律显现出各地文化产业内部的企业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此外,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搞的产品项目大多一窝蜂,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
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资本是逐利的,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
刚刚发展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能否收获创意的硕果,还必须通过组织和外部协调的方式扩大特定技术的市场容量。通过政府干预,运用好资本之手,解决聚集区发展的市场失灵。
创新:核心回归
缺少创新是第三大“拦路虎”。追本溯源,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科技,文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方方面面。产业创新升级是国内很多大中城市都要面对的契机,文化创意产业还面临着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创意产品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问题。
在文化创意产业里,创新已成为核心的竞争力。如汉王绘画板高质低价,让以前用不起国外产品的动漫专业人士可以用上价格更加便宜、品质更加高端的国产产品。又如龙源网把期刊数字化,都是创新的范例。
要通过建立公共(指基础的或共有技术的)开发平台,提供必要的设备、组织专业学术研讨、提供风险资金支持等措施消除和降低创意开发的市场准入门槛。
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创意孵化的不确定形成的公共品供给不足。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类似,创意能否转化为科学技术成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私人投资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冒险介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解决创意孵化的公共品需求、创意开发的两难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智能型经济,是一种区别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因此,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还要不断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新的运行模式。
创意、资本、创新,缺一不可。只有提升文化科技的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找到出路,勇往直前。